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闯世界 异域遭打压
2016-11-10
华商闯世界 异域遭打压
诸位看官,不久前,哥伦比亚发生了打砸华商店铺的恶性事件。当地人举行抗议游行,指责华商抢占其生意、威胁其生存,声称要将华人华商“踢出哥伦比亚”。
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新闻已经算不得“新闻”了!因为近年来,海外类似暴力侵害华商利益的事件不断发生,只是时间、地点不同而已。
每次发生此类事件,国内舆论都会哗然,很多民众也都义愤填膺要求惩治凶手。作为勤劳友善的龙的传人,为何走出国门反而总是成为排挤打压的对象?这其中的道理且听我来细细分解。
南洋走华仔 血泪流成洋
回溯历史,中国人走出国门谋生,最早的恐怕要算下南洋了。历史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华商进入东南亚的例子。唐宋时期,中原海商已经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明朝中后期前往东南亚从事贸易的有增无减。到晚清民国时期,“下南洋”成为了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浪潮。
话说在晚清时,西方人曾在中国东南沿海大量招募华工,到海外务工,俗称“卖猪仔”。数十年间,大约有200万华工前往东南亚,主要从事种植以及矿山开采等工作,受尽了非人的待遇。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令,禁止贩运“猪仔”,苦力贸易基本终结。但后来国内战火不断,东南亚的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又急需大量的劳工。于是,大量华工出洋移民,这一时期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这个移民潮基本停止。
华人下南洋,血泪排成行啊!首先是旅途艰辛、海盗洗劫、海浪难测,以及“猪仔头”的虐待,许多华工在海上便死于非命。到了务工地之后,工作艰辛、医疗待遇低下,还要受到当地各种势力的多重欺辱。
举个例子,19世纪晚期,大量华人远赴旧金山淘金。当时正值美国西部开发,来自广东的1.4万多名华工,参与修建横跨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多达1/10的华工在施工中失去了生命。
付出这么多,可在美国铁路建成合拢的仪式上,没有一位华人受到邀请,甚至连应有的遣散费也拿不到!不得已,被解雇的华工只好四处打工,造成当地就业市场的高度饱和。失业的白人认为华工抢了他们的饭碗,恶性排华事件频繁发生。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个禁止自由移民的法案,规定10年内暂不接受华工移民,并对非美国出生的所有华人后裔国籍不予承认。
不过与美国相比,更恶劣的是1998年在印尼发生的排华运动。印尼军队及一部分暴民,对华商华侨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暴行持续3天之久,死伤近万名华人,数以千计的华人社区店铺遭到摧毁和焚烧。
唉,既悲且怒啊!
国外危机日 华人遭殃时
诸位,如果说之前美国华工的遭遇有历史原因、印尼排华是政治运动,一些国家出现经济问题时,当地华商也会连带遭遇劫难。
今年,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作为石油输出大国的委内瑞拉深受其害,国内经济持续通货膨胀,濒临崩溃边缘,多个城市的物资荒持续升级。
在饥饿面前,不时砸抢超市商店。当地时间6月14日下午,委内瑞拉苏克雷州首府,库马那市民蜂拥群起,封锁了多条街道,哄抢当地超市、商店,其中包括数家华人华侨商铺。据说在食荒之下,这股砸抢浪潮几乎蔓延了委内瑞拉全国,包括首都加拉加斯,商家甚至不敢开业。
事后,当地政府出动了国民警卫队、防暴警察等控制局面,逮捕了数百名哄抢打砸的市民。中国使馆也开展应急护侨工作,力图保护华侨华商免受危害。
更让华商喊冤的是当年俄罗斯的“灰色清关”。当年苏联解体后,急需进口大量便宜货品,于是大批华商在中俄间做起民间贸易。然而俄海关清关手续繁琐、关税混乱,于是俄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此类清关报价通常只有正规报价的1/ 2到1/3。后来,这种清关方式被推广到海运、铁运和汽运,统称为灰色清关。
既然是灰色清关,那就有一定的风险。在俄罗斯的华商们,就经常被当地警方突击检查,那些通过灰色清关而来的货物,时常被查抄。当然,莫斯科也有避风港,那就是切尔基佐沃市场。
因为俄语发音谐音关系,在俄罗斯华人圈里,称之为“一只蚂蚁”市场。这里的经营环境比较稳定,而且周边都是中国人,能买到豆腐、看到中文报纸。不过,这一切在2008年9月11日发生了改变。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突然对该市场采取强制行动,共查封集装箱约6000个,重量约10万吨,货物总价值约20亿美元。
