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异化研究综述
2016-11-10汪明艳陈梅田书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
汪明艳,陈梅,田书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
我国信息异化研究综述
汪明艳,陈梅,田书格(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
对我国信息异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当前关于信息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异化的界定、信息异化的成因分析、表现形式及信息异化控制等四个方面。并根据近期学者对网络信息发展的关注,发现当前对于信息异化的研究侧重于网络这个更广泛的环境,同时突发事件更是研究的热点。从研究机构分布、核心作者、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信息异化研究进行述评,分析现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促进我国信息异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异化;异化表现;网络环境;突发事件;异化控制
1 引言
互联网技术提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途径,促使社会公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渴求异于平常。对信息资源过度崇拜,催生了信息市场产生大量无用、重复、失真、非法有害的垃圾信息,致使人们对有效信息的吸收下降,[1]破坏了网络环境,引起“信息疾病”。孙瑞英[2](2006)指出,对信息的病态崇拜,形成“信息偏执狂”甚至“信息强迫症”,对信息的莫名恐慌,诱发“信息恐慌症”、“信息疲劳症”。信息异化弱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导致大学生感知力下降、人际关系失调、人格分裂,[3]易使大学生产生“依赖型”、“双重型”、“自我型”、“轻生型”人格。[4]对于信息异化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突破哲学、语言学、社会学领域,现已逐步渗透到信息科学和应急管理领域。
2 国内信息异化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2.1 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统计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信息异化”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搜索到各个年份发表的信息异化相关文章,得到近年来我国信息异化研究著作的基本情况。目前,国内有关信息异化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人工剔除,近年来共发表74篇文章,其中硕士论文8篇,期刊论文66篇。信息异化问题从2000年形成雏形,在2006年、2007年得到较多关注,在2009~2011年是该课题研究的发展井喷时期,连续三年每年发表10篇文章,在2013年达到顶峰,随之相关研究逐渐减少(见图1)。
2.2 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66篇期刊论文中,在相对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仅为43篇。其中,在图书情报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如《图书馆学研究》《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等核心期刊,同时在《探索》《实事求是》《经济研究导刊》《中外企业家》《制度经济学研究》等刊物上也有发表,这表明信息异化主要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领域的研究议题,但也得到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一定重视。在一些大学学报上也有相关的文章得到发表(见表)。
图1 2000-2015年“信息异化”相关文章发文年代分布
经统计,东北地区对信息异化的研究较突出,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等是该研究的核心机构。其中,孙瑞英教授发表的文章最多,一共发表了8篇相关文章,其学生也相继发表了近10篇文章。另外,张立彬、李昊青、吴元元、秦子淮等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这些都表明该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目前的研究局限性很大,研究不够深入。
表 43篇论文的期刊分布
3 信息异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表明,目前国内信息异化文献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信息异化的界定、信息异化的原因、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及信息异化的控制。
3.1 信息异化的界定
孙瑞英[5](2007)、李春青[6](2011)认为,信息作为工具被人们创造出来,但在其生产、传播和利用等活动中受到一些因素干扰,导致其丧失原有内涵,变成异己力量,即为信息异化。李春青[7](2012)又指出信息异化是无意识指向性的必然结果,是人的异化的历史必然结果。目前,新媒体语境下的大众传播也呈现出信息异化与畸变现象,给人们的价值观及行为带来严重冲击。
学者们关于信息异化的基础研究达成了两点共识:信息异化是在信息生产、传播及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中围绕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展开的一种社会现象;信息异化是受到了多种情境因素影响,尤其是信息主体对信息客体控制权失衡而导致。
3.2 信息异化的原因分析
3.2.1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成因分析
刘丹丹、孙瑞英[9](2009)对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成因分析,认为是客观成因和主观成因合力因素导致,同时也指出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导致信息异化的原因。马蕾[10](2010)还提到了网络的匿名制、人类自身的心理需求、网络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刘明[11](2011)从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出发,认为宏观社会环境、信息环境、现代人的心理是三大主要因素。唐晶[12](2013)则从微观视角出发,认为信息自身的原因、信息人的原因、信息环境的原因造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李昊青[8](2015)从信息异化理论角度,认为网络衍生舆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网络舆情信息和主体异化问题,并指出网络谣言是信息异化作用下一种典型的综合网络舆情。
3.2.2 突发事件中信息异化成因分析
