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遭遇淘汰赛
2016-11-09吴洁
吴洁
1%盈利,4%持平,88%略亏,剩下的7%处于巨额亏损,倒闭与融资并行,冰与火两重天的煎熬,生鲜电商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淘汰赛。
十一黄金周前,一则消息再次轰炸了生鲜界:号称为消费者提供“精选食材”的生鲜电商壹桌网突然全部商品下架。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公开信息称是进行业务调整,暂停生鲜订购服务。一时,让本已是风雨飘摇的生鲜界更是人人自危。
其实,早在今年4月,曾是上海生鲜电商巨头的美味七七就突然倒闭,这家由亚马逊背书的生鲜电商从投资到倒闭还不到一年时间;7月,半成品净菜电商青年菜君被曝出因投资人跳票公司陷入崩盘困境;同月,生鲜O2O品牌爱鲜蜂大规模“劝退”员工,将全国1100人左右规模缩减至700人左右;8月,生鲜O2O企业果食帮宣布停业……
生鲜电商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淘汰赛,一边是关停、裁员和关店,一边是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巨头的进入与加持。生鲜走向电商化,不可逆转。那么,哪些因素制约着生鲜电商的发展?生鲜电商又应该如何生存下去?
万亿生鲜是风口
生鲜电商萌芽于2005年前后,彼时大多是区域性小规模的经营,直到2012年,京东7000万美元领投天天果园;阿里巴巴投资易果网;亚马逊投资了包括美味七七、21cake、都乐中国、獐子岛;苏宁超市上线苏鲜生正式进军生鲜品类;华润万家上线e万家主营生鲜类目;顺丰上线顺丰优选……各巨头开始扎堆入局,生鲜电商业也在资本和巨头的重金加注下扶摇直上。
生鲜电商为何有如此吸引力?究其根源,在于其高速增长的千亿级市场规模,给投资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权威机构艾瑞发布《2016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农产品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4.8%,预计到2018年可达11.2万亿元。而生鲜电商2015年交易规模达497.1亿元,同比增长80.8%,预计到2018年可达2365.8亿元。生鲜电商的交易量仅占整个农产品交易规模的1%,发展潜力巨大,已然成为下一个风口。
而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群和中产阶级对于生鲜上门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强烈。企鹅智库在2015年做过一次在线调查,统计发现当年网上购买过生鲜的人占24.5%,没买过但是有兴趣尝试的人占48.1%,加在一起的总消费意愿超过70%。且随着城市居民对农产品消费已从追求安全趋向于追求品质,生鲜电商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巨头与资本方不愿意也不可能放弃这个风口。
95%赚不到钱
那这个领域真的谁都能分一杯羹吗?
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仅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略亏、剩下的7%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
这意味着,生鲜电商行业有高达95%比例的企业在亏损。“要么亏损,要么巨亏”几乎成了生鲜电商的生存写照。
从这点来看,生鲜电商的确难做。齐鲁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胡彦超对记者表示,生鲜电商的成本较高,其中物流成本5%、仓储成本10%、管理成本15%、损耗在8%、推广成本10%以上,尤其是区域生鲜电商成本更高。而生鲜电商的客单价在100元左右,毛利润不超过30%。“很多企业都是在贴钱。”
对此,天天果园CEO王伟同样对记者表示:“水果和生鲜品类的电商想要稳定盈利,客单价起码要做到150元以上,毛利30%以上。”
而生鲜商品的易损耗和非标准化也是影响盈利的关键因素。王伟表示,“易损耗的特点,决定了初入行业的公司面临着比同行高得多的运营成本和投诉。非标准化的特性,决定了公司不可能做一个甩手掌柜——只要搭好了平台,做好了流量就万事大吉。它需要行业公司比农民更懂农业,比物流商更懂物流,比包装厂更懂得设计包装。”
可见,生鲜电商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行业,却不是一个谁都能赚钱的行业。
冰与火的煎熬
资本最终都是要盈利的。没有良好的盈利模式,也就意味着最终只能被舍弃。
2015年大部分的生鲜电商都遭遇了资本寒冬。“2015年8月5号开始,我的投资人跟我发微信,说资本市场转冷,让我节约现金流。果然,8月份开始,生鲜行业出现大量问题,比如补贴抢占市场、大量刷单等等。”王伟对记者表示。
于是,2015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公司陷入资金枯竭,2016年上半年从美味七七公司倒闭开始连锁反应。“据我所知,至少四五家公司陷入资金枯竭,有几家公司已经卖掉了,或者开成便利店,还有一些公司大幅度裁员或者倒闭,剩下的就那么几家公司。”
果食帮就是倒闭中的一员。记者注意到,其停业声明里有这样一句话“弹药总有耗尽的一天,这一天,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其中不无对资本的无奈。
不过,资本并没有撤退。就在频现生鲜电商倒闭门之时,易果生鲜却宣布完成了C轮融资,天天果园宣布获得1亿美元融资,每日优鲜宣布获得2亿元B+轮融资,本来生活宣布完成了C、C+轮融资,数额达1.17亿美金……
融资与倒闭并行,冰与火两重天的煎熬,生鲜电商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淘汰赛。
