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江燕:再次站在创业的起点再次站在创业的起点

2016-11-09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丈夫养老

60岁是句点,更是起点

砖红色的壁炉,欧式的雕花桌椅,色彩浓郁的油画……走进坐落于泰晤士小镇的上海燕归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燕巢生活馆,谁能想到她是一家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健康管理俱乐部呢?这里有一整套为老服务,为健康管理服务的设施和体系:24小时呼叫中心,燕巢果蔬馆,燕巢理疗馆,大蔬无界素食餐馆等等……转上一圈,你能感受到耳目一新的养老理念与技术。如果说,我们以传统观念会下意识地用衰老、弱势、精力衰退之类的词定义老年的话,那么来过这里后,我们该考虑用另一组词定义老年:自信、美好、值得期待……

事实上,这家健康管理中心创立还不到一年,而它的创立者孙江燕今年即将步入60岁花甲之年。对大多数人来说,60岁是该退隐江湖,安享晚年的年纪,特别是对孙江燕来说,更是具备别人很难具备的退养条件:在投身这份老年健康事业之前,孙江燕在半导体电子行业里干了大半辈子,并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由她和丈夫创立的新阳半导体公司一直处于行业前列。在2011年,这家半导体公司顺利上市,经过这几年的转型运作,公司已经顺利完成了由老一代创业者向职业经理人的过渡,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而她自己也已经从公司总工程师的位子上退了下来,而接手她位子的正是从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儿子。用孙江燕的话来说,在这份事业中她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花甲之年应是一个女人事业恰当的终点。但是,她知足但却不安份,当她从繁忙的上海新阳总工程师职务上退下来后,却宣布要开创另一份全新的事业了—把20余年创业积累的资金3000多万全部投入创建上海燕归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投身于创建以智慧健康管理,举家养老服务为核心的有效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之中。这是一个不会马上见效的长远复杂的社会工程,没有些战略阳光和社会责任心,充满爱心的投资者很难认同她的决定。然而,以公益慈善为出发点,倚靠企业自身的市场化运营,循序渐进地打造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社会服务平台是她的目标和梦想。

促使她迈出这一步的是前两年发生在身边的两件事。那时,有位六旬的亲戚突发脑溢血变成了植物人。医院里,那位亲戚身上插着管子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只有监测仪显示的心跳与呼吸曲线才能表明生命的存在。当这一幕展现在眼前时,她深受震动:“这样的晚年生活太残酷了。随之而来的是深深害怕与担忧: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传统对孝的认识,但是如果要求现在的年轻人也这么做,会把他们拖垮的。20年以后,当我这个50后成为高龄老人时,我的孩子必将面对给父母养老的问题,那时他该怎么办?别说那远的,就说近的吧。现在我的母亲80多岁,再过十年,如果她还在健在,我都不敢说能否为她尽孝,因为我也会是70岁的人了,谁能保证自己会那么幸运,身体状况保持良好,可以承担尽孝的能力呢?没有一个服务体系,单靠个人的力量,真担心花钱买不到服务啊。

无独有偶,这时发生的另一件事更加深了她的忧虑。一次,从新加坡回国的航班上,上海晨报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她的关注:在七月份中,发生了5起老人自杀事件,而他们自杀的原因不是贫穷,而是因为生病身体健康欠佳,子女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介护和护理人员提供及时服务,使她们对未来生活的产生恐惧,心里孤独脆弱,又不愿给亲人带来麻烦,选择了自杀。这条触目惊心的新闻让她意识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缺失将成为社会的痛点:国际上,60岁以上人群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了,而中国现在60岁以上人群已经占了15%,而将来老龄化进程的速度更将超出想象,以上海为例,到2025年60岁以上人群将占这个城市的40%。在国外出差时,爱观察爱思考的孙江燕曾留意过那里的养老方式:国外的老人,在85岁之前或失能半失能之前,基本都住在家里由区域医疗中心提供居家养老介护,护理和康复服务。高龄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就住在养老院里,但养老院布置得像家一样,老人能按自己的喜好布置居室,在门口放上自己喜欢的花,不用担心记不住门牌号,只要远远地看到花就知道自己的房间了。在国外发达国家中,完善的养老体制,人性化的配套设施能保障老年人拥有一个舒适安逸的晚年;与之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社会积累便显得捉襟见肘。程式化的布置少了家的温度,消极的养老理念使快乐与生机显得更为稀少,在人们的眼里,走进养老院就是与孤独为伴,走近生命的尽头……国外发展虽然好,但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有条件去那儿安度晚年,即使去了那里,文化不同,语言不通,过得也不一定快乐。如果能把国外先进的养老方式引入国内,让老人们能不出国门享受优质生活,晚年无忧,该有多好!于是,一个念头在心中萌芽:为老年人做一份事业。从半导体转行进入老年服务业,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一次跨度颇大的转型,但在她眼里,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来的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中的远程遥控服务、家用机器人都离不开集成电路芯片、传感器等半导体零部件,因此,她有信心把这份事业做好。

一个人的梦想,两个人的承担

开创一份新事业需要家人的支持。当她和家人商量这件事时,丈夫和儿子的第一反应是:没事尽找事瞎折腾。他们都深知创业的艰辛,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太累了,累垮了怎么办?她知道这是心疼她。“我不是冲着利去做的,而是为了自己和我的同龄人们去做一份事。虽然和社会的需要相比,这只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一滴水有一滴水的作用。我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值得做也应该做。”孙江燕已经打定主意以慈善公益为出发点,以市场化运作来开展这份新事业。

