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离渐远还是身近心远?

2016-11-10羊含芝

上海艺术评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圣大鱼海棠

羊含芝

2015年暑期档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与今年的《大鱼海棠》创造的票房“小奇迹”,向市场展现出国产动画电影和二次元文化的巨大消费力,但是市场的反应又是否能代表一切,国产动画电影是否穿越长久以来的暗夜,已经迎来了一个破冰之春呢?知乎网站上的一份热帖追问了“对国产动画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又扒出了很多部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民族特色的展现,一些国产老动画片《大闹天宫》《九色鹿》等这些是从文本故事到画面造型,满满的中国特色,拳拳的制作诚意,可惜在本文讨论的两部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又出现多部照搬照抄日本、欧美动画的“山寨”、抄袭之作,制作水平如同劣质粗糙的“手游”,手游也可想而知毫无完整故事,尤其是某得奖之作,分镜和人设直接照搬日本动画电影《秒速5cm》,让众多本来就追“日美”弃“国漫”的漫迷们质疑作者脸皮是“厚得能绕地球一周了吧”!我们的国产动漫就真的到了要山寨cos别人的佳作,把所有零部件都做成低配版的地步了吗?实在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动画的黄金时代!

借鉴传统,也是讲故事的艺术

直到去年的《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这部出自传统故事《西游记》的动画电影没有斥资巨额,没有大阵仗做营销,却凭着炸裂般的好口碑俘获了大量观众,给国产动画的天空灌了一袋氧气,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动画制作团队的诚意和国产动画水平的进步,另外加上《大鱼海棠》的两极口碑、褒贬不一,热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电影的创作方式真的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值得借鉴的正确路子吗?两部动画均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拉不开干系,是否又谕示着它们已经给我国的动画电影创作指明了一个正确方向呢?

无论是《大圣归来》还是《大鱼海棠》,两部片子都是从我国传统的故事中取材,分别出自于《西游记》和《逍遥游》,就《大圣归来》而言,并没有照搬传统原著的人物形象,从故事到人物都有一定的颠覆创新意味。孙悟空从一个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演化成一个现代社会所谓的loser,唐僧也变成了一个具有寓言性质的小和尚“江流儿”,但是在故事上并没有将大圣如何从“大圣”变成loser,又从一个loser回归到原来的身份讲明白,只看到人物变化的结果,未见其中理由,缺乏叙事逻辑。导演田晓鹏将大圣按照好莱坞的英雄模式打造,看完全片后让人感叹,原来大圣其实就是中国版的神话英雄啊,怎么看了那么多遍《西游记》都没发现!

再看《大鱼海棠》,更有人说它情怀太大,反而把故事讲小了,只是凭空把一个个神仙的造型和名字搬上银幕,而他们并没有任何实际推动剧情之用,剧情上也是在原来神话基础上作了编造,实质只是两个男生爱上一个女生的小情小调,对于神话的改编和颠覆所做的一切实际上只是“绑架”文化的表现。有学者提出了我们在动画上的“中国学派”正走向一个新的转折点,所谓的“新中国学派”,就是既保留中国民族风格、文化品性和多种动画类型,又和当今最先进的制作技术相结合,与世界接轨,融入最现实的娱乐精神和最流行的时尚元素的国产原创动漫,但是“中国学派”四个字只是如同包装在日美欧故事外的一个外衣而已,所以不管是不是“中国学派”,还是所谓的“新中国学派”或者什么都不是某个“学派”,没有好的剧情,走心的人物和完整的叙事,观众都不会彻底买单,对中国学派的解读并不是局限于“每一帧画面都是壁纸”“每一根毛发都逼真细腻”这些外在的技术上的,观众要看的不是光鲜亮丽的外表,要真正的故事好看,如果本末倒置,那也只能令人叹息。

“每一个二次元都有一个中国梦”

