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策略和本土权重

2016-11-08钟华连

中国摄影 2016年10期
关键词:艺博会藏家画廊

钟华连

2016年,举办了两届的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正式更名为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Shanghai)。从“影像展”到“影像艺博会”的变化,一方面,“影像艺博会”更明确了“这就是艺术画廊的主场,是一个和买家的照片交易平台”的主旨,兴许避免了“影像展”容易被人误以为只是摄影师或艺术家的秀场;一方面似乎更强调了艺博会艺术总监亚历山大·蒙塔格-斯裴瑞(Alexander Montague – Sparey)对艺博会的期许:成为中国大陆最国际化的艺术博览会,以及亚太地区最顶级的摄影收藏目的地。

主办方宣称2016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是目前为止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届,参展的50余家画廊分别来自15个国家的24个城市,有四分之一的画廊首次参展。不过,纵观这次参展画廊名单,不过,纵观这次参展画廊名单,亚洲画廊的比例从往届的50%左右到此届已超过70%,中国的画廊也比以往增加了10%左右,展出的亚洲艺术家作品自然比以往更多,这一现象表明影像上海艺博会一边在用国际化的策略来吸引藏家和观众,一边又对亚洲影像作品的权重,这显然是要通过亚洲摄影来激活建在亚洲的影像卖场。

这次的观展票价比往届还高出不少,除了9月8日的媒体预展和开幕晚会,三天的展期特地留出一天给VIP藏家,而三天套票价从第二届的230元升至600元。但人们观展的热情依然如昔,官方统计称有超过27000名观众前来观展。人群聚集的艺博会上,虽然观展多于买卖,但买卖依然是艺博会的主心骨。在展会期间,有位摄影师在微信群问:什么样的照片卖钱?有两位朋友做出看似调侃但实为贴切的回答:适合挂在客厅,比如沙发上头;成名死去之后。显然,一个是说照片的观赏和装饰价值;一个是说照片的历史价值和潜在的升值空间。不过,应该还有一种饱含风险和挑战的当代摄影作品,这类作品在策展人、评论家、美术馆、画廊和拍卖行的齐力推动下,在艺术市场甚为火热。

但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这一刚刚在亚洲市场起步不久的影像交易平台,其艺术总监斯裴瑞和大多数参展画廊均表示:虽然懂行的藏家在增加,但博览会在实现交易之外,依然承担着对新进藏家和普通观众的摄影教育和影像收藏启蒙的作用。

摄影、移动影像和影像装置的集合

这届艺博会根据参展画廊的特点设置了三个板块:核心、连接和平台。核心版块聚集各类商业画廊,有多次参展的画廊,也有在中国大陆艺博会亮相;平台版块聚焦首次亮相中国大陆的国际画廊,主要以摄影师个展为主。“连接”是这次新增设的板块,展示在移动影像和摄影方面有大胆创新的艺术作品。与上届张培力策划的移动影像放映活动不同,这次展出的作品还尝试销售,标价大多在人民币2万元以下,策划这一版块的冯博一强调:“影像艺术提供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新思考空间,创造了富有动感的视听语言,它也必将成为艺术品收藏的主要类型之一。”不过,除了个别画廊有销售之外,大部分画廊表示藏家和观众很有兴趣,但要买家还是持观望态度。

此外,这次艺博会也带来每届必有的特展《洞见》,并作为私人销售区域。展览由影像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亚历山大与上海知名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联合策划,以探讨“自2000年以来出现的摄影新方法”为主题,从参展的画廊中选出28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参展,策展人强调摄影不仅仅是纸张上打印出来的一幅图像而已,所以展出的几乎都是集合摄影、装置和其他媒介的当代艺术作品。

这次特展还增加由活动合作方色影无忌策划的艺术家王宁德的个展《无名》,在展会入口处的大厅,远看似立体派风格的“绘画作品”搭配富丽堂皇的“灯塔”极为引人注目,但若走进“画”前仔细观看,这其实是艺术家在城市各处用相机收集的“牛皮癣”及其被涂抹的痕迹,然后寻找极高认知度的画面:苏军攻占柏林,杜尚与裸女对弈……作为系列作品结构的基底进行数字化拼贴,这种被认为损害市容市貌的污点与金光熠熠的展厅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和冲突,但同时又被容易误以为的“绘画效果”消解、甚至解构,而回到拼贴后的图像,又呈现出人的对抗、事件冲突中的瞬间,这种“视觉骗局”激发人们对摄影与绘画的边界,以及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这样的布局似乎是有意缩小单一门类艺博会存在的局限性,往当代艺术靠拢,紧跟大艺术市场的潮流。对此,艺术总监亚历山大说:“中国藏家和观众对摄影的热情不断升温,但什么是摄影?它的界限在哪里,这是值得探讨的。如今,摄影还是记录生活、捕捉光影的方式,但它与视频、装置的界限已经模糊了。越来越多艺术家,将摄影视为一种媒介或方式,结合剪裁、拼贴、焊接等不同方式完成作品,有些艺术家都不亲自拍摄了。”有多家有展示跨媒介当代艺术作品的画廊反映,在这个艺博会上真正收藏这类作品的是已有当代艺术收藏经验的藏家,这一群体和传统摄影收藏发烧友没有太多交集;而专注于传统工艺摄影和老照片收藏的一些画廊,对这类并未经过时间检验的所谓当代艺术作品一直持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

