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2016-11-09李京
李京
摘 要:斯金纳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教学中强化的运用应遵循一致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效能性原则。
关键词:强化理论;教师威信;效能性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兼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二、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学中强化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强化物向学生传递对其特定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信息,以达到增强或减弱其行为及行为发生概率的目的。强化的原则指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强化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一致性原则
指教师对学生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要坚持一致,强化所提供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相互矛盾。如某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而另一教师却对学生的这一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或是某教师今天表扬了学生的这一行为,明天又批评这一行为。如此这般,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强化要坚持一致性原则。教师首先得消除没有目的性的随心所欲的评价行为,克服不良情绪对强化的干扰。其次,教师要保证标准和方向上的统一。教师不能嘴上说好,行为、表情表现却是根本瞧不起;或嘴上说不好,而心理上赞赏不已并流露于言谈举止中。这种不一致,造成学生迷惑、混乱。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准,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客观性原则
指强化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以致使强化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有客观科学地强化,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心悦诚服,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违反此原则就会扭曲强化的意义。强调客观性原则,第一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以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第二,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偏见来评价学生。第三,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强化的某一种形式也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强化要有针对性,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好的学生也会有不佳的行为表现,而差的学生也有好的行为表现。只要比过去有了进步,都应予以肯定;比过去有了退步,都应予以否定。第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崇高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能使教师关心、尊重、信任学生,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和强化过程中的主体,积极发挥强化的积极影响,减少负面影响、强化是促使学生行为进步的手段,并非整人的工具。
(三)及时性原则
指教师在学生行为反应后及时给予信息反馈,以提高学生对强化的认识和理解。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实践经验证明,教师提供反馈愈及时、具体、明确,则对行为的强化效果愈佳。及时的强化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如果某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过长,介入一些不相关的行为和刺激,则使强化的指向不明,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混淆紊乱。这要求评价要及时、明确。教师工作要细致、全面、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查缺补漏,适时恰当。
(四)效能性原则
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强化对行为积极有效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不论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评价对学生都有利有弊。过多的肯定性评价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相应行为,但滋生傲慢、自满的心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能减弱或改变某些行为,产生消极的心理。如何才能保证强化的效能呢? 首先,要全面掌握有效强化的影响因素。确立学生在强化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参与强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教师在强化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他们的权威影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从外部强化为主发展到外部强化与自我强化相结合,最终达到自我强化。第二,要重视强化的指导意义。强化要为学生的行为指明方向,增添前进动力,否则陷入盲目。第三,强化的选用要有切合性,能对症下药,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的学生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搞恶作剧,其目的在于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时批评、惩罚、失望的表情,愤怒的情绪反而起增强该行为反应概率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多注意发现他们正确的学习行为加以强化,而对这种用违反纪律引起重视的行为加以忽视,从而增强正确行为,减弱错误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庆麟等.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晓红.强化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00(4).
[4]谢应宽. 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