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旅游扶贫如何深入乡村?
2016-11-09郭煦
郭煦
前些年,改革之风吹来,守着大山受穷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到城市、到沿海谋求更好的生活。这两年,随着山地旅游兴起,他们又陆续回到山里,回到老家,吃起了“大山的饭”。
贵州多山,这是世人皆有的印象。黔西南州,是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一隅,国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山地、高原、丘陵总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5.6%,是世界锥状喀斯特景观最为集中的区域,被誉为“中国喀斯特心脏”。
山里人家,靠山吃山,对大山向来敬畏。尤以世居山里的少数民族,崇拜自然,自给自足是现状,守着大山受穷也是事实,他们对大山的情感尤其复杂。
在世代守着大山受穷的黔西南,一直在围绕大山做文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今年3月,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大山地旅游战略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打造黔西南旅游升级版,在全省树立全域山地旅游的标杆,走出一条符合黔西南实际的发展新路,努力将黔西南打造成为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际山地旅游城市。
如诗如画
如今,在兴义万峰林景区,花海绽放,观光小火车开行,每天游客不断,数十家蛋炒包谷饭馆生意火爆,游客要排队等候。前几年打工返乡的纳灰村民罗益素夫妇开的乡村客栈近来常常爆满。“这都是旅游带来的实惠。”罗益素喜不自禁。
这只是近年来黔西南州注重发挥旅游对扶贫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扶贫脱贫攻坚,让贫困群众更多地分享旅游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黔西南州着力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充分发挥旅游业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的产业优势,采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等方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扶贫开发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让贫困群众更多地分享旅游发展成果。
体育赛事引燃山地旅游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没有体育运动的景区是缺乏激情的景区。”当体育元素融入自然美景之中,景点便因运动而鲜活,而生情趣、生激情。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的“联姻”,为正在谋求跨越发展的黔西南州旅游业独辟了一条蹊径,注入了强大活力。
2008年10月,全国山地运动会在兴义市举行,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在贵州省举办的第一个特色大型综合户外体育赛事。运动会共设攀岩、负重登山、拓展运动、山地多项四类竞技项目和露营、徒步等群众项目。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中国少数民族体协的33支代表队的3000多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参加了紧张的角逐,10余万人次观看。显然,这是一次全国性、高层次、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户外体育比赛。
利用晴隆独特的“二十四道拐”景区资源,黔西南州2007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填补了我国汽车运动竞赛项目无爬坡赛的空白。此后,又举办了4届全省性的汽车爬坡比赛,2015作为首届山地旅游大会系列赛事的汽车越野赛和爬坡赛,吸引了国内顶尖车队参赛,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赛事,带动了自驾游的兴旺、推进了旅游业发展。
2007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万峰湖野钓大奖赛,来自全国各地的818名钓鱼爱好者聚集在万峰湖7公里长的钓台垂钓,开创了钓台最长、钓位最多、比赛规模最大单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开启了野外自然垂钓全国性正式竞赛的先河。此后连续举办了9届大规模的全国性野钓大奖赛,成为国内最知名的野钓赛事。
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在万峰林举办参与人数众多、形式多样的以徒步、自行车为主的系列户外活动,如“万人徒步万峰林”全民健身活动、“2010万峰林全国徒步大会”、“万峰林户外运动大会”等。通过不断丰富这些户外山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参与面不断扩大,参加活动人员不仅有来自北京、新疆、云南、湖南等外省市区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还有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外户外运动爱好的国际友人,黔西南州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
每天都呼吸着纯净的空气,睁眼就能看到绝美的喀斯特景观,伸手就能触摸到灿烂的阳光,农家小院炊烟缕缕和飘荡在田间的布依山歌、苗族古歌……这一切无不为体育运动的激情找到了理由和源头。
