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南南作品铸浪为山愚智论

2016-11-10邱志杰TEXTQIUZHIJIE

美术文献 2016年6期
关键词:乡愁

文:邱志杰 TEXT: QIU ZHIJIE

汤南南作品铸浪为山愚智论

文:邱志杰 TEXT: QIU ZHIJIE

WORKS By TANG NANNAN VIEWS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 ON BILLENNIUM WAVES

1.汤南南《追日》影片截图 黑白单频录像 4分6秒 2016年作品说明:追日者在雾涌云蒸的空间里穿行,瞥见各种事物升腾盘旋渐次流逝。有些东西,比如山龟、长亭和直升飞机,它们因着自己的能量,挣扎着不肯离开,但终于也消失了。已逝的东西如此之多,追日的路如此漫长,还有更多将逝的东西正在赶来。眼前依稀有光。——汤南南

汤南南尝筑室沙坡尾,在鹭岛之南,背山而面海。揽书窗下,金门为笔山,澎湖为砚。夜读海潮,如叹如吟。参般若于穷巷,知母语之不净。阅世情于海沙,悟天地之不仁。榕根狗骨,浪淘雪白,亨利摩尔凭之抽象。冷战残堡,风刀磨砺,苔藻蚝螺以为沃土。

观其银盐旧照,街巷之中,市声渐远,人或失其神,有愁不去如缕。

因思潮信迎送间,红砖水泥块垒,不旬日而成卵石。何方枯木,不可泛海而浮桴?何愁之坚,充塞心窍,不落不化?

汤南南闽人也。闽地多油松,风自东南来,福船入海,经年不坏。吾国蜿蜒一万八千里海岸,唯闽地出海神妈祖。天后灵佑,闽人多事海,族裔远播南洋西番。闽地自古为侨乡。汤南南亦南洋归侨之裔。华侨者,人与外境或孤立或交融之两难断舍,族裔记忆信仰之存亡计较,生计去留之随波逐流,乡音故土之念兹在兹,中西华洋文化冲突之最早承受者。网搜华侨之关键词,不绝于目者曰歧视曰奋斗曰思乡。南南度其少年于山中华侨农场。其祖在南洋为客为家耶?其以常山华侨农场为家为客耶?其以闽南语为母语为客语耶?

南南居闽旧画中,常见一少年。面目早衰而诡异,半男不女,阴阳怪气,头生犄角而成个人符号特征。犄角者丝袜套头之剩余袜尖。

丝袜套头者,避世向隅之喻也。此子常蜷身墙角,抽烟窥视怪笑,心事重重,不可言接。亦有愁郁结如霾,不知何所来。

于是负笈西湖,问学于余。初,相与漫议所治课题,辄曰,念念不忘者,厦门之第八菜市场。不忘者何,曰割鱼剔骨有腥膻,菜根有泥,果心有虫。我拊掌曰:此乡愁也。盖现代超市之净菜,生于温室养殖场流水线,机械分割,真空包装,无腥膻泥虫之累,亦无脚踏实地之根矣。是八市之思,非逐臭东海,实莼鲈之思。

于是以乡愁立题。乡愁者,老话题。闻铃肠断,天涯孤旅。浊酒一杯,衡阳雁去。是乡愁早已高度符号化,系于井系于墓系于月,系于村口之大槐巨樟老榕。十九世纪之德意志医生,集体攻关欲以药物治乡愁而无计也。然则今日之农家乐古镇游视野,一井一树皆是景点,清明中秋无非商机,乡愁可售。喷气机高铁微信时代,家山万里一日而还,视频对聊如链如面,乡愁何在?吾乡已为开发区,归来我是陌生人,乡愁何寄?可以符号名之者,皆可消费。消费者,踞其堂而易其主,取其貌而遗其神,夺其名而控其思,万古长愁,今乃无可归依。不得不,不落于名,不着于相,不系于一地一时一人一物矣。

