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炸酱面的味道

2016-11-09许立国

兵团工运 2016年9期
关键词:炸酱炸酱面太后

□ 许立国

炸酱面的味道

□ 许立国

现在新疆的各地,到处都有炸酱面馆,笔者也去过不少店,总觉得现在的炸酱面,做得不是那么的地道,还真没有过去爷爷做得味儿好吃,不但面条不筋道,酱炸得也不行,菜码就更没法提了。

说起炸酱面,大家肯定马上会想到的是“老北京炸酱面”,确实炸酱面的起源也就是从北京开始的,说到老北京炸酱面,历史背景还是非常久远的。

炸酱面,是诸多面条之鼻祖。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之为“饼”,在汤中煮称为“汤饼”。早期的汤饼呈片状,以后逐渐由片状演变成条状。面条在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基本形成。北魏贾德勰的《齐民要术》中所载的“水引饼”已与现代的面条相近。晋束的《汤饼赋》曰:“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打到北京以后,使清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随从,从北京逃西安城内南大街,闻到一股清香味,总管李莲英抬头一看,是一家炸酱面馆,及时禀报“太后、皇帝”,由于长途跋涉,“皇帝和太后”也正是饥渴交加,说那就去吃。进入店里面,李莲英向店老板要了专营的素酱面,所有人吃了一碗都说:“味道真好,再来一碗。”,吃完之后,太后问众随:“这面味道怎么样?”众人异口同声说:“绝对的好面,好吃,非常的好吃。”这时太后皇上要起驾上路,太后吩咐总管李莲英,把做炸酱面的人,带回北京,到宫里面做炸酱面,从此后素炸酱面就在北京落户。

炸酱面,是北京独有的食物之一,摆放相当的精致,在碟子的周边,摆上绿色黄瓜丝,中间盘放面条,碟子芯放上黄色的炒鸡蛋,最中央是一撮紫色的炸酱,像一盘最为美丽的工艺品。

要想做好炸酱面,首要的就是面条,可不是一般的手擀面。记得小的时候,每当到了节假日,爷爷都要做炸酱面吃,擀面条有许多的讲究,可不是像现在做的,是把面擀成片儿,再用刀切成一根根长条,下到锅里就算完事了。爷爷可不是这样做的,具体的做法,是面条切出来后,还要一根一根地滚成原条,一根一根地揉,一根一根地抻,再滚上干面再抻,一碗面条没有多少根,那才算是真正的功夫。一家人在一起,吃炸酱面的时候,吃完了一碗要等着不能着急,爷爷一直都在忙活,供不上我们吃,因为擀面抻面,是很费工夫的。

炸酱讲究是小碗干炸,上面漂着一层油,选择肥瘦肉要肥的多一些的,切成小小的丁丁,猪肉当然是新鲜的。过去养猪都是用粮食,现在为了猪长得快,都用了催肥剂,猪肉的品质发生了变异;过去的猪肉吃着有点儿甜丝丝的味道,现在的猪肉本身就没有过去的口感好,什么味道也没有。记得爷爷给我们做炸酱面吃的时候,小菜园里种的“小萝卜、小白菜、青蒜、黄瓜”什么的,尤其春天的时候,家里的香椿树也都长出来鲜嫩的香椿,用开水一烫,那鲜味都出来了,别提多香了。如果是客人来了,菜码还是多一些,桌子上七八个大盘,装着菜码也显得丰盛,几大盘的菜码上桌,炸酱面款待客人就够叫棒了。

在“凉面、拉面、炒面、拌面”等诸多面食之中,炸酱面,那可是“滋味醇厚、鲜咸适口”,最受我们全家人的青睐。每逢做炸酱面之前,爷爷就去老字号的酱菜店,购来上好的面酱。爷爷常说:“这上好的面酱,才能在炒制中充分提鲜提味,这是做好炸酱面的关键。”奶奶做炸酱面也十分讲究,酱一定要用干黄酱,猪肉则是肥瘦三七开的五花肉。

随着四季的变化,拌面吃的“面码儿”几乎都是不重样的,有“青蒜苗、香椿芽、豆芽菜、小水萝卜、黄瓜丝、韭菜段”等十好几种。每当爷爷为我盛好一大碗面,我都会多放一些“面码儿”,而后舀上一大勺香喷喷的炸酱,坐在家门的大院子里,咂吧着吃得津津有味。每每这时候,街坊邻居的其他孩子,就会向我投来羡慕的眼神。

当笔者穿越时光的隧道,吃遍了天下的美食,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家乡的味道。正如我非常钟爱的炸酱面,每次食之就感到心里面暖暖的。现在吃这样的炸酱面,只能是在回忆中吃了,但依然感到十分幸福、十分甜蜜。所以一见到现在炸酱面馆,就想起爷爷给做的炸酱面,想起爷爷做炸酱面的情景,真的是终生难以忘怀。□

猜你喜欢

炸酱炸酱面太后
“黄太后”驾到
有力气的炸酱面
《寄生虫》带火拉面混搭吃法
韩国人的炸酱面情结
炸酱面
Des nouilles pour vivre longtemps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酱里的盐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