事后,中国国内各地商会联合统计,在此次关闭市场事件中,遭受损失的企业约2万家,连带企业3万多家,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元。
当时有分析称,俄政府关闭市场,与其国内整顿经济秩序有关。时任莫斯科中华商会副会长黄德洪就公开谴责,“‘灰色清关’现象形成的原因在俄罗斯内部”。他批评俄政府不检讨和追究自身原因,只对华商货物采取扣押、销毁政策,强行关闭市场,驱赶华商,明显是一种蛮不讲理的霸道行为。
挣钱遭嫉妒 说打就挨砸
今年5月18日起,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发生针对华侨商铺的抗议示威活动,当地商贩以华商“抢占生意”“威胁生存”为藉口,打砸华侨商铺。
据报道,抗议活动主要发生于波哥大市中心的GRANSAN大型商场,该商场主要经营时装类产品。自2015年以来,随着签证限制放宽,不少中国商人来到哥伦比亚,主要集中于该商场从事服装和百货零售批发生意。
媒体调查发现,此次事件是由于中国劳动力及原料较为便宜,中国商品在当地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挤压了本地商户的生存空间,引发对方的不满。
说到排挤华商,不得不提当年西班牙“烧鞋”事件。2004年,因华商挤占埃尔切市的鞋业市场,近千名当地鞋商和工人聚集在中国鞋城内,喊着口号,号召当地人“把进入这个城市里的所有鞋子烧掉”。
在暴乱中,一些人不但设置路障,毁坏公共财物,而且还想强行闯入华商的公司。因为没有得逞,骚乱的人群拦住了一辆华商运鞋的货车,将鞋子倒出来放火焚毁。事后清点,暴徒共烧毁集装箱16个、鞋子1.2万双,直接经济损失约800万元人民币。
此后,西班牙社会对华商的态度也时有严苛。比如在2012年、2013年,西班牙警方多次对华人商店进行了集中的风暴式大检查,查封并没收了许多商品。当地律师称,因为经济危机政府不得不开源节流,经商富起来的华商显得分外扎眼,很容易被盯上。西班牙华商也认为,因为自己住更好的房子、开更好的车,遭到当地人眼红报复。
融入是关键入乡得随俗
诸位看官,当看到此类事件不断发生,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义愤填膺、血脉贲张,可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外友好,以德服人。为何非但没落下好,许多国家一言不合就翻脸,欺辱我们同胞,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发生在各国的排华事件,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停滞、国内矛盾突出、民族主义高涨有密切关系。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华商、华工总成为替罪羊,难免成为转移矛盾的对象。
华商身上一直有勤劳努力的标签。不过,在许多外国人看来,勤奋努力赚钱是贪得无厌,华商的精明被认为是缺少规则意识、投机取巧。这种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难免造成双方的不适应,严重时必然引发冲突。
西班牙“烧鞋”事件后,在当地经商的温州商人进行了反思。
欧美的跨国企业,半个世纪前就已认定,向海外扩张必须和当地民情及文化相融合。一些大企业还特意聘请学者和市场行销专家为顾问,以确保产品和企业的形象不至于冒犯当地的民俗和文化。不少企业还会定期拨款,赞助当地的公益和文化事业。
但是温州企业仍是家族式轻工企业,不容易吸引家族外人才加入,导致了与当地人出现隔阂。“大家自己在那里设摊,既是出口商、进口商,又是经销商、营业员。这样我们赚的钱是更多了,却把该让别人赚的钱都赚尽了,人家就不干了。”
同时,不少华人商铺在经营中也存在瑕疵。比如不少西班牙华商在进行现金交易时,存在少开发票甚至不开发票的现象。有的商户从来不以自己公司的名义进口,造成仓库货物和发票严重不符。
西班牙的城市晚上八九点街上人就很少了,华人食品店、杂货店一般都会开到半夜。他们常卖酒给买醉的人。很多西班牙城市规定,卖酒要有酒证,而且不准售酒给未成年人、不准在22点以后售酒。但是很多华人店主不在乎,因为卖酒比卖其他的东西来钱多。这些行为给同行和执法机关留下了不良印象,难免遭人整顿,杀一儆百。
说到底,无论是遭人暗算,还是自己“撞上枪口”,海外华商都需要规范经营,依法经营,这样才能赢得认可和尊重。而且要加强与当地民众的交流,掌握当地的文化习俗。只有融入了国外社会,才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不会轻易遭人排挤。
这正是:
海外华人经营难,风波劫难一番番。
勤劳也须守法纪,和谐融入赢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