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6-11-09安博李艳彦史晓萍冯彦
安博 李艳彦 史晓萍 冯彦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推动下,作为教育者,应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校内知识流动、校外资源共享和技术扩散,从而更有效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致力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1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教育,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绿色创业”“职业担当”等创新创业的时代性名词的体现。当今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品赋予新的内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精神与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当中,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培养出社会和企业发展所期望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遍处于“点状”结构,主要存在着学校缺乏系统的课程安排,即使有课程,也只是往浮于表面,并无系统可言。其次,学校内部毫无统一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像其他公共课程一下具有专门的教研室,而此项工作的各个部门看似各司其职,实际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资源和管理也都比较分散。最后,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闭门造车”的初级阶段,与其他兄弟院校以及企业单位缺乏联系,没有为学生有效的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以及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更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途径
(一)高职院校要从“小众教育”走向“大众化”,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一度是少数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所学习开展的,当越来越多的学生跃跃欲试投入创新创业大军之时,尤其是要形成以专业教育为主阵地,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新格局,最终达到覆盖全体学生、贯穿整个学习历程的普及型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寻找多元化、分层次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从“小众”上升“大众”,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的加入到学习当中,最终达到展示学生成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目的。
(二)将课程的“碎片化”模式转向“嵌入式”模式
据了解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专业课程以及以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为目的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性课程。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基础,就必须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这就需要将课程的碎片化模式转变为构建“嵌入式”课程。那就是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和支持创新创业成果,将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精神理念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实行学分认定。更要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把特定的专业、职业背景嵌入到创新创业的基础性课程中,使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为细无声”的效果。
(三)创建师资与学生交流交换平台和交换机制
共同建立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师资与学生的交流交换机制,实现教师区域间优势互补(互派教师或培训师),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师资互融、学生互学交流平台。这些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可充分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共同培育符合“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技能人才。
还可以与京津冀三地的企业合作,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服务业”对话机制、“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区域项目协同创新机制、“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区域共研机制以及“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区域联动机制,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四)创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区域性平台
目前很多高职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都是从活动切入,随之“创业园”“创意园”的兴起,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日渐浓厚,但大多还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初级阶段,学生“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很难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这类平台终究还是校园“小舞台”,难以完全满足创新创业的高度开放性要求。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成果评价与展示的有效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区域人力资源需求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整合京津冀区域内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质资源,组建“京津冀一体化现代服务业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定期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对话”高端论坛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需求成为了首要任务。
总之,建立丰富而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环境与方法,才能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杨飞.浅论加快落实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17).
[2]贾文华.学生的创业困境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
[3]魏小琳.当前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制约因素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3(12).
作者简介:安 博(1985-),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艳彦(1981-),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史晓萍(1980-),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冯 彦(1981-),男,汉族,河北井陉人,学士,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万众创新”视角下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建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030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