于是泼墨作海,于是铸浪为山。于是披沙拣金,铺陈滩涂漂物故事。

个体之零丁落叶,归于历史盘错之根。无可归依之愁,脱于名相之外,遂通于情而达于理,廓然大公,无复自怜之意。遂去其尖角小鬼之憋闷自闭,哀而不伤,成浩大苍茫之象。

或曰古生物演化由海而陆,是有情众生,皆海侨也。则汤南南之愁可谓海洋乡愁,深藏之无意识基因在焉。则闽人之傍海写浪,亦如蒙古艺匠之善画马,自然而已。吾独谓之不然。盖海角之恋,文青说部耳。奥德赛之魂,何曾入海为安?精卫之鸟,岂能无怨?海洋亦名辞耳,唯扫相绝言者,可以化块垒为生机,出小愁而入大悲,妈祖本名默娘也。我之乡愁,在天下也。

然则铸浪为山,不亦谬乎!世之智叟,以移山为愚,则铸浪为山,愚蠢倍也。盖愚公移山,以人力征空间体量之巨,持之以恒,或有成日。而铸浪为山,欲以沧海横流浮光掠影之动荡,凝为不坏之阿。乃欲阻光阴于定格,冻瀑布为冰棱,抽刀断水,高速摄影术之幻像而已,岂非愚不可及?

予亦谓之不然。乎愚公之智,在脱出小我,以种族延绵之生殖力兑换为移山填海之意志力。其诚感天,人能无我无私,则去其卑而有神助。太行不朽,遇不息之愚公族而让路。不息者不以一人计成败,放眼万种风物,尽人事而得大自在焉。则铸浪之智,未尝二也。

盖铸浪为山,非观照一途,岂有它法!直须脱出凡眼,以刹那为千年。则一浪之鼓,何异于喜马拉雅之奋起。以千年为刹那,则汪洋之中,千浪万涌,彼伏而此起,暮死而朝生,生而复灭灭而后生,同构同形,生生不息。

盖人事代谢,前浪后浪,其身坏灭,其神必复。其寿也暂,其道恒常。永劫回归,后之来者可待,成事何必在我。一念三千,其志不绝如潮,虽顽石而成齑粉。是铸浪为山,不羁过隙之白马,非雕鸿爪于雪泥,是格物穷理,入于忘我之时,得其逍遥之地也。旷达如此,可谓见道。

我与汤南南,具师生之名,而有师兄弟之实。我尝言:世间本无师徒,所有者,老少殊异程度不同闻道有先后之同学而已。天下学人艺徒,师造化,师传统,师可能性。

可能性者西辞也,非我所好,或可名为经权常变之理。经权常变,易理也,道理也,吾师也。能越文牍简册而循理行道者,方见着吾师面目。亲见吾师面目而为我学弟者,微南南其谁?

汤南南面壁十年,木讷少言,得大成就。足证传统之不我欺,吾道不孤,斯文不丧。斯文不丧,则乡关不远矣。

2.汤南南《铸浪为山》视频截图 彩色单频录像 4分3秒 2015年

作品说明:航行在太平洋上,此起彼伏的波涛,此起彼伏的念想。

一朵浪花从涌起到消散,两秒钟;喜马拉雅山脉从隆起到陷落,30亿年——山脉是大地的浪花,浪花是大海的山脉……

原始生命从海洋迈向陆地,原始人类从陆地探至海洋;第一双面对海洋的眼,第一丝照应浪花的念想,海天相接处一道闪电掠过,大地沉重地颤抖起来。存在与变化角力随即在他面前展开。——汤南南

3.汤南南《刺船》视频截图 黑白单频录像 4分50秒 2013年

作品说明:乡愁对于“无家可归”的现代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刺船的意象逐渐清晰起来:一列火车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中辗转犹豫,刺浪而行。一无所有却依依难舍,在一段莫名的挣扎之后,带着永不停息的决绝驶向烟波浩渺的汪洋……

刺船二字源于伯牙学琴的典故:伯牙学琴於成连先生,三年而不成。成连云:“我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俱至海上,成连刺船而去,句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汹涌,林岫杳冥,萃鸟啁啾。悄然而悲曰,“先生移我情哉!”援琴而作水仙之曲,遂为天下妙。——汤南南