家里人见她如此坚决,都不再劝了,相反不仅在经济上给她全力支持,还悄悄地帮她“打工”。准备开业那会儿,她整天呆在公司里,忙得和家人都见不上面,说不上话。丈夫没有埋怨,而是到新公司默默做“义工”,一看到有需要的地方,就主动出力,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的。开业那天格外顺利圆满,孙江燕说不仅感恩那些支持爱护她的领导,创业伙伴,各界朋友,这二次创业的功劳簿上也要为丈夫和儿子儿媳记上一功。

“如果说在家里我是激进派,我先生就是‘保守党。在决策时产生分歧是常有的事。一争高下时,我们会互不相让,吵得很厉害,可一旦决定了,我们就会互相支持,全力以赴,绝不后悔。有时他会开玩笑说:多听听反对党的意见对你有好处。确实,身边有这样一位反对党让我感觉很踏实。”其实,从20多年前第一次创业开始,他俩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那时,丈夫在政府机关里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但是做实业一直是他的梦想。正好邓小平92南巡讲话时提到鼓励干部创业,丈夫的心平静不下来了。他想到有个熟人在新加坡,便想去外面见识见识。“他辞职的时候,周围的人都震惊了。”1993年底,丈夫只身一人去了新加坡,1995年,孙江燕也跟着去了那儿,“我被他拉着走上这条不安分的路。”当时两人的积蓄才几万元,而一张去新加坡的单程机票就要一万多。到新加坡时,他俩的银行账户里的钱已所剩无几。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她的第一份工作是清洁工,因为她需要钱,而这是最容易找到的工作。有位朋友从国内去新加坡玩,两人本想在朋友下榻的酒店见面,但恰巧碰上丈夫出差,人生地不熟,英语又说得不好,她真怕出了门就回不了家了,考虑再三,她还是打电话告诉对方,自己没法去了。挂上电话,举目无亲的无助与失落向她袭来。在国内,她是捧得过第一届科技创新金鹰奖三等奖的出色的工程师,而现在呢?我来这里干嘛?困惑、迷茫、生气……但没有埋怨,因为这是共同的选择。

相守一辈子,我们要幸福到老

两个月后,她找到了一份工程师的工作,然后又和丈夫办起了自己的贸易公司,慢慢做大……公司十周年的时候,新厂门口多了一件大公鸡雕塑。她问丈夫:“干嘛花那么多钱,放这样一座雕塑?”他回答:“鸡是我们家的镇宅之宝。”她是属鸡的。这份纪念物足见丈夫对她的爱和欣赏之深。她生性敏感,喜欢浪漫。丈夫是典型的理科男,在家话不多,表面上也不浪漫,没想到他会用这种方式表达了骨子里爱的浪漫。

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初恋的情人。尽管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有许多差异,但仍志同道合,相濡以沫。丈夫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班级党支部书记,班长,她是团支部委员,比较活跃的文艺女青年。校篮球队的训练和比赛等让他们相互欣赏。一篇获得学校五四征文一等奖的《冰凌花》散文更是缔结了这段美好姻缘。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他们已经风雨同舟走过36年的人生历程,幸福的婚姻是他们事业成功的保障,也是她敢于第二次创业的力量源泉。

说起婚姻长久的秘诀,孙江燕给了三个词:包容、信任、忠诚。“做到这三点,才是真的感情好,否则两人若有嫌隙,所谓的好总是表面的。”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三点呢?

刚毕业时,厂里分给两人一间20多平米的居室,她找工会要求把房间分成两间10平米的房间,为的是把公婆接过来同住。朋友们都说她傻,她说:我可以不让他们来住,但是他们在我丈夫的心目中是那么重要,拒绝会给他带来伤痛。在她的坚持下,公婆搬了过来。后来,婆婆患肺癌,卧床三年多,她独自承担起照料生病的婆婆重任,买药就医,负责婆婆日常起居生活照料。其实,当时她在工厂担任技术科长,主持两个大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她经常下班先回家做饭洗衣,伺候婆婆用餐。做好家务后,把孩子哄睡就去厂里实验室做实验。但她毫无怨言,也不攀比丈夫的兄弟姐妹,吃苦耐劳,把家里家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的付出和真心实意对公婆的孝敬,丈夫都记在心里。现在,她的母亲和他们同住,两人共同尽孝,她母亲总指着女婿对人介绍说:这个是我的大儿子……毫无保留地接纳、关爱对方和他的家人,正是完全的包容、信任和忠诚的基础。

“现在唯一能拆散我们的,只有疾病了吧。”孙江燕说。正因此,她更加看重这份新事业,这份不仅关系到同龄人们,也关系到他俩未来几十年高质量生活的事业,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和同龄人们一起实现在快乐,健康,科学的氛围中幸福地慢慢变老的梦想。

憧憬未来

现在上海燕归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已有四家分公司,一口气成立这么多公司也出乎孙江燕的意料。这是因为经过深入了解后,她才意识到养老需求是那么大,只能从基础做起,规划越做越大。

孙江燕深知:这条路任重道远,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原来所在的半导体产业。无论是模式、观念、管理体系都在创新,世界上没有一套模式完全适应于中国社会的养老现状。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成长!无论困难多大,创新发展有多难都不会阻挡燕归来为养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而各级政府,社会贤达和友人都给了她有力的支持和信心!开弓没有回头箭,成功一定属于那些不畏艰险,不断修正和调整勇往直前的创业者!

猜你喜欢

丈夫养老
养老生活
为什么丈夫总这样偏激?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男女平等得看丈夫的良心好不好
房产与养老
养老之要在于“安”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