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经验对孩子未必管用
2016-11-10庞椿盈
◎文/庞椿盈
吴京:经验对孩子未必管用
◎文/庞椿盈
人物介绍:
吴京,中国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前负责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其3个儿子分别毕业于斯坦福、布朗等著名学府。
1
我的3个儿子从小成长在美国。他们放学回来,我从不督促他们做作业,只和他们说:“嘿,我们去打球吧!”他们说:“爸爸,等我们把功课做完了,咱们再去玩好不好?”
中国家长太紧张。总想着要孩子进一所好学校,进了好小学,又想进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可我想不明白,你们到底是要孩子进下一所好学校,还是要孩子将来有出息?这是两回事。
希望孩子有出息,就要让他们有活力,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要让孩子有一颗强烈的进取心。而进取心不是你牵着他走就能够练出来的。记得我小时候学毛笔字时,要先手把手学“描红”,但描完后,老师一定会松手让我们自己练,如果不松手,我们就永远不会自己写。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因为“今天我们要走的路,未必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这是我给家长的忠告,亦是我在中国台湾做校长的经验。孩子将来的生活和家长现在的设想之间有时间落差。家长们对当年的升学之苦、工作之苦深有感触,所以指示孩子这么做、那么做。可家长们是否想过,你们当年的升学之苦都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了,而孩子要一二十年后才走入社会。你怎么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不知道未来的样子,又如何带他走?以前读书,似乎谁记的知识多,谁懂得就多一点。今天有了互联网,什么知识一搜就有,比的是分析知识的能力。20年前谁能想得到?你用几十年前的经验,让孩子应付未来的社会,能行吗?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与过去大不一样了。中国人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观,因为过去的社会是单元的、封闭的,平民要走仕途的唯一通道是科举。可今天的社会多元而开放,行行出状元。一个打篮球的姚明,在美国的知名度已不亚于国家元首。这种情形以前会有吗?以中国台湾为例,拉动台湾经济发展的,很多不是台大、成大的毕业生,而是从高职院校出来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的企业家。读博士虽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读博士。台湾很多高科技行业的创始人都不是博士毕业,因为创业需要很强的企图心,也许就在读博士的过程中,企图心就慢慢地被磨灭了。
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因为将来有一件事情一定不会变,就是以后用人凭能力。所以不要一天到晚让他做这个做那个,即使有时候会犯错。外国人常说:“我们希望孩子有犯错的机会。”他小时候犯错不伤脾胃,长大再犯错那就麻烦了。
记得我在台湾推行教改时,有很多人问我:“如何教育孩子?”我告诉他们:“小孩子要‘大玩’,长大一点就少玩一点,到大学更要少玩一点,到研究院就一点也不要玩了。”可现在是倒挂,小学、中学、高中很少玩,到了大学就放松了,随便玩。孩子的成长就像一个火箭发射台,开始的轨迹是最重要的,决定了以后的发展。
2
来杭州之前,我在台湾参加了成功大学的同学会。都是7旬老翁了,可我的一个同学还在抱怨,当年他父亲不该帮他选择成功大学土木系这个专业……
老师有一个座右铭:“青出于蓝”。家长也有座右铭:“一代好过一代”。我的孩子如果不如我,我如何对得起我的父母?怎么开导孩子,我把我的经验告诉各位。
老二高中毕业那年,没有告诉我,就申请了海军预备军官,并被录取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全美国只有100个名额。这意味着他读大学期间的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但是大学毕业后要为海军服役5年。我不同意他去,但我没说“不可以”。我和他谈了两三天。我问他:“假如不考虑学费的因素,你会不会去?”他说:“那我为什么要去!”问题解决了。
我想父母与其替孩子做决定,不如替孩子分析所面对的情况更合适。不要把自己的决定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把各种因素分析给他听,让他自己做决定。
还有两个故事,可以提供给家长们参考。
当我的儿子们小时候学打高尔夫球时,每次一挥杆,我就喊“好球”鼓励他们。可后来当我再这么说时,他们说:“不,爸爸,那不是好球!”别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学会自己判断。
当我的儿子们做错事情时,我参照了英国人的做法,从不让他们写“悔过书”,只是让他们就当天的事情写一篇作文。结果他们作文的开头经常是“怎么搞的,我今天又写作文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思考、判断。而不是用家长的权威去告诉他对错,这些作文现在成了我们的传家宝。
3
听说现在的小孩子读书很辛苦,用美国话说叫“SEVEN—ELEVEN”,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我们有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也同意。可孩子在起跑点上最不能输的是什么?是身体。在中国台湾,有两件事让我很难过。
第一件事是在我上班地方的附近,就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校园,经常有体育系的学生在跑步。当我去跑步时,学生告诉我,他们很多同学跑得还没有我快。
第二件事,我推行教育改革时,经常要下乡调查、宣讲。开始是周周下乡,后来是天天下乡,最后变成上半天去这里,下半天去那里。记者跟着我,可最后年纪轻轻的他们实在跑不动了,上午跟我下午就要休息,漏稿扣钱也不管了。
我的3个儿子读的都是美国私立大学,学费压力很重。但是有两件事情我是从来没有吝啬的,一是孩子可以随时打电话回家;二是孩子要买任何体育器材尽量满足。现在他们都已经是40岁的人了,每周还要跑几十英里,骑自行车锻炼。
今天的社会,没有体力就没有生活的品质。这不是说读书不要读,好学校不要去,但要看让孩子付出多大的代价,尤其是身体的代价。这是他唯一不能输的本钱。
4
在美国理发店,理发师只管理发,不管洗头,很不舒服。所以我自己给孩子们理发。有一次,老二读初中时,我正给他理发,他突然说:“爸爸,如果你能让全家人的年龄都停在这个时候,不再长大,那该多好。”我觉得好笑。可当他理完发上楼后,我才意识到,他感受到了幸福,因为幸福,所以他不愿意长大。
中国的家长经常对读初、高中的孩子说:“快了,熬过这个阶段,考上大学就好了。”怎么会这样?那是孩子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为什么要“熬”过去?
我们生孩子到底为了什么?为了让自己吃苦?为了让自己有点事做,好去担心他们升学的事?为了陪他到晚上11点才睡?我们怎么能做这样的傻事呢?
我们要学会享受孩子,也让孩子享受我们。我和我的儿子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假期带孩子出去玩,可回来时孩子们往往不高兴,说:“我们去了爸爸妈妈喜欢玩的地方。”我便开始想一家人出去玩,到底是为了玩,还是为了大家开开心心在一起?于是我就让我的孩子们自己规划。他们就非常在意我们开不开心,因为这是他们的规划。
再比如老二大学毕业那年,说要骑自行车从美国东部横穿到西部,我们很担心,尽力说服他不要这么做。后来他改变计划说要沿西海岸骑一趟,我们最终只能让他去。他上路后,我抽出一天时间,放下手边所有的事,一大早坐飞机赶到西部,再租了一辆车,一路开车陪他,帮他拍照。那段时间我真的很忙,这样又坐飞机又坐车,真的很累,可这4小时我太享受了,让我一辈子难忘。
现在想来,我最骄傲的是我给孩子们的时间是同事和朋友中最多的。别总说自己没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是挤出来的。当你现在不掌握、不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等他们长大了,就没有时间和你在一起了。这段时光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名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书)(责编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