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予机器生命的人

2016-11-10于涛

当代工人(A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松工业领域

文|本刊记者 于涛

赋予机器生命的人

文|本刊记者于涛

这张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小型的机械臂模型,看上去并不像科幻电影中那般“高大上”,却带着一种工业设备特有的严谨和坚实。

除此之外,这张办公桌上再也没什么特殊的高科技设备了,显得那么普通。但偏偏这张桌子属于徐方——我国机器人商用科技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坐在这张桌子后面的徐方看起来也有些过分儒雅,并不像全国最著名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而是像一位大学老师,说话轻声细语,但每说一句都很认真,也不笑,仿佛是在耐心地给学生讲课。

在辽宁省总工会、省委宣传部、省人社厅、省经信委和省科技厅等13家单位联合开展的评选表彰全省“三有”企业家和“三优”带头人活动中,徐方被列为“优秀科技创新带头人”的典范之一,因为他和他的团队为我国机器人工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走出象牙塔的感慨

在2009年之前,多数人对于机器人往往还只停留于一种抽象甚至科幻的概念,认为那些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尚很遥远。但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在众多工业领域,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落后太多,2009年之后,一方面由于机器人设备开始介入消费领域,另一方面我国的机器人产业迎头赶上,促使人们对机器人感兴趣,了解得也更多。

而这个过程的背后,是相关领域的研发者多年默默埋头奋斗的身影。徐方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大学当老师,1995年,他进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开始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课题的开发性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尝试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应用领域发挥作用,让我国的机器人产业能有朝一日追上国际水平。

在当时,机器人产业完全是由国外几家大型科技企业主导,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如控制器、电机、减速器、伺服器全部依靠进口,而谈及机器人的生产,国内企业甚至连组装都不能完成。到2000年,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了新松机器人这家公司,想把科研领域的成果转化成工业领域的产品,徐方放弃在科研机构的优越环境,转到这家公司,并很快成为研发部(新松机器人中央研究院前身)的负责人。

“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最主要是解决可靠性的问题。”徐方说,在企业做研发和在研究所里搞科研截然不同,科研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而做产品则更关注技术的成熟,更关注应用的可靠性,相对而言,这需要付出更大的辛苦。

回忆研发部初创的那段日子,徐方颇为感慨,他指着中央研究院几百平米的办公平台说,现在我们研究院有100多人,年底就要达到200人。可公司刚创立时,整个研发部才10多个人,大家没黑天没白夜地干,好不容易弄出了第一批焊接机器人的样品,但测试两周之后,发现这个机器人连续运行一周时间之后就位移,如果组成生产线,机械臂上的焊枪就会撞到一起。

工业产品的测试比科研产品严格得多,运行一周就出问题,谁会把这样的机器人应用到生产线上?徐方和他的团队为找出原因,只好采用最原始的办法,目不转睛地盯着机器人重复同一组动作,记录每一次的运行数据,查找问题根源。经过三天三夜地盯守,终于查出是机械臂中的一个国外进口电机会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莫名其妙地“丢圈”,微弱的误差积累,最终造成焊接机器人“撞枪”。

“当时太迷信国外的零部件了,等查出问题来大家都慨叹,原来国外的产品也没那么神。”徐方说。

让进口产品“暴跌”90%

国外产品虽然没想象中的神奇,但价格确实“神奇”,由于当时国内没有批量生产机器人的能力,进口机器人以及核心部件都是以天价卖给国人。而2000年之后,随着各种各样的工业机器人实现国产化,尤其是一些核心部件开始国产化,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在10多年里“暴跌”了90%。“暴跌”的背后是众多像徐方这样的研发人员在不懈努力。近些年来,徐方参与了国家及省市“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他相继承担了863重点项目、科技部“十一五”IC重大专项等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机器人关键技术的难题,带领团队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系列产品,为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松自主开发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洁净机器人技术及产品多次打破国外的垄断。自2007年,新松机器人产品及装备开始批量走出国门,成功出口到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13个国家,改写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主要客户遍及国内外知名企业,如通用、一汽、上汽、东风、神华、潍柴等,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争夺核心利益主动权

除了普通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徐方和他的团队的一个重要研发突破是在洁净机器人领域。洁净机器人主要应用在半导体、平板显示等领域。能否掌握洁净机器人生产技术,是一个国家能否自主生产半导体芯片的关键。

在2009年之前,真空机械手(洁净机器人)是被美国严格审查的项目,不但卖的时候要审,每隔半年还要到国内来查,如果国内买方没在规定的地点使用,他们就有权力禁止买方再用——通过这个来控制我们国家的芯片制造业,也逼迫着我国必须自主研发出洁净机器人。

做一个机械手不是难题,但是要在真空环境下操作却牵涉到太多国内尚未攻克的技术难关。徐方和他的团队在2005年接到了这个最具难度的项目,从零经验、零接触、仅有几张图片的资料开始攻关。检索国外论文、顺藤摸瓜打通配件采购渠道、到国内知名电子公司逐一考察,徐方和他的团队终于拿出了一套方案,但进入工厂操作时,很多指标没有达标,一切被迫推倒重来。而等到研发出第二台样机整整用了一年时间,进入工厂操作初步指标合格,但想批量生产,至少还需要做1.4万个小时的测试。也就是说,即便24小时不停地测试也得测试一年半时间,而这一年半里,研发团队必须时刻跟踪运行数据,保证“平均无故障时间,即有故障,能够马上解决问题,还要保证不能停机。”

从2005年到2009年,这4年对于研发人员而言,是4年的殚精竭虑和苦苦坚持,最终国产真空机械手终于正式列装生产线。而随后的逆转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掌握这项技术的美国公司从过去的“严格审查”转变为主动上门推销,每台设备的价格也从过去的15万美元直接降到了15万人民币,如果真买,价格还可再低。

“芯片产业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利益,很多领域不是用钱能衡量的。有了国产的洁净机器人,我们就掌握了这个产业的主动权。因此,徐方和他的团队并不仅仅是为新松这家企业,而是在为整个国家做出贡献。”一位业内人士说。

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对于徐方和他的团队而言,机器人的产品研发之路仍只能算是刚刚开始,徐方介绍,机器人行业未来每年增长至少在30%以上。目前,国内外都在大力发展这个产业,但中国的增长可能更快。中国因“独生子女”的缘故,人口结构变动得比较快,而国外的劳动力变动曲线是平缓的。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用工成本的上升,对智能机器人的需求必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国外机器人很热,他们跟我们不同,不是工业机器人,而是服务机器人火热。未来的机器人产业会像PC产业一样,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的引擎,因为机器人的技术非常综合,会带动很多产业发展。”徐方指出。

当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和国外产品差距逐渐缩小的同时,徐方已经将目光聚焦在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他介绍,新松推出的智能送餐机器人已经正式产品化,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智能机器人走进百姓的生活直接充当助手并非遥不可及,而他和他的团队也正在为这一时刻地到来不断努力。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人们生活的深刻变革,这也正是当初他从大学到自动化研究所、再到新松机器人这家企业的过程中内心最执着的愿望。

猜你喜欢

新松工业领域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工业人
谢新松的特殊“外甥”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