汤南南《遗忘之海 281》 纸本水墨 176cm×96cm×3 2015年

作品说明:与此刻平静分明的海面相比,记忆中的洋面是神秘黑暗的,汹涌的海水中潜藏着无数的怪兽。那是一片无主的混沌,没有陆地和海洋的分界,海水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

我寻着这些景象而涂画:少年时心中的怪兽、祖母和村里的老海人讲述的传奇又伴着成年后对大海的经验从画面中渗出,文学中的幻觉、电影中的蜃景再现而再生。对前辈创造的山水画精华逐渐领会,浪花和云朵交织在一起,情绪和海雾一同弥漫。大海看上去也不那么像海了,海浪和山峰在此重叠。

然而,我依然没有找到“记忆”中的那片汪洋,那是人类出现之前的海洋。从绝对奇异的海面上却有似曾相似的人朝你走来,面目模糊。这时你也许会问自己,该不该回头,遗忘之海的深沉壮阔让你不想靠岸。——汤南南

汤南南访谈月下的全球化

AN INTERVIEW WITH TANG NANNAN GLOBALIZATION UNDER THE MOON

访谈人:李振华、汤南南 访谈时间:2015年12月21日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 LI ZHENHUA, TANG NANNAN DATE: DEC. 21, 2015

媒介互通

李振华(以下简称“李”):我对你的工作一直有个很大的疑问,关于传统媒介与新媒体之间的转换问题。

汤南南(以下简称“汤”):可能因为之前的尝试比较多,研究生以前基本都在画画。读研阶段我学的是新媒体,拍了不少录像。研究生毕业后,随着对录像作品越来越高的要求,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录像作品。2005年以后就放弃录像开始做摄影。中间还陆陆续续地写些文字性的东西。

2009年我考上邱老师(邱志杰)的博士,邱老师要求先停止以前的工作,开始做文化研究。随后的3年我基本边做研究边做些方案。这些方案只考虑视觉感受和心理需求,并没有媒介限制,现在想起来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

比如说2009年以前我只画油画和水彩,厦门的工作室条件很好很大,可以堆很多东西。可是当我在杭州做了两年的清汤挂面的案头研究,再回到厦门堆满画框画布颜料的工作室时,我一下子感觉油画太物质了。于是决定此后改画水墨。这跨画种的转变对很多人来说会有障碍,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说改就改,直接从油画变成了水墨。

当然我开始画的水墨都是我的录像方案的分镜头和装置方案草图。在书桌边的墙上钉着宣纸,想到方案就站起来画。反过来我在画水墨的过程中,需要用动态的画面表达时,就拿摄像机去拍,同样当需要静帧画面时,我就拿起相机去拍照都很顺。以前是在不同时间段一件件媒介的尝试,现在是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展开。

李: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转化过程?

汤:对。细细的把创作过程梳理一下的话,发现各种媒介都很好地相互支撑。

李:比如说在你的作品《刺船》里边,我认为它的布景制造还是蛮大的。对你来说,在海面上描绘陆地上行走的交通工具,那么这个作品所依附的艺术性在哪里?这个故事含有一种古意,但是我想里面的那种图像的东西,或者说在你做这个作品的时候你认为你要把握住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

汤:这个作品就是依据我做的“现代乡愁”的文化研究而创作的。我不但研究古今的乡愁现象,当然也在思考自己的乡愁。我对乡愁的明确感受,就是海面飘着的一块骨头,它向岸上的人飘来,实际上正在远离岸边;又像一只奋飞的小鸟,却怎么也飞不远,就是它让我完成了《填海》的录像作品,也完成了我对乡愁的个人想象。

但是乡愁是每个人一种生与俱来的基本情感。人之所以“愁”,其核心就是你一生下来,就像上了一辆永远没办法回去的车,朝着不可知的未来走,不管多么恐惧,多么不舍,依然马不停蹄地走下去。所以我很自然想到火车的意象。而选择大海的场景,既是我自己的记忆,也是乡愁这种巨大的、弥漫的、无法摆脱的情绪的最理想场景。

现代乡愁

李:你能不能再给我介绍一下你的研究,所谓的现代乡愁是什么呢?