当然,多媒介创作的摄影装置作品和传统摄影并不矛盾,在巴黎摄影博览会(Paris Photo)、纽约摄影博览会(AIPAD)和洛杉矶国际摄影博览会(Photo LA)等老牌摄影博览会上经常都是齐头并进,只是才满三岁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还需要更多普及当下摄影与其他媒介融合的趋势。

艺博会上的亚洲新面孔

从上一届开始就有国内新兴的中小画廊进入展会,而这届的趋势更加明显,而这些新兴画廊也更多选择年轻艺术家。比如,来自成都的那特画廊带来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一个是吴鼎的实验影像作品和彩色抽象照片,另一个是王满创作的有关亚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摄影作品;上海的1933当代艺术空间带来张小迪那充满诗意气质的录像视频和其中的两幅清晰放大的视频截图;来自北京的拾萬空间带来的是陈卓、季俊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前者在都市边缘地区寻找隐秘事物,后者则是用数字技术制造的虚构建筑空间,并以静态照片和录像视频展现;同样来自北京的家里画廊呈现了郭鹏的一系列带有刮痕或缺失的景物照片,和英吉利用手工黑白暗房而制作的有关死亡的合成照片,而英吉的作品在老牌的亦安画廊中也有展出,标价最高的是6万左右;还有一家来自北京的Between艺术实验室带来黄可一的《击鼓传花》系列作品、陈霄的录像作品《直径12.7》和陈浩洋的灯箱摄影作品《温床》,都带有实验性质的艺术尝试,前两位的标价分别是3.6万元和1.55万元,并均已售出,而陈浩洋的作品也颇受女性藏家和企业者的喜欢;一些较大的当代艺术画廊也带来新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如首次参展的上海画廊BANK带来艺术家陈哲的《可承受的:身体/伤》系列,单幅标价在2万至2.4万之间,已售出两件。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出现或许能让一些年轻藏家和资深藏家表示感受到某种活力,并抱着“喜欢就好”的态度,若价格不高也能激起他们的购买欲。不过,这些年轻艺术家作品的价值潜力很难断定,一些注重学术价值的摄影评论家认为藏家对于这类作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需要谨慎考量。

日韩摄影师的作品也成为这次展会的焦点。第三次参展的泰吉轩画廊,这次主打日本摄影新秀:新井卓用古老的银版工艺制作的物语系列作品;滨田祐史用宝丽来相机拍摄的底片直接转印到水彩纸上来创作的影像;添野和幸对鳞翅目类昆虫的翅膀进行直接印相;伊藤義彦从1980年代以来用底片小样来体现抽象化和拼贴式的创作。这些艺术家均通过传统工艺或感光材料来探索摄影的可能性。这些作品根据尺寸的大小,标价在1000美元至7000美元之间。对于这样的选择,画廊负责人马丽军女士说:“我们比较喜欢做成熟摄影师的收藏,这次和日本的老牌画廊PGI合作,带来几位优秀的日本摄影师,并请日本画廊的负责人来到现场讲解,希望拓宽收藏家的视野。”艺博会的对话板块,还有关于新井卓作品的介绍和讨论。她还说,这次展会的成交结果颇为可喜,带来的所有作品目前已有14件被收藏,新井卓的作品就占据9件,还有一些作品的购买在洽谈中。