活着是第一要务
B2B、B2C、O2O……每一家入局的生鲜电商都曾给自己打上一个模式的标签。不过,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标签依旧掩盖不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到目前为止,生鲜电商还没有涌现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还在验证当中。
目前,在中国生鲜电商市场上形成了三大阵营竞相追逐的局面。第一阵营是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电商平台生鲜频道,第二阵营是以天天果园、沱沱工社、易果生鲜等为代表的B2C垂直生鲜电商平台,第三阵营是传统超市O2O生鲜电商,例如永辉超市。
“目前来讲,我国生鲜电商定位雷同,产品差异化较小,目标市场相近。”分析师胡彦超称,比如很多生鲜电商不约而同地都去抢占中高档市场,争夺优质的原产地资源,以追求高毛利、高客单价的订单。“因此,我们看到国外的车厘子、奇异果,国内的阳澄湖大闸蟹等,每当销售旺季都会成为国内生鲜电商的争抢和营销焦点。然而,无论是企业策略还是经营模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活着,才是当下第一要务。”
“坚持做正确的事,内心真的想去的地方没有捷径。钱多创业谁都会,但死法不同。钱不多的时候一定要想怎么活下来:找个单点,变现利润,不影响前进的速度,活着。”7月13日凌晨,食务链创始人张颂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
供应链是绕不过的坎
无论何种模式,供应链都是生鲜电商不可能绕过的坎。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发展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认为,在所有的生鲜电商发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运输配送这一环节,在整个运作过程中,配送成本会占去20%甚至更高,而在所有的客户体验中,配送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就决定了配送成了调动整个生鲜电商发展的一个咽喉式环节。
胡彦超表示,“配送占用了大量的成本,又决定了终端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度,从而影响再次购买的决定以及客户忠诚度的累积,而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配送环节还反过来一定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的资金链。没有大资金,玩不了生鲜概念。”
而王伟的解释更具体:“生鲜产品在存储、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损耗,因此必须冷藏,对仓储和配送的要求都相对较高。而冷链物流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并具有投入成本高、回报时间长的特点,是生鲜电商不得不面临的一大痛点。”
记者了解到,目前顺丰、阿里、京东这些涉足生鲜电商的巨头都在砸巨资建设自己的冷链系统。生鲜电商的创业公司完全可以搭便车,借助巨头已经搭建好的冷链物流系统,完成自己的产品配送。
但因为借道巨头搭建的冷链物流,议价空间小,只能看别人脸色吃饭,且开疆拓土依然是现阶段大多数生鲜电商的心愿,他们并不满足于区域市场,于是自建冷链物流就成为一种主流做法。
美味七七就是在拿到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后开始打造自己的冷链物流,先是建立全程冷链物流干线,并在上海建立1万多平方米的中央仓储,紧接着还在冷链车和零单配送之间加入了中转站。2014年底,美味七七已在上海设置了30个站点。
然而,自建冷链物流成本巨大,不计成本的投入很难维持公司运转。一旦资本不愿意再输血,那死亡便在所难免。今年4月美味七七宣布倒闭时,还拖欠供应商货款上千万元。
当然,生鲜电商还有一种选择,就是采取第三方冷链干线运输+自建落地配送的方式。现在,天天果园、本来生活、沱沱工社等均在自有冷库、车队和区域配送团队建设上下功夫,但资本是否愿意继续供养依然是悬在它们头顶的一把利剑。
进入深耕期
其实,从整个行业来看,生鲜电商经过2015年资本寒冬拼杀后,已进入深耕期,在2016年投资方更为青睐深入产业链的品牌。而不少嗅觉灵敏的生鲜电商企业早已闻风而动。
近日新加坡健康食品公司SunMoon公布,其已接受中国生鲜电商易果生鲜的2400万美元投资,并以每股4.5分的价格,配售3亿3330万股新股给易果生鲜,易果生鲜将拥有该公司51%股权。
SunMoon创立于1977年,涉足水果种植、加工及仓储设施,并在世界各地采集产品并分销至东南亚、中国、中东、印度和美国。据悉该公司已与157个供应商进行合作,交易大约100种蔬果、坚果、果汁等产品,拥有11000个销售网点,共有1019名员工。
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为各个地区的不同消费者挑选商品,以及选择供应商、采购时间、价格、品控、交付时间等均属于生鲜电商的供应链难题,易果生鲜在2015年10月便已成为SunMoon客户,此次投资,业内人士分析,应是为了加强供应链能力。
易果生鲜曾在上半年开展联营模式,将客户、系统、数据、供应链分享给上游合作伙伴,希望借助各个品类里有专业水准的供应商来共建平台,本质是为了缩短价值传递环节,而选择投资并购供应商则能在短期内让效果更显著些。同时,此次投资也意味着,易果生鲜已从销售延伸至产品供给。
无独有偶,天天果园也已在自建配送团队,寻求更深壁垒;找冻品网、宋小菜、U掌柜都是在生鲜供应链上入局,探寻更深切入点;而俺的农场和良食网均拥有生鲜基地,产业链够深;本来生活也表示要在今年改造O2O模式,与线下深度融合……
生鲜电商行业新一轮的资本争夺战已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