汤:我是从传统乡愁的意象开始研究的。每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乡愁。传统乡愁的意象有很多,乡愁也像一个人,她在慢慢地丰满自己。但是站在现在的角度上,它好像不太够用。

以前我们熟知的乡愁是一种传统农耕文明的乡愁,和具体的物理时空的状态相关。现在一切都变了,以前很重要的长亭,现在是机场啊。以前的同乡会,它就成了朋友圈,最重要的家书也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乡愁的本质是人在生活中不顺利乃至失去平衡的状态下的情感需求,需要某种抽象的自我慰藉和平衡自己的情绪。比如家乡的一颗树、妈妈的一道菜、一首歌曲。现在全都打散了,在上海你可以吃到所有地方的菜,就如今晚那位台湾女孩说在上海可以感受到法国巴黎。现代乡愁它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

李: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描绘一个乡愁,比如说还乡,或对某个特别地点的思念,它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联系,这个属于过去,过去你还回得去,或者说你还有一个物件可以纪念这种情绪。就像你说的,一个朋友圈等等这类的东西替代了的过去的关系,同时我觉得,的确有回不去的一种东西。我觉得现代乡愁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它像一些方向,但是它又不可能真的回去。如果说我们没有地方能回得去,那种乡愁是什么?

汤:我很喜欢蔡明亮的一段话:很多人都会问,他的电影很抽象,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我没办法去解释它是什么意思,然而,就好像你去看月亮,月亮不会告诉你它是什么意思,但是人总是会去看月亮。当一个人面对月亮或者大海的时候,可能他就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乡愁。我觉得现在的乡愁应该是把它从一个具体的点分散到能让你得到慰藉的时空里。

李:刚才我那个话说了一半,我自己会去这样思考,因为我也是几地乱跑的。有一次别人问我,你的家在哪里,我说其实我的家在交通工具上,因为我觉得在那里最贴近我所认为的家。我感觉到在一种在集体的状态里,像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我的睡眠会变得更好。出于异地感,到任何一个地方一开始都会去挑它的毛病。

那我觉得这可能是人的一个困境,那么对你来说你的工作里边是不是有这样一种责任,比如说你在提示一种所谓现代人的一种困境,同样也是你自身的困境?

汤:是啊。我觉得这是全球化的问题。上次在厦门我就很好奇地问你,你整天长期居无定所是什么感受。因为我对家、对生活的范围、对故乡有一个概念,就是对家,对故乡,对身份,包括对自己的文化认同都有一个固定的点。但是,也正是这些点在限制人的可能性,弱化了人的感受力和承受力。我觉得应该把“家”放在所有的可能性中,然后你能够获得的能量和可能性就大很多,自由很多。

文本—技术—作品—生活

李:我们再回到作品当中,同样是这件作品,你觉得它的文学的文本和作品之间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汤:我是文学青年,文学通常是帮助我捕捉想象力的方法之一。我在构思作品时总是喜欢读诗歌,无意中在《水仙操》附录中读到:当伯牙在海边长时间的等待中忽然意识到师傅成连是用生命来教育他的琴法时,“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汨没,群鸟悲号……”这几句话正好符合我对作品的场景想象。片名《刺船》正是来自成连“刺船而去,旬时不返”。拍摄时也很自然要求租用的渔船开到不见人迹的地方。所以开得很远,可能都开到金门,最后迷路了,近两个小时才找到回家的航线。

汤南南《遗忘之海 12》 纸本水墨 91.8cm×74.5cm 2013年

李:所以基本上一遍过?

汤:没有啊,之前就拍好几遍,但不是场景的原因,是动力的问题。因为火车有7米多长,所以浮力很强,稍大的浪就会把整个火车往后倒退。拍了几次都很失败,幸运的是工作室旁边的敬贤公园有一个湖,傍晚时总有个人操纵着一个性能极好的模型船在湖面飞奔,他是一位爱好航模的中学老师。我其中一个助手,一位很能干的小姑娘阳巧说服他帮我改造火车的航行动力,最后还是他亲自出海帮我们操控火车。没有陈老师的帮助,我不知道有什么动力可以牵引一辆7米多长的火车,在汪洋里边一直往前走。

李:有意思有意思,所以这个作品的出现也比较偶然。

汤:不是偶然,是运气好,哈哈。

李:关于这个作品我觉得差不多,我想的一些问题得到了一些解答。如果说《刺船》它是一种有文本,有情感的因素,而在《铸浪为山》这件作品中,我觉得你更关注于某种情感的停顿,可能说通过特效的方式来延缓情感的释放。你怎么看你在这个作品上使用的特效?