每一次体育赛事的举办,无论是参赛的运动员还是观众,对黔西南州留下的印象都是如此的独特。前来参加中国第三届射击精英大奖赛的奥运会冠军庞伟直言不讳地说:“黔西南州景色迷人,而且对体育运动相当重视,只要更好地运用和挖掘,这里的体育和旅游都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9月22日,由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与贵州省联合主办的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这里启幕,这是这项活动在黔西南州连续第二年举办,这次国际会议增加了旅游减贫的世界话题。
“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这是当年徐霞客对绵延2000多平方公里万峰林的点评。从兴义纳灰村到贞丰纳孔村,这些撒落在黔西南大山里的美丽村庄、旅游小镇编织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山水长卷。以前守着大山受穷的日子,如今,因为山地旅游,这里的大山变成了致富的宝贝。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建成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22个、州级示范点526个、县级示范点600个,美丽乡村创建覆盖全州526个行政村,直接受益群众达110万人。仅2016年上半年,黔西南州接待游客1164.56万人次,同比增长46.3%,位居全省第2位;全州实现旅游收入99.17亿元,同比增长50.6%,位居全省第2位。
山地旅游带火纳孔村
山地旅游的各类赛事也带动了贵州少数民族古寨的旅游发展。
纳孔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古寨,地处贞丰县者相镇西面,坐落在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岔河湖畔,距离贞丰县城约15公里。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纳孔村通过民居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及滨湖栈道、沿湖花海等景观打造,从“田园”变成“花园”,村貌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庄变美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游客逛一圈就走,产生不了收益,村民们抱着金饭碗,却难讨饭吃。原因就是业态单一,资源开发不足,当地旅游仍以传统的观光游为主,留不住游客,产生不了旅游消费。
如何破题?纳孔村“两委”认真研究决定,成立“纳孔村旅游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与三岔河景区管理公司合作经营,景区管理公司占股60%,村级旅游专业合作社占股40%。
曾经家境困难的村民岑立茂一家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机。今年,贵州浙江总商会在“浙商联合帮扶模式”下,投资百万元,融合地方产业及业态打造“多彩纳孔民宿”。岑立茂家的房子被列为打造对象,商会以每年3万元的租金租用20年,建设打造星级民宿酒店,村民还可以进入酒店工作赚取收入、学习管理、接受培训,期满再由村民接手管理酒店。
今年9月底,纳孔村民宿酒店如期完工并营运,按五星级度假酒店标准布置了客房19间,价位从200-500元不等,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入住,酒店几乎天天客满。
岑立茂搬出旧宅后也瞄准商机,马上筹款投资2万多元在老宅开了个小卖部,销售各种小商品、承接商业广告,日收入500到1500元。在外务工的子女也返乡加入酒店行业,目前,女儿已在酒店里工作,在外务工的儿子也即将返乡,届时,一家人的月收入可达万元。
“今年春节,纳孔村火得不得了,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意愿越发强烈,纷纷火速返家打起了‘旅游牌。”
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到三岔河景区和纳孔游玩的游客就超过20万人(次),村口可容纳294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日日爆满,农家乐、酒店、客栈家家客满。
村民余家祥办起了布依腊肉、布依小锅酒等布依特色菜品的“农家乐”,仅2015年“十一”期间平均每天就接待76桌客人,收入颇丰。眼看来村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余家祥贷款办起的“农家乐”,不到两年便收回投入资金,还扩建完善了“农家乐”,目前平均每天接待250人到300人左右的客人,人多时家里人接待不过来,就会请来周围村民帮忙,前来帮忙的村民每年收入也在1万元以上。
目前,纳孔村日均游客在1000人以上,周末不低于5000人,全村各类酒店5家,星级农家乐10家,乡村客栈5家,旅游纪念品商店2家,各类摊点20余家。据悉,纳孔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群众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旅游业。村里目前已成立了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将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盘活村级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农家乐、客栈、酒店从家庭副业逐渐变为主业。
乡村旅游引领精准扶贫
金秋时节,万峰林景区内鲜花成海,游人如织。随着万峰林的名声大噪,纳灰村(分为上纳灰村、中纳灰村、下纳灰村,统称为纳灰村)美丽如画的山水风景、淳朴浓厚的民族风情也被人们认识喜爱。2013年11月30日,纳灰村当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再一次吸引了世人瞩目。
“我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媒体关注度,大量外地人通过媒体认识万峰林,来纳灰村观光旅游,给我们村民带来了很多财富。”下纳灰村党支书冯子荣说道。
花海