欧三任[13](2009)从经济、政治、社会等角度分析突发事件信息异化原因。刘珺[14](2011)指出现代社会是社会结构和利益群体明显分化的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特殊社会心理,同时网络提供了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便捷途径。熊茵[15](2012)则认为,突发事件信息变异背后的社会动因是政治力量的过度管控、经济势力的利益输送和渗透、公众力量的崛起和泛滥。刘可扬[16](2014)认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心理因素是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成因。王慧等[17](2013)指出,正是由于原始舆情演变过程中出现信息异化,特别是虚假性、误导性等信息元素产生衍生舆情,成为推动与支配原始舆情发展的重要力量。
3.2.3 人学视野中信息异化成因分析
陈安力、周韶峰[18](2002)从人的技术异化角度着手,认为人的情感的非直接性、人的理性等原因是信息异化的成因。孙瑞英[5](2007)认为信息异化的实质是:人与信息关系的颠倒、信息无序化与熵增、利益冲突的表现。冯相磊[20](2009)赞同这一说法,也提到了人自身的主体性的丧失。秦子淮[21](2011)还提到了其他因素:人的需求的失衡、道德与立法缺失。刘明[11](2011)又指出人的信息异化是人在信息中的同化,是人的价值观的错位。
3.2.4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异化成因分析
陈彦珍、左伟青[22](2009),沈大为、王苏平[23](2011)对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分析,发现工具崇拜引起技术主体观念变化,影响技术方案设计、技术应用和技术评价。郭刚[24](2013)认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人具有强迫、控制及漠视的作用,是对人的代替和否定。王忠政[25](2013)则认为是技术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而主观方面是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理解不到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
3.2.5 图书馆信息异化成因分析
叶静[26](2013)认为,由于内外因素的干扰以及图书馆系统各要素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图书馆与读者在信息面前丧失了主体性,而信息反过来成为支配图书馆与读者的异己力量。刘明[11](2011)认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造成的异化包括信息焦虑症、信息依赖症、网络暴力、信息窄化、信息污染。叶静[26](2013)、张琳[27](2013)则认为是心理成因和外部环境成因。
3.3 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
张立彬等人[28](2010)认为信息异化的现象表现为有一定程度的递进关系的五个层面:信息饥饿、信息焦虑、信息崇拜、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且各种现象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停止(见图2)。刘可扬[16](2014)认为,突发事件的信息异化是受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因素影响,使信息非理性地传播与扩散(见图3)。
3.3.1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
图2 信息异化递进关系
图3 突发事件在传播中发生信息异化过程
马蕾[10](2010)指出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异化表现有网络信息污染、网络信息犯罪、网络信息沉迷。刘明[11](2011)认为,信息焦虑、信息依赖、信息污染、信息窄化、网络暴力都是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主要心理症状。赵志浩[29](2015)强调网络文化造成人的道德感缺失、网络依赖,制造虚假“个性”,缺乏思想深度和真正的价值诉求。
3.3.2 突发事件信息异化表现形式
欧三任[13](2009)提到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演化成威胁公共安全的恐慌性信息,变异为经济获利性信息,转化为不信任政府的政治谣言。熊茵[30](2012)指出了信息量的增减、信息质的改变,政府渠道、媒体渠道的信息变异等。熊茵、张艺馨[31](2013)从信息变异及信息主体的主观性、内容、生成动因阐明表现形式。刘可扬[16](2014)认为突发事件信息异化为动摇政府地位的政治谣言、威胁公共安全的恐慌性信息、异化为国与国之间的斗争筹码等。
3.3.3人本层面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
陈彦珍、左伟青[22](2009)从个人的理性层面:感知、情感、心理等,人的非理性上,人的行为的受限制和控制上分析信息异化的表现。高巍奇、陆晓丹[3](2009)提出过分的信息依赖、盲目的信息崇拜、莫名的信息恐慌、难解的信息困惑都是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黄河[32](2014)认为信息异化会让学生对信息产生恐慌,对信息产生依赖、崇拜及受到信息的毒害等问题。
3.3.4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信息异化表现形式
陈安力、周韶峰[18](2002)认为“信息技术异化”其实质就是人与信息矛盾的异化,网络信息技术在被滥用的情况下,成为人的异己力量。殷亚林[33](2010)认为在实践中有人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异化为“实体工具”,忽略了先进教学理念、“非实体技术”的应用。王忠政[25](2013)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异化的现象表现为缺乏教学组织设计,脱离学科本身等特点。
3.3.5 图书馆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
叶静[26](2013)认为,现代图书馆服务中信息异化表现为信息鸿沟、信息超载、信息不公、信息焦虑等。邵胜春[34](2014)提到了信息异化影响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对信息资源建设内容的干扰,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巨大的挑战。
3.4 信息异化的控制
3.4.1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控制
陈安力、周韶峰[18](2002)认为解决信息技术异化和人的技术异化的根本途径是创新网络法制规范、网络伦理规范、创新网络技术规范等。孙瑞英[35](2009)、刘丹丹[9](2009)一致赞同要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增强意志品质的自制力、培养群体中的“领头人”。马蕾[10](2010)也提出要增强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强化教育,构建网络伦理。刘明[11](2011)则基于心理学视角提出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控制策略。