从造型上来说,两部片子的画风都偏向于中国传统美术,让这一代的观众的确是有熟悉亲近之感。自从上世纪的中国民族动画的断裂消沉之后,大家看到这两部片子在造型上的民族风是可贵的。《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回忆艰难的项目启程,在死磕的八年创作期间,团队里有几十个人先后离开,他仍然要求动画师、灯光师反复修改,不断重来,克服了种种难关,将项目推出,这种做事决心以及坚韧精神值得肯定,但是就整体片子的本身而言,之前我们的那些“山寨”动画只是披上了日欧美风衣的粗鄙之作,而现在的两部动画电影则是披着中国传统文化外套,本质还是效仿着日欧美的故事核心的东西,之前我们的动漫是和传统文化“渐离渐远”,现在变成了“身近心远”,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看得出来,《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两部片子的创作者是决意要尽力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点从海报上就能看出来作者的旨意——“初心不改,英雄重生”。创作者意图振兴国产动漫的决心充足,而想要做中国动画业界良心的探索之举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做类似探索的还有最近在B站上流行的系列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系列动画在B站上引起了大批年轻人、尤其是90后的关注。它每集控制在十分钟以内,用现代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兔子等动物拟人化,力图在十分钟以内述说一个中国近现代军事历史外交大事件,传达“每一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的寓言式的主题性台词,在近期上海召开的网络视听论坛上,象征二次元文化的网站——B站董事长陈睿发表了《关于年轻一代文化背景》的演讲,直言“每一个二次元都有一个中国梦”,直接将传统爱国主义和二次元文化产生紧密联系。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联系是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例如有一集是说钱学森在美国受到监禁,美国人不让他回国但是他思念祖国的故事,这个动画并没有强硬地说教,为了给观众灌输爱国主义的概念,通过弹幕我们感受到这个故事给观众带来的是内心的真正感动,和前面传统民族动画的式微以及《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不同,“渐离渐远”和“身近心远”都不是它的风格,它是一种根植于传统爱国故事的动画创作。另外,为了加强现实感,《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片尾用纪实的照片和字幕,从内核看就是基于真实基础上的,是一种传统的爱国主义的表达,而动画只是召唤年轻观众内心的一种手段。

故事好依然是核心价值

一些扶持政策对我国的动画产业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文化部在2008年出台的《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实施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具体要求上说要“重点支持富有中国文化精神、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时代特点的动漫作品。”近些年在国家政策大力的扶持和鼓励下,一些中国企业在摩拳擦掌,正在努力尝试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次元产业,之前的山寨之路也让人意识到,日美的经验无法在中国复制,一是由于尚未能形成成熟的、分工明确的产业链,二是内容根基太弱,才会造成中国二次元叙事的尴尬沟渠。由此可见,中国是力图在影视、动漫产业全方位地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其中的这个“中国特色”一定是由内而外散发着中国味道的东西,否则仍然被人指责四不象、味不正。

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固然很不稳定,应该先从创作观开始纠正。虽然近两年来,动画市场发生的改变,制作上动辄三五年的周期,但是很多人,包括创作者和观众对动画的理解都是“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可是国外的很多叫座叫好的动画电影的受众群年龄层次没有太大局限,上到老人下到小朋友,在他们的合家欢故事里充斥着适合每一个年龄阶段解读的因子,也不是单纯的“成人动画”或者“低幼动画”之分,类似《帕丁顿熊》《疯狂动物城》都是这样的合家欢电影,叙事链条成熟,没有脱钩之感,造型画面也够精良,实现了动画电影的最大功效。

如果我们的动画创作队伍对每一个环节尤其是产品的前端开发能再多一点专注和持久,像爱奇艺CEO龚宇在近期的网络视听论坛发表专题演讲中强调的:“故事好依然是核心价值。从去年到现在,电视剧行业或我们的网络原创作品都在强调一些特点,但归根结底,一个好作品的基础要素是一样的,我们要一个有品质的作品,最终需要创作者发扬工匠精神。不单是故事,还有演员的表现、舞美、音响等每一个工种都应该发挥工匠精神,充分投入。”不仅多一点“工匠精神”,还需要多一点艺术创作的智慧。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拿出手的不光是“身近心远”的动画电影,更能拿得出“身心合一”的“中国特色”的作品。

猜你喜欢

大圣大鱼海棠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我和孙悟空过一天
漫画一级1小时《一条大鱼》
彭大圣决定隐身
《大嘴狗》
找春天①
我喜欢的季节
大鱼
大圣如何归来?
一条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