为改善旅游接待功能,当地党委政府在万峰林景区内修建了小广场8个、大型停车场5个,新修了观光专用道路11公里,自行车道20余公里……如今万峰环抱下的纳灰村,檐式灰瓦青墙布依小楼如珍珠般被通村道路串联起来,与万峰林融为一体。
与发展速度一同蹿高的,还有村民们的发展热情。“前几年政府补贴,鼓励村民开商铺,他们都不干,政府出资投建农家乐、客栈,村里只有15家愿做,现在村民都自发开店做生意,仅下纳灰村就有36家,其中20多家都是大家自筹自建。”
前些年,改革之风吹来,守着大山受穷的人们陆续走出家门,到城市、到沿海谋求更好的生活。这两年,随着山地旅游兴起,他们又陆续回到山里,回到老家,吃起了“大山的饭”。在这股风潮里,布依族妇女杨正琴早早回到了纳灰村。
高中毕业在深圳打工的杨正琴从老家亲戚打来的电话里听到:“来万峰林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你舅家老表开农家乐,上个月买新车了。”
于是,五年前,杨正琴催促丈夫,一起回乡创业。
说是创业,其实生意做得并不大。纳灰河边,杨正琴开了间蛋炒饭馆,同时兼卖些布依族特色小吃。“一天收入2000多元没问题,虽然辛苦点,但还是回家好得多嘛。”比起多年前死守着几亩地的日子,杨正琴一家现在的经济条件确实比过去好太多了。
越来越多的村民洗脚上田或辞工返乡投身旅游服务,在纳灰村的客栈街,刘泽伦、梁大荣家也开起了家庭旅馆,虽客房不多,一年也能收入两万到5万元。不仅如此,外地资金也正渐渐流入纳灰村。据介绍,在下纳灰村由外地人投资的农家乐、商铺等已达8家,投资金额最高达到300万元,最少也有40余万元。
多年努力结硕果。2013年,万峰林获得了“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最美地质公园”称号,纳灰村被国家民委和省民委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2015年,万峰林街道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040余元;2016年9月,兴义市政府对外公布:兴义市万峰林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区的全部264户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在全市率先整体脱贫,脱贫标准高于国家贫困线,成为乡村旅游引领精准扶贫的成功实例。
黔西南州借助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开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旅游业中,引导农户把乡村旅游和生产致富相结合。目前全州共有“农家乐”800余户,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州旅游接待人数25%以上。
山地旅游助推旅游升级
随着近年来两届国际山地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黔西南州已积累了一大批户外爱好者。“每到周末,走在万峰林步道上的徒步人士成千上万,朋友圈里几乎都是徒步数的截屏,大家都很乐意走进自然,亲近真山真水。” 依托各项赛事和活动的举办,走进“山地玩都”黔西南成为越来越多山地运动爱好者的共同选择。
随着山地旅游大会的举办,黔西南旅游业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多姿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通过与户外运动项目相结合,必将形成推动全州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黔西南旅游也必将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
坚持立足高起点,黔西南州邀请体育界知名专家为推进山地户外运动发展进行策划、规划,明确了依托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这一重大引擎,从市场需求、旅游形式等方面重新划分山地户外运动,打造“国际山地玩家大本营”,“成为全球顶尖赛事的重要一站”“导入国内外山地运动顶级玩家”等重大战略发展思路。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赛事活动举办模式,努力让好的策划、规划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多年来,黔西南州大力推进以体育协会(俱乐部)为主体举办各类赛事活动。为做浓“大户外运动”氛围,丰富户外运动活动形式,黔西南州明确将每季度第一周作为户外运动周,积极打造以“登高健身庆春季”、“越野露营欢腾季”、“徒步骑行运动季”和“野钓冬泳休闲季”为主题的四个特色户外运动季。
按照参与性、竞技性、连续性和国际性的思路,持续打造中国自行车联赛(兴义站)、中国热气球俱乐部联赛、万峰林国际徒步大会、“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车场地越野赛、贞丰三岔河国际露营大会、普安国际山地自行车赛、万峰林马拉松赛、全国太极拳公开赛、安龙国际攀岩赛、万峰湖野钓大赛等“十大精品赛事”。目前,万峰湖野钓大赛、万峰林国际徒步大会均已连续举办8届,二十四道拐汽车赛已连续举办4届,环万峰林国际执杖徒步大赛已连续举办2届。
不仅如此,黔西南山地旅游还搭上新兴的“大数据”,建成山地旅游平台。景区等级指数、适游季节指数、适游天气指数、景区饱和指数、交通拥堵指数、网上关注指数、客流来源指数和消费能力指数等这些与贵州山地旅游密切的大数据,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还能给景区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极大提高了黔西南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为全州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为打造“山地玩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黔西南的山地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俗人文风情,正逐渐获得世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