三家韩国画廊带来的新面孔也是让人耳目一新,除了上面提到的Mir 画廊,还有韩国大邱的Irritum画廊和韩国首尔的Koo画廊。Koo画廊带来韩国金珍希(JinHee Kim)的个展,艺术家找到一些20岁出头的女性,听取她们的故事后,摄影师为她们拍摄的肖像照,而后又找到她们所受到伤害或美好记忆的场景和有着久远记忆的老照片尝试在照片上穿针引线的方式给她们“精神治疗”,形成跨媒界的艺术装置。其中的一件作品,也是艺博会官方宣传的底图。这次带来的作品售价在2800美元-13000美元之间,且均告售罄。而Irritum画廊却没那么幸运,这次本要展示两位韩国摄影师的作品,但因其中一位摄影师曹世铉(Seihon Cho)在2003-2004年和我国政府合作拍摄的少数民族肖像照片被海关审查扣押,前两天的预展上展场空空如也,在9月10日才展出临时打印的艺术家姜锡昊(Sukho Kang)的《转世》(Trans-Society)系列作品,而曹世铉的作品以投影的方式展示。《转世》是艺术家在一次登山中采集到以木质食物为生的一群白蚁,把它们带回家,让它们在厚重的书籍上生存和繁衍,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验,观察它们对书籍的“侵蚀”,以来一场自然生物与人类文明产物的碰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次参展的上海画廊Froots 选择了三位以色列纪实摄影师:齐夫·科伦(Ziv Koren)、伊利亚·叶菲莫维奇(IliaYefimovich)和纳达夫·阿里埃勒(Nadav Ariel)的作品参展,他们从摄影作品中展现以色列当代社会的多样变化和冲突,有新闻类的事件现场,有关于少数民族的环境肖像,有对人为改造的自然风景的记录,也有偏艺术化拍摄的人文风景,这些作品的标价在1万元至3万元不等。在整个艺博会,这是唯一集中呈现国外纪实摄影师的国内画廊。画廊负责人说,观众普遍反映他们的展位很与众不同。不过进一步询问是否有人愿意购买时,她说那些带有人物场景的纪实照片有兴趣但不会想购买,然后指向一幅江上行船的带有诗意气质的照片,“那幅最受欢迎,已有人预定。”

唯一来自中东地区的伊朗德黑兰的Mohsen 画廊,首次参展带来三位伊朗摄影师关于风景主题的作品。其中迈赫迪·爱博多卡罗密(Mehdi Abdolkarimi)的作品将小尺寸的3D打印材料和风景照片相结合,现场还有一个更大型的装置作品,这样带有立体效果且具观赏性的作品已售出多幅(2.7万元起),Mehrdad Afsari的两幅关于水和雪山的作品的标价分别是7.7万元和6.7万元,均以售卖。

主办方对亚洲新兴画廊和亚洲年轻艺术家的侧重,一方面是基于发掘以中国大陆为主的新藏家,以东道主的影像内容做主场可能有利于艺博会更能持续发展;但另一方面没有把更多欧美前沿的影像艺术、优秀的艺术画廊和资深的摄影藏家和吸引过来,这也让中国藏家和观众颇感遗憾。

越来越多相似的作品

今年的影像艺博会,似曾相识是观众最强烈的感觉。同个艺术家作品在不同画廊展位的频繁出现,有些画廊因去年某些作品畅销今年带来同类型的作品,听到不少往届有观展经历的朋友发出类似的感叹: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以前都出现过,没有太多新的作品。

有三个画廊同时带来了表现密集人群场景的作品。观众一开始进入二楼的画廊展位空间,便可看到左右两侧的两个画廊大尺幅呈现的这类照片,右侧是首次参展的比利时克洛克的画廊Samuel Maenhoudt,带来颇受欧美摄影圈关注的比利时摄影师安东尼·罗塞(Antonie Rose)的《在云端》(Up in the Air)系列,这是他从2002年开始航拍的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沙滩游玩、马拉松比赛和滑雪比赛时的壮观景象;左侧是来自上海的全摄影画廊所带来的张博钧在去年完成的《我们14》,他从在繁华都市过街天桥上俯瞰拍摄下的数以百万计的人海图像,然后用图像处理软件细心地从照片里“抠”下来,按色相归类存档成为持续不断创作素材,最后拼贴出的人海图像似如不同颜色的格子布,从2006年开始创作的这一系列作品前两届影像展均有展出。再往前走几个展位,还可以看到首次参展的韩国釜山的Mir画廊,它带来韩国摄影师Jiyen Lee的个展,现场展出其四个不同系列的作品,都是数百乃至数千张类似场景中的人物拼贴,与张博钧不同的是,他构造的画面中体现出人物所处场景的特点。

