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2016-11-09杨红梅
杨红梅
(梅河口市艺术团 吉林 梅河口 135000)
浅谈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杨红梅
(梅河口市艺术团 吉林 梅河口 135000)
在演唱过程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演唱者吐词要清晰。但要做到这点不是很容易,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实践中,除了弄清楚咬字吐字的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综合运用,并正确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歌唱;发音;咬字吐字
一、咬字吐字
所谓咬字,就是按歌词的要求,使口和喉的有关部位保持一定状态并适当着力,并在吐字过程中保持字音的纯正;所谓吐字,则是通过呼气使声带振动,在身体的有关部位产生共鸣,并在口和喉的有关部位做成念字的状态,将字送出口外。二者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古代声乐理论上讲,念字要有口劲儿。如果没有口劲儿,字就念不真,吐不清,传不远。古人把它们归结为“喉、舌、齿、牙、唇”的“五音”和“开、齐、撮、合”的“四呼”。我们可以把五音称为“经”,把四呼称为“纬”。有了经线和纬线才能织成布匹,同样,有了“五音”和“四呼”的结合才能完成咬字吐字的工作。
如果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代表,“四呼”的表现形式如下。
开:凡以a、o或e构成的单元音音节,和以a、o、e为韵头构成的复元音音节的,为开口呼,着力点在喉。
齐:凡以i(y)构成的单元音音节,和以i(y)为韵头构成的复元音音节的,为齐齿呼,着力点在牙齿。
撮:凡以ü(yu)构成单元音音节,和以ü(yu)为韵头构成的复元音音节,以及以iong构成音节的为撮口呼,着力点在唇。
合:凡以u(w)构成的单元音音节,以u(w)为韵头构成的复元音音节,和以ong、weng构成音节的为合口呼,着力点在满口。
二、元音和辅音
在汉语演唱中,单元音一共有6个。即i、e、a、o、u、ü。唱好单元音是唱好复元音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练声一般都以单元音开始。但单元音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所以唱所有元音的基本方法,如呼吸,声带闭合,共鸣位置都是一样的。它们之间是向一定方向“靠”的关系。
“i”这个元音最靠前,声音最明亮,最容易获得头声,但也最窄,很容易唱浅、唱偏、唱单、唱薄。所以演唱时必须尽可能地把喉咙打开,特别是口腔的后部要竖向打开。舌要放平,中部和后部不能抬高,喉结要放低,气息要沉下去,声音要“立”起来。
“e”也是一个靠前的元音,歌唱声音也比较明亮,但气息容易上浮。唱法上要求和“i”相似,它的共鸣腔体是咽腔。
“a”是最宽的一个元音,比较适中,虽然容易唱,但也容易出现空、散、白的毛病。唱时要注意声音集中,并向“o”靠近。
“o”是圆唇音,容易在喉咙里形成,比较容易获得胸声,但获得头声较难,声音容易发暗。演唱时,除注意呼吸支持和打开喉咙外,还要注意把声音送入鼻咽腔。并按不同音高的需要,集中在头上部至头顶不同部位,向前反射出去,以使声音明亮。
“u”是最靠后的一个元音,声音最暗,唱时喉部容易放松,容易获得胸声,声音也容易集中,处理不好喉头容易受到挤压而发紧,声音也会变窄,很难获得头声,所以更要注意练习。
汉语“ü”的口型综合了“u”和“i”的特点,唇像“u”,舌位同“i”。它的声音位置也靠前。容易获得头声。
辅音在咬字吐字过程中占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它们一般只存在于吐字过程开始的刹那间,而歌声停留在人们耳朵里时间更长的,则是无音。对于绝大多数辅音来说,单独的辅音是不发出声音的,只有辅音同元音结合时辅音才能被听到。所以,必须在元音状态下唱辅音。这就是无论声乐课练声还是戏曲演员“练嗓”,都用元音做练习的原因。但辅声在歌唱语言方面的准确、清晰,以及在艺术性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讲,歌唱时,辅音既要咬得清楚、结实,又要灵活、有弹性。
三、综合性思考
笔者认为,在演唱实践中,除了弄清楚咬字吐字的基本原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综合运用原理,并正确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五音”还是“四呼”都是作用于咬字吐字的全过程。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咬字和吐字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分开的。无论元音还是辅音,都是在喉和口的某个或某些部位做成念字的状态,送气使声带振动而产生声音,并将声音送出去。在构成“字”的过程中,它们生理状态上的意义是相同的,不过是咬字吐字过程中时间长短的区别。所以咬字吐字在歌唱艺术实践中是同时存在的。
整个咬字、吐字过程,是由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构成。字腹作用在人听觉的时间最长,给人印象最深,质量好坏也最重要。但字头和字尾也是不容忽视的。字头不仅关系到咬字吐字的清晰,也关系到作品艺术内容的表达,而字尾又要给人以圆满的感觉。唱好一个字尾又可为下一个字头做好准备,而好的准备更是唱好每一个字的先决条件。所以歌唱状态,呼吸支持,共鸣位置,以及艺术要求,不但每一个字都要贯彻始终,而且前后相连,使字和字连成句,句和句连成段,段和段连成完整圆满的作品。
咬字吐字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服从作品形象的刻画,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以及感性和情绪的表达。
J616.2
A
1007-0125(2016)10-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