汤:我用水墨画的大海,其实直接来自中国的山水画传统,特别是北宋时期的大山大水。水和山在我的大脑里分别本来不大,13年我和邱老师一起去台湾绿岛,在90分钟的时间里看着壮阔的太平洋上此起彼伏的浪花,浪花的“山”字外形很自然让我想起山脉的形成,也因此想到了“浪花是大海的山脉,山脉是大地的浪花”。

怎么把浪花的瞬间起落转化成山脉的隆起与消失,很自然的需要超高速摄像机。超高速摄像可以帮助我们看见人眼看不见的过程,正如“夏虫不可语冰”,假如可能,一场10亿年的延时摄影就可以帮我们看见山脉形成与消失的过程。

李:那么,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你的创作如此的圆润贯通,对你来说很自然的转化过程真的就是这么自然的过渡吗?

汤:嗯,差不多是的。因为,这种转化还有很多方面,我做的不止是这两个作品,还有很多别的作品是同时进行的。

就比如2012年我做了和沙滩漂流物有关的摄影作品《流觞》,做完突然间觉得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漂来的,这些漂流物的身前身后的经历,我就请朋友编了100个故事。后来看了李安的《少年派》,结合自己的乡愁的感受,想象漂流物漂在海上的感觉,我拍了录像《填海》,看过的朋友都觉得挺好。有一天,突然间我就想象它下沉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后来我就又拍了《居凰》。这次参加阿尔勒摄影节的《雅鲁藏布江的流水》实际上就是我觉得它从水里漂下来,漂到水底,然后沉在那里,再也不动,所以我又选择了摄影。

李:为什么?

汤:因为它我觉得沉没在水底的东西都会永远在那里,摄影就是帮我把这些漂流物冻结在那里。

李:就把时间凝固在那里。所以你认为那一刻是可以代表你永恒的一个意象。

汤:是!所以在这个时候,媒介不是问题。

李:所以你对技术也无所谓,至少你对技术没有那么的迷恋。

汤:对,因为以前曾经很迷恋。

李:(会心地笑)怎么迷恋?

汤:比如说我现在有两万多张的底片,一个曾经的恋物癖的证明。2004年我已拍过很多的录像,但是后来我放弃了,原因就是有段时间太迷恋后期。为了剪辑或者做几个特效,一个多星期都没出门自己也没注意,这种狂热让自己感到害怕。所以我就想还是先活着重要,改做摄影,因为摄影一个人可以搞定。

李:那我觉得就像你刚才说的,你有技术理念,同时你也做了比较主动的选择,通过重新回到生活来完成转化。很多艺术家也提到过生活比艺术更强大,那么对你来说,你怎么看?

汤:我也认同。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形容我“一脚在艺术之内,一脚在生活之外”。可能我本科是在厦门大学,综合大学的学习经历让我很难总是用一种方式思考。或者说,会轻易觉得自己的学科有多重要。所以我虽然学艺多年,但不太喜欢用艺术本身的知识来解决我艺术上的困惑和问题。

相反,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倒是给我无尽的启发和滋养。许多年来,我那些制造贩卖假烟的初中同学,在公安局里当差又兼职地下钱庄的发小,还有房地产经营和金融投资的朋友给我在艺术上的启发不亚于罗斯科和王羲之。

李:那你认为你是一个高产的艺术家吗?

汤:应该是吧。

李:你觉得生产的意义对你来说是什么?