“时尚”和“名人肖像”在此次艺博会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这个主题的作品也成为参展欧洲画廊的主打,而且许多作品价格不菲。连续三年参展的德国摄影画廊Camera Work特意突出时尚摄影这块,带来的作品包括摄影师莱斯·雷乌特斯韦德(Blaise Reutersward)的一组裸女的背影(单张售价6至8万人民币)、约拉姆·罗斯(Yoram Roth)的独版作品《孤独的克劳蒂娅》(单张售价5.4万元人民币)。另外还展出蒂娜·贝尔宁(Tina Berning)与米开朗基罗·德·巴蒂斯塔(Michelangelo Di Battista)共同拍摄超模刘雯(售价20万人民币),开幕当天就被预订,展会第三天原先的作品已被新品替换。此外,还有戴安娜王妃生前最喜欢的摄影师帕特里克·德马舍利耶(Patrick Demarchelier)在1989年为当时的超模史蒂芬妮·西摩拍摄的作品《裸》(Nude),这或是本次艺博会上标价最贵的单幅作品,售价84万元。两次参展的英国画廊Beetles+Huxley推出爱德华·史泰钦(Edward Steichen)为20世纪美国电影演员弗雷德·阿斯坦拍摄的肖像,其售价2万-5万英镑;伊文·潘恩(Irving Penn)拍摄的两位战后时尚名模的照片,其售价超过7.5万美元;还带来去年纽约一家画廊展出过的奥蒙德·吉格力的《窗中女子》,该作品一共100版,此次带来的小版标价2.4万美金。首次参展的伦敦画廊Augusta Edwards Fine Art几乎是清一色的明星人像,来自两位著名时尚摄影师塞西尔·比顿(Cecil Beaton)和诺曼·帕金森(Norman Parkinson)的作品,标价在2万元到5万元不等。另一家首次参展的维也纳画廊OstLicht Galerie也带来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和碧姬·芭铎等各界名人的肖像。据这些画廊的负责人表示:这是从往届的销售和观望做出的选择,感受到中国藏家对时尚的热爱,而这和上海这座以时尚著称的都市做出呼应。

此外,观众在不同画廊里经常看到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的作品出现频率最高,国内画廊尤其热衷,亦安画廊、三影堂+3画廊、Bank画廊和泰吉轩画廊中均有这两位日本摄影家的作品出现,甚至还有两个画廊同时展出森山大道的作品《光与影》,只是尺寸和价格有所不同。还有去年已有作品展出的年轻艺术家蔡东东,其摄影装置作品这次又出现在三个画廊的展会位上,刺点画廊中的《卷起的路》和《射击练习》;家里画廊中的《拔钉子》、《埋镜》和《摄影者》;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一棵树》,标价从2.8万到7.8万。

对不同画廊中展出相似主题作品,或是同个艺术家的作品的选择,艺博会艺术总监斯裴瑞说:“我们尽量避免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画廊出现,但如果有会选择艺术家的不同作品展出,也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而蓝骑士画廊负责人在一次媒体的采访中表示:一方面带来的作品基本上是非影像画廊里全部的影像作品资源;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去年的销量状况良好,延续参展是试水规则之后比较好的做法。对于尚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的影像艺博会来说,这也不失为一个保证销售的做法;对于一些藏家来说,可以有“货比三家”的选择或许能收藏到自己更中意的作品;而对于经常游走于艺博会的藏家和观众来说,这种情况不免容易让人失去热情,这也可能对以后艺博会的发展有所阻碍。

结语

过去2年,影像上海艺博会与同年创立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RT 021一起构建了沪上新生艺博会的格局,展期同为一个时段,今年西岸艺术和设计博览会与ART021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11月上中旬举行,影像上海艺博会开始“自立门户”,艺博会之外,不少上海的画廊空间选择在这段时间举办展览,有参展的香格纳画廊举办艺术家蒋鹏奕的个展《给予》、M97画廊同时举办香港摄影家何藩的回顾展和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的个展;参与艺博会对话活动的收藏家乔志兵也在他的私人展示空间举办特意委托艺术家创作而策划的《工作室》群展;沪申画廊举办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自然:主观的景态”群展。除了这些专门的摄影展览,其他艺术展览也比其他时期更加密集。影像上海艺博会可谓带动了整个9月的上海展览,与画廊和美术馆空间的展览互相补充,可见其在上海的影响力。

在影像艺术市场,为确立摄影作品的稀缺性,签名、限量、定制版或因特殊工艺制作的独版运营而生,这已是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的参展画廊的标配,在展会指南中也会刻意强调,而不少画廊表示,中国对影像收藏的概念还处于很模糊的状态,这种强调很有必要。不过,英国摄影史论家盖里·巴杰(Gerry Badger)在《摄影的精神》中指出,构建市场的画廊和拍卖行为了说明印相独特且优美的鉴赏价值,为了以某种方式来否定塔尔博特发明的这一媒介具有无限复制的潜能,想尽各种方法和招数,可以说是有点荒谬可笑的。

但我们已进入资本全球化时代,画廊作为一级艺术市场,即使是面对小众的摄影艺术市场也会去分一杯羹。根据这届艺博会的销售报告统计,这次艺博会出售的摄影作品平均售价在3万3千至10万元左右,并称“创下历年销售纪录”。作为一个艺术品交易平台,销售回报对于一个艺博会是否举办成功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兴许是避开美国影像市场的指标,在主推亚洲摄影已初常甜头,主办方声称:“我们计划在下一年,推出与那些有优秀摄影传统的亚洲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中国台湾、印尼、韩国等—更集中的对话。我们也将与收藏亚洲摄影的国际机构展开更密切的合作。”

猜你喜欢

艺博会藏家画廊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艺博会观察
藏家之友
画廊
藏家之友
如火如荼的艺博会
画廊
画廊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