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心教书,净心写书
2016-11-09陈汝敏
摘要:高职书法的教学要体现实践性,书法教师应该通过临古、创作和书品人品的提高来教育学生,将教与学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书法;临古;创作;教学统一
中图分类号:G710;J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1
高等职业教育的书法教学不同于纯粹艺术院校的书法教育,它更注重实用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因此,高职书法教学对书法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探索书法实用性的基础上,需要自身不断实践,来寻找丰富学生书法实践的有利途径,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将书法的真谛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实现教学相长。
一、“临古”是实用性学书的根基
“临古”即临摹古人优秀的法帖。只有从传统和经典入手才能真正体味到书法的精妙。“临古”的基础是广泛搜集资料。在书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翻阅资料。这些资料中一类是古代法帖,即市面上可以看到的从古至今的碑刻或墨迹的图版,另一类是文献资料,即关于文字学、文学、史学中与书法相关的文字资料。观摩古代法帖可以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提高感性思维;而阅读文献资料可以起到校正和辅助书法视觉上的缺憾,巩固理性思维的作用,做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是学习书法很重要的一点。
“古”的范围很广,只有选择自己所好,确定自己所爱的“古”,进行强化临习,才是实践中必须做到的。喜好是一种感性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人不同。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大量翻阅资料和书法练习后自己确定自己想要临习的法帖。
笔者认为有“骨气”的“古”是要去临摹学习的,无论这种骨气是劲挺还是稚拙,是张扬还是儒雅。如陆机的《平复帖》,钟繇的《宣示表》,魏碑中的《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王羲之的《姨母帖》,汉碑中的《礼器碑》、《张迁碑》、《景君碑》,欧阳询的《九成宫》,李邕的《岳麓寺碑》,米芾的手札,吴昌硕的石鼓文,梁漱溟的手记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将这种有“骨”之“古”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将字写得有骨力,在书写的过程中鼓足勇气,相信自己可以写好字,做好人。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们的“临古”能力,不仅仅只教一种字帖,鼓励他们扩大自己选择“临古”的范围,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因为最好的教学状态是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自觉自律学习和书写。
因此,关于“临古”,笔者认为是先用丰富的资料充实自己,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有“骨”之“古”进行实践,并将此意传授给学生,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有“鼓”足勇气学好书法的热情。
二、“创作”是实践性教书的拓展
创作,就是在求古意的基础上创新,在即兴寄情的自然状态下创新,所创之作要优雅高古、芳馨悠远。笔者认为在实践性教学中要将创作的“新”“欣”“馨”三者融合,教师本身先自己探索实践,然后再将其传达给学生。
创作之“新”,并非随意出新,只有在吸收和消化古人的基础上,才可能谈到创新,这就是所谓“带着镣铐跳舞”的状态。要在创作中借鉴文献资料的形式与内涵,在创作中体现古意,寻找决定古意的因素。创作之“欣”,是一种书写的状态,创作时要遵循一任自然,寄情即兴的状态,切勿雕琢做作。所以,自然地达到欣然为之,心向往之的书写状态是最好的。创作之“馨”,是书法的一种境界。如果品行不雅,思想不端,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因此,要在书写的基础上锤炼自己的品行,修炼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心正,则笔正”,只有从端正做人开始,才会端正写字。让自己的创作达到一种沁人心脾的“馨”的状态。
“创作”的过程就是达到“新”“欣”“馨”三者的融合,只有努力向这三个方向实践,才会使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有所提高和进步。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将这种书写的状态言传身教的教给学生们,让他们懂得创作的最佳状态时什么,如何更好的去创作。
三、书品人品的培养是教学的目的
书品和人品的培养是书法教学的目的。通过书法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书法带给他们的品格教育。这些优秀的品格可以概括为“敬”和“净”。“敬”是一种态度,是对待事物的态度,亦是对待书法的态度。只有怀着恭敬之心,去书写,去感悟,才能从中挖掘到一种境界和层次。尊敬,是开始,恭敬,是过程,崇敬,是目标。用“敬”之心去做事,去书写,就会使自己的心境平静,从而进入书写的最佳状态。“净”是一种境界,是佛家的清净和释然,也是书法中要达到的自然状态。把这种体会和思想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写好字、做好人。同时,也反过来也激励着书法教师在今后的学书道路上要有所进步和突破。
敬心教书,净心写书,既是对高职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也是对自身不断完善提出的更高目标。只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反馈、提高,才能促进书法教学的实践性和质量的上升,才能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从教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邦山.当代书法教学中的临摹与创作[J].美育园地,2014(4).
[2]柴向卫.书法教育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探讨[J].大众文艺,2010(1).
[3]曾裕林.新时期高校书法教育探究[J].教育研究,2012(5).
[4]张怀满.高校书法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5]王愿.书法教育价值、功能浅论[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6]陈燕.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书画世界,2008(7).
[7]丁政.学院与当代书法高等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0).
作者简介:陈汝敏(1986-),女,汉,山东青州人,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儿童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