汤:我跟别人不太一样,我没有家庭,不用养家糊口,平时也不太出门,因此杂事很少。邱老师的贯通艺术论教会我在教书同时也能促进做作品。所以小白跟我聊完以后说:我觉得你除了做作品,都没有再干别的。我直接的反应是,我没有啊,我也一直在玩的。可是她走以后我细想:还真是,平时我不管做什么,哪怕是旅行和阅读,看电影,都和我的作品有关,只是我没有意识到我在工作。

李:嗯。所以说你已经有一个非常专注的工作状态,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一种状态,你觉得有挺愉快的东西在里面。

汤:是啊。我很满意现在的状态。

李:那么在你的这个自足状态中,什么东西在激励你去这么做,鼓励你去做作品呢?我这么理解,你的工作里你有愉悦感,可是什么会激励你发生转变或是说创作新的东西呢?

汤:应该有好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自尊会告诉你不能老是做同样的事情。还有一个比较幸运的是我在美院的读书过程,特别是邱老师的帮助。我以前是一个总是在解读自己的情绪的人,今天高兴了,就会做出貌似高兴的东西,明天我不开心了,作品就不开心了。它很真实,同样也很没意思。

我读博士7年,前面3年几乎都做乡愁的基础研究和调整自己。一开始还不太喜好乡愁,觉得有点“酸”,现在我知道我其实还挺酸的,呵呵。“乡愁”其实挺适合我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慢地把自己从自我的情绪里拔出来放到一个历史问题上去。一旦进入这种状态,自己的情绪变得不那么重要。同时,每隔一段时间,邱老师就会引导你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看问题。

另外就是机缘,或者是年纪到了,去的地方多了,很多作品也应该算是“水落石出”了。2012年我在台东看到太平洋的第一时间我就觉得应该画海。真的,舍我其谁!以前在厦门天天看海却从来没想过画海。可是在天天面对西湖之后的四年,突然间就觉得我要画海!回顾我们的艺术史,大海其实是需要人去做的,我是海边人,是渔民的后代,我不做谁做。

所以,一旦心里自己的小情绪少了,大海会激起很多的好奇心。然后人就会忙起来,作品也就这样做出来了。(节选)

汤南南手稿

汤南南简历 | RESUME

1969年,生于福建云霄。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教师,工作生活于杭州。

个展| SOLO EXHIBITIONS

2007年

“南南呓语”,798时代空间,北京。

2010年

“人园”,LIVING WITH ART 画廊,纽约,美国。

2015年

本份——博士毕业个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6年

“遗忘之海”,弥勒基金会弥勒庄园,汉普郡,英国。

铸浪为山——汤南南个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

群展| GROUP EXHIBITIONS

2004年

中国当代影像展,ALTKIRCH现代美术馆,巴黎,法国。

2005年

中国当代艺术3年展,南京博物院,南京。

2006年

“中国当代艺术节”,阿姆斯特丹,荷兰。

2007年

345°上海新锐艺术大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后先锋中国当代艺术展,香港安亭公司,香港。

2008年

“年轻摄影师眼中的中国”,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墙美术馆,北京。

2008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

2012年

重新发电——2012第9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城乡交响曲——2012黟县国际摄影节摄影节”,黟县。

重复观看——实验艺术展,恒庐美术馆,杭州。

2013年

2013花东海岸当代艺术展,台东。

不一不异——中国青年艺术家实验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第4届MT青年电影季”暨“第10届CIFF中国独立影像展”,厦门。

2014年

2014年第2届中国—意大利双年展,798艺术区,北京。

首届浙江综合艺术大展,宁波美术馆,宁波。

融·汇——天仁合艺美术馆开馆展,天人合艺美术馆,杭州。

2015年

没有真身——第3届乌拉尔工业双年展,伊塞特酒店,叶卡捷琳堡,俄罗斯。

“非形象——叙事的运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

“集美×阿尔勒:东西方对话”,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厦门。

“依然上海”,上海当代艺术馆十周年纪念展,上海。

“教育的力量”,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

2016年

诗意地栖居——偏锋10周年开年展,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获奖| AWARDS

2003年

2003一分钟国际影像大展,最佳摄影提名,阿姆斯特丹,荷兰。

出版| PUBLICATION

2016年

《铸浪为山——汤南南》,邱志杰、郭晓彦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收藏| COLLECTIONS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

猜你喜欢

乡愁
伏天里的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又唱乡愁
九月的乡愁
问乡愁
乡愁
乡愁
寻找乡愁
乡愁凭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