3.4.2 突发事件中信息异化的控制
唐国东[36](2008)从公众心理、信息公开度、加强舆情分析和法律法规角度提出了防控策略。欧三任[13](2009)提出抢占信息传播的主动权,防止信息变异,同时也是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因素。熊茵[30](2012)提出调控基础是以社会关系为起点和归宿;传播取向定位要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导向,时空策略是要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基本原则等(见图4)。霍良安[37](2012)考虑潜伏者传播不实信息拓展模型,提出必须将阈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普及网民的素质。王慧等[17](2013)以信息异化动力为视角,剖析了网络衍生舆情与信息异化价值关联性,并构建网络衍生舆情成因分析模型以控制信息的异化。刘可扬[16](2014)认为控制突发事件信息异化主要应落实到政府、媒体、公众三个具体层面。兰月新等[38](2015)提出监控重点应该是在对网络信息总量监测基础上重点监测信息变化率,及时提取变化率较大的信息进行舆情研判,确定正面或者负面衍生舆情后,再制定相应的对策(见图5)。
图4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衍生效应流程
图5 信息变异长效管理控制图
3.4.3 人学视野中信息异化控制
陈彦珍、左伟青[22](2009)认为,优化信息环境、注重信息的整合、提高个人的信息修养等。张机[4](2009)、黄河[32](2014)强调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的教育路径选择,紧贴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高巍奇、陆晓丹[3](2009)提出要教育学生摆正人与信息的主客体位置,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秦子淮[21](2011)指出消解信息异化的出路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李春青[7](2012)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异化的积极性因素,规范人们的道德修养,合理疏导信息自身异化对人的异化的影响,控制信息异化对信息环境的影响。程风刚[39](2003)、孙瑞英[5](2007)提出信息异化及其控制受到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利用方面等诸多因素制约。同时加强信息立法、市场管理、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素养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张立彬、翟春红[19](2009)认为信息异化的控制策略从个人层面、技术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等控制。
3.4.4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异化控制
沈大为、王苏平[23](2011)认为正确看待工具理性影响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异化,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通是弱化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的可能途经。郭刚[24](2013)、王忠政[25](2013)认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是消除技术异化的根本。弱化教育信息化技术异化的最有效方法是融合工具理性及价值理性。
3.4.5 图书馆信息异化控制
刘明[11](2011)从信息服务的拓展、文化活动的组织、网站系统的监管、深入导读的开展、信息素养的培养等方面提出图书馆信息异化控制。张琳[27](2013)从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培训、增加电子馆藏资源建设并做好使用指导工作、完善网络执法等方面控制信息异化。叶静[26](2013)、邵胜春[34](2014)通过制度建设控制信息异化、完善服务控制信息异化、利用技术手段控制信息异化、提高馆员素质控制信息异化。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国内约85%的信息异化研究局限于信息异化的原因、现象、控制等内容,重复性大、缺少创新。人学视野、现代信息技术及图书馆信息异化等的研究多以理论叙述为主,提出的多为宏观的控制策略。而对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及泛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异化的研究侧重于理论说明与模型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提出控制策略与方案。这充分表明,当前对于信息异化的研究侧重于网络这个更广泛的环境,突发事件是研究的热点,且需要通过动态的模型及演化路径进行控制。
社会网络环境中突发事件的信息异化危害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干扰因素影响和信息异化的程度和演化路径密切相关。但目前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异化问题从微观和定量方面来揭示异化成因的机理还尚显不足,缺少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异化程度和异化传播演化路径的深入研究,因此,理论研究空间还很大。学者关于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防控研究主要是通过信息异化的干扰因素分析来提出防控策略,缺乏进一步分析干扰因素对信息异化的影响程度,使得揭示突发事件的信息异化的干扰风险不够深入。
最近几年信息异化的研究速度放缓,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理论体系。目前对其研究过于分散,缺少可实施的具体解决方案,同时将其具体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研究很少。将网络环境与突发事件结合,构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突发事件信息异化的网络信息生态链,进一步研究信息异化的传播、预防与控制,具有很实际的应用意义,是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1]俞培宁.信息异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3):9-12.
[2]孙瑞英.信息异化与信息异化的根源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5):1-4.
[3]高巍奇,陆晓丹.信息异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校园心理,2009(4):233-234.
[4]张机.信息异化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1): 108-109.
[5]孙瑞英.信息异化问题的理性思考[J].情报科学,2007,25(3):340-344.
