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约束对象视角下审计规范的具体内容
2016-11-09郭江
郭江
摘要:审计规范既包括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的审计法律规则,也包括对审计人员自身的要求,审计工作实践中习惯通行的作法。本文从约束对象不同的视角出发,来对审计规范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阐述。
关键词:审计规范;约束对象;内容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4-000-01
一、审计规范概述
审计规范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是构成审计理论结构的重要支柱,在审计监督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审计规范是判定审计人员行为活动的准绳
审计规范体系明确了审计人员应具有的职业操守、责任要求和业务技术标准,是判定审计人员行为活动的准绳,为审计活动的质量、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公允性提供了保证。
(二)审计规范是审计行为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指南
随着经济活动越发复杂,就越需要制订一系列规范化的条例、制度和标准等加以指导和约束审计行为,为审计行为指明方向,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因此,审计规范是审计行为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指南。
(三)审计规范是实现审计目的、完成审计任务的保证
为了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必须有原则和标准可遵循,只有在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指导下搜集和分析审计证据,评价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发表审计意见,才可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所依据的原则、标准等,正是审计规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审计规范体系是实现审计目的、完成审计任务的保证。
二、不同约束对象视角下审计规范的具体内容
审计规范是对审计行为的一种约束与引导机制。本文从约束对象的不同出发可以把审计规范分为三个部分。审计准则用来约束审计主体、审计标准用来约束审计客体即被审计单位、其他规范则用来约束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如下图所示:
(一)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反映出对审计主体的具体要求,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
按照审计主体的不同,审计准则可以分为政府审计准则、明间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准则,其制定主体分别是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组织。这三种准则共同组成了审计准则体系,该体系是审计规范体系中重要的子系统。
(二)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反映对审计客体的具体要求,是在审计过程中判断审计事实的是非、优劣的准绳,作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
审计标准的具体内容涵盖很广,因制定审计标准的部门的层次不同,其效力也大不相同,其表现形式犹如“金字塔”式结构,上层起到统驭作用,下层是被统驭层,越往下,适用面越窄、针对性越强。审计标准可以分为五个层级,具体如下表所示:
层级 审计标准
最高层级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法律等
第二层级 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政策、法令等
第三层级 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政策等
第四层级 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被审单位的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下达的计划、指标等
第五层级 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指标、计划等
(三)其他规范
其他规范主要是指约束审计主体和客体之外,约束其他审计工作中的利益关系人的规范。具体指约束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债权人、潜在投资者、供应商、客户等此类群体的相关规范。目前这些其他审计规范相对还较少,主要是约定熟成的形式,并没有前述的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发展那么完善。
三、审计规范的内在关系
审计规范体系中的审计准则、审计标准及其他规范不是相互独立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审计规范是一个大体系,而其中的审计准则,审计标准和其他规范则是其中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即要保持其本身的严密性和全面性,又要保持与其他规范的有机衔接,避免发生相互矛盾。
审计准则是把审计实务中一般认为公正妥善的惯例加以概括归纳而形成的原则,约束的是审计主体;审计标准是审计过程中判定事实依据的准绳,约束的是审计的客体;而其他规范是在二者之外的一个补充,三者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四、结论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审计活动也随之更具挑战。本文从约束对象出发,把审计规范的内在含义拆解成三个层级,分别是审计规范、审计标准和其他规范,这三块内容从约束对象视角下相互区分但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合并构成了审计规范这个大体系,为审计活动有序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均科.我国审计规范体系的理论分析[J].理论探讨,1997,(11).
[2]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98).
[3]赵晨翔.审计准则体系的重构—基于我国三大审计准则体系的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