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2016-11-09董志远
董志远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董志远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
侠文化历史悠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也由来已久。武侠电影从侠文化中接受给养并体现着侠义精神。探析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在思想根源、主体内容、创作主题上与侠文化的关系,对武侠电影今后的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侠文化;武侠电影;类型片;武侠世界;主题
什么是武侠电影?“武侠电影即‘有武有侠的电影’,亦即以中国的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形式,及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所构成的类型基础的电影。”[1]武侠电影必须有“武”有“侠”,“武”指的是武力,“侠”则是指侠文化、侠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侠文化,源远流长。以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为代表的武侠文化,是传统侠文化的新发展,通过研究中国特有的类型片武侠电影,可以一窥中国侠文化的概貌。
一、武侠电影:一种类型片
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是特定观念与范式的结合。这里的观念即侠义精神。游侠在战国兴起,秦汉时期盛行,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汉景帝几次诛灭侠客,造成侠客的没落,但侠义精神却依然存在平民心中。千古文人侠客梦,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和咏侠诗盛行。到了唐朝,更多诗人写作咏侠诗、豪侠小说,描写行侠仗义、重诺轻死的侠客行为。唐代以后,现实中游侠越来越难见到,他们的形象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
武侠电影能成为中国独特的类型片,与其诞生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关,更与侠文化传统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有关。武侠电影自有它的范式,以及类型元素,如江湖、马、客栈、大漠孤烟,正邪分明的侠客和反派。武侠电影表现一群追求自由的侠客形象,他们或生来放荡不羁,或远离官府和家乡去闯荡江湖。“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现代支流,其类型观念和情节模式不仅由传统所决定,而且也有传统文艺形式可供借鉴,如戏剧、小说、史诗乃至诗歌等,其中不少类型和模式已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样本。”[2]武侠电影脱胎于武侠小说,成长于侠文化传统深厚的沃土中,而后蔚为壮观成为势力强大的类型电影。
二、武侠世界
武侠世界里有性情豪爽的侠客们,侠客们常常有高深的武功,里面还有一个作为侠客活动空间的江湖。
(一)侠客
“侠有两重相关的意义:在事,是指正义的行为;在人,则指正义的代表,或‘集中社会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于一个具体的个性,使侠士成为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3]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一名职业刺客,在后世才被尊崇为侠客典范。无疑荆轲具有侠义精神,他受人之托去刺秦王,路见不平时替人出头,然而他也杀了许多平民百姓,只因为他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要是没有后来刺秦王的光辉事迹,作为刺客的荆轲不会被人颂扬。“侠”在战国时期形成,最早的侠士聚集在贵族门下充当各色门客,丝毫没有自己的独立性,甘愿陪同主人生或死。
古代侠客为了自己高洁的理想,常常选择苦行僧似的生活方式,他们是一群禁欲主义者,不近女色,远离爱情。“中国的侠客对待女性与爱情的态度较为复杂,早期的女性在武侠的世界里是缺失的,这也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无论是早期的聂政、豫让还是后来的朱家,他们的故事都与爱情无关。”[4]不同于侠文化里的侠客,武侠电影里有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改变了侠客的形象,赋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光辉。王家卫导演的武侠电影《东邪西毒》十分另类,讲述了几个侠客失意的爱情故事。主角们爱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人,不管男性侠客还是女性侠客,他们都在渴望爱情,尽管他们得不到对方,仍然爱得深沉热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古代禁欲主义的侠客们承受着侠文化的限制,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二)武功
武功是侠客行走江湖的看家本领,常常包含三个方面,即剑(武器)、武技和勇气。剑是器具、物质层面的;武技是技术层面的;勇气则是侠客精神和意志力。从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到《七剑下天山》《卧虎藏龙》,侠客凭一把宝剑走遍天下。李安的《卧虎藏龙》通过一把青冥宝剑贯穿整部电影,江湖纷争与恩爱情仇因之展开。作为武器,侠客们又不全都带剑,十八般兵器各有所爱。武技即狭义上的武功,侠客可以不带武器,一身本领照样能见义勇为。腰佩宝剑、身怀绝技,要是没有该出手就出手的勇气,或者说侠义精神,那也是成不了一个侠客的。武功是身体的一场仪式表演,电影中的打斗具有仪式性和观赏性。武侠电影里的功夫有时会离奇升级、不现实,给人以误导。侠文化中的侠客也会武功剑术,但不会那么高不可攀。
(三)江湖
江湖属于侠客,侠客也属于江湖。电影里的“江湖”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概念,是侠客们活跃的场所。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生产的概念,“江湖”就是侠客们共同生产出来的一个空间。江湖本没有,先是浪迹天涯的人多了,后来又多了些争夺天下第一的人,江湖就有了。
行走江湖的侠客们追求的常常是自由,他们虽然“以武犯禁”,却不会去推翻现政权,平日侠客不会聚集在一起。徐克导演的《七剑下天山》,七剑联合在一起是为了保护武庄不被风火连城灭族,是为了保卫习武者的尊严。影片最后七剑客面对皇城方向,要去面圣讨个说法,请求皇帝取消禁武令。这无疑表现出侠客的局限性,只会讨个说法,这并不能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江湖远离庙堂,侠客们无意于升官发财;江湖同样远离家乡,侠客们把自己放逐在江湖路上。
三、武侠电影的主题
武侠电影常见的主题有三类:复仇、行侠仗义、江湖纷争。
复仇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自《史记·刺客列传》开始,复仇就是侠客生活的一大主题。侠客复仇的动机很少有为个人的,女性为自己雪恨的也少见,这和中国文化传统有关。“体现侠之自尊以及女性为自己雪恨的,虽然不是绝对没有,但是比起酬报恩主和扶弱锄暴的,毕竟占了极少数。”[5]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就是一部以复仇开始和贯穿,最后被天下太平的主题化解的武侠电影。武侠电影的另一个主题是行侠仗义,还包括为民族大义出手。《黄飞鸿》系列的武侠电影是为民族大义行侠的典范。江湖纷争也是武侠电影的一个表现主题,电影里的侠客们武功高强,但他们又受困于高强的武功,总想要争夺天下第一,反而被武力。传统侠文化里,侠客不会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耽于天下第一的浮名,他们的追求和志向更加高洁。
四、结语
武侠电影的没落,一方面是这种电影类型本身发展规律的表现;另一方面,现代人的观念与时俱进,传统侠文化有着自身的限制。武侠电影想要继续得到发展,就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把握类型电影的创作习惯,在观念上符合受众的审美观,单纯的打杀不再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武侠电影应该多表现人性光辉的故事。
[1]陈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
[2]孙燕.武侠电影类型论[J].中州学刊,2014,(2):166.
[3]李定国.“侠文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4):62.
[4]令狐兆鹏.武侠文化与骑士文化之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117.
[5]孟丽娟.中西方文学复仇动机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97.
J905
A
1007-0125(2016)10-0110-02
董志远(1990-),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电影电视学方向),研究方向:当代电影现象、电影理论、影视实践,主要关注和研究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