[6]李春青.信息异化新论[J].情报科学,2011(12):1799-1802.
[7]李春青.论信息异化的扬弃[J].现代情报,2012(2):23-25.
[8]李昊青.基于信息异化理论的网络衍生舆情演化规律及对策研究——以网络谣言治理为例[J].现代情报,2015,35(5):4-8.
[9]刘丹丹,孙瑞英.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原因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3):2-4.
[10]马蕾.网络技术条件下“信息异化”现象解读[J].魅力中国,2010(5下):15.
[11]刘明.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12]唐晶.网络信息异化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J].世纪桥,2013(5):137-139.
[13]欧三任.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变异与防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6-71.
[14]刘珺.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信息异化与化解策略[J].实事求是,2011(2):29-31.
[15]熊茵.突发事件信息变异与应对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16]刘可扬.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异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17]王慧,等.基于信息异化动力视角的网络衍生舆情成因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7): 59-63.
[18]陈安力,周韶峰.论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异化和人的技术异化及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14-15.
[19]张立彬,翟春红.信息异化的主体根源及其对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4): 22-25.
[20]冯相磊.信息异化现象研究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5):7268-7269.
[21]秦子淮.论人学视野中的信息异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114.
[22]陈彦珍,左伟青.信息异化与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85-186.
[23]沈大为,王苏平.教育信息技术异化的根源与消解软件导刊[J].教育技术,2011(5下): 5-6.
[24]郭刚.教育信息技术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应用研发,2013(5):219-221.
[25]王忠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使用中异化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8):381-384.
[26]叶静.现代图书馆服务中的信息异化及其控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7]张琳.探讨信息异化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图书馆界,2013(3):4-5.
[28]张立彬,等.信息异化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控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4):32-35.
[29]赵志浩.网络文化的大众化与异化[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86-89.
[30]熊茵.突发事件信息变异产生的社会动因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2(10):18-20.
[31]熊茵,张艺馨.论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变异及其类型划分[J].新闻研究导刊,2013(4):25-28.
[32]黄河.信息异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理论,2014(12):264-265.
[33]殷亚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化现象及对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5):51-52.
[34]邵胜春.信息异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2-74.
[35]孙瑞英.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网络信息异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0):68-71.
[36]唐国东.突发事件中网际谣言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兰州报,2008(8):173-175.
[37]霍良安.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实信息的传播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38]兰月新,等.信息异化视角下网络舆情衍生效应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5(1):139-143.
[39]程风刚.信息异化及其控制[J].图书与情报,2003(2):15-16.
动态·资料
银川市图书馆喜阅童书馆联合举办“阅读与游戏构建儿童未来成长力”专家论坛
专家倡导游戏化阅读理念
4月16日,“阅读与游戏构建儿童未来成长力”专家论坛在银川市图书馆举办。此次论坛是由银川市图书馆、喜阅童书馆承办,以“阅读与游戏构建儿童未来成长力”为主题的第三届“喜阅童书节·儿童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共有20组家庭参加。
论坛上,宁夏知名作家赵华,宁夏大学教授、青少年儿童阅读推广人张玲,喜阅童书馆馆长欧然,回民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陈春,大风车幼儿园园长郭亚超,银川市妇联少儿部部长张萍霞共同探讨、推广“阅读是游戏”的儿童阅读理念,通过游戏化阅读与操作,为儿童阅读插上想象与创造的翅膀,玩转阅读,灵养童真。欧然馆长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语言。孩子们会通过游戏表达自我。儿童的愿望与需求以及自我概念,都可以从游戏中反映出来……因此,将游戏融入阅读中,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这是儿童早期阅读应当关注的!”受邀专家还就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交流。
现场,欧然馆长向大家展示了精美有趣的儿童绘本图书,吸引了众多孩子阅读。
(欧建华)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Alienation in China
Wang Ming-yan,Chen Mei,Tian Shu-ge
Drawing up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domestic information alienation,the article tries to sum up the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lastfew years from 4 aspects:the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alienation,reasons of information alienation,symptoms of information alienation and controlling of information alienation.According to the recentacademic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ofnetwork information,we find thatcurrent researches usually focus on the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alienation of the broader environment,and emergency is the research hotspot.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distribution,core authors and research contents,we carry on the review researches ofour country about information alienation in recentyears,analyzing existing main achievements and the deficienci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developmentofinformation alien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nformation Alienation;Symptoms of information Alienation;Network Environment;the Emergency;Information Alienation Control
G252.8
A
1005-8214(2016)05-0033-06
汪明艳(197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应急管理;陈梅(1990-),女,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田书格(196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2015-10-20[责任编辑]徐娜
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项课题“上海市创新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YJ-B0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