中国学生咋又成了“输家”
2016-11-10熊丙奇
熊丙奇
过去两周,一条关于上海要整顿接收中国籍学生的国际学校,要求学校开设中国规定小学到初中课程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有的海外媒体就此解读,中国义务教育要搞“去国际化”,中国学生将成最大“输家”。
事实上,上海根本就没出什么“新政”,社交媒体的议论只不过是教育部门就一些民办学校不规范办学的乱象重申“旧政”,这对目前规范办学、在开齐所有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之上引进国际课程的民办学校没有丝毫影响。
而就是这种对法规的重申,却在社交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这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有的民办学校故意发布不实消息,煽动对政策不了解的家长和社会公众;二是有的家长对有关政策不了解,信以为真;三是有人借舆论对应试教育的不满,质疑中国义务教育;四是有的留学机构借此宣传,“留学要趁早”,“国际学校要变天”,招揽顾客。这种混杂着各种利益的“解读”只会增加家长和社会的焦虑,误导学校办学和家长的选择。
在社交媒体发达、各种信息混杂的环境中,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保持理性思维十分重要,不然就会谣言满天飞,以讹传讹。耐人寻味的是,就在上海教育部门澄清这是旧政策后,还有人将其作为“新政”歪曲解读,这就是别有用心了。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只要实行义务教育,都会规定注册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必须开设义务教育课程。在美国,就算是选择在家上学的孩子,也要接受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接受专业机构的教学质量评估。
至于有些社会舆论对目前的义务教育课程不满,那是另一回事,这需要国家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引导义务教育走出应试教育,而不是不要义务教育课程。其实,义务教育阶段,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已经在推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在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引进国际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完成我国义务教育学习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并不存在与国外学习无法衔接的问题,反之,在科学、数学、阅读课程上,我国学生还有优势。▲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