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创新,自救中升级,把脱贫攻坚看成发展机遇……让红军长征险道变成百姓致富通衢
2016-11-08王克
王克
冕宁、石棉、汉源、泸定……人们或许只是因红军长征而知晓了这些西南县域,“山高路险”则如影随形。
“红军到,亁人笑”,长征胜利80年过去,老区的人民群众是怎样的生活状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追随先辈的足迹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调研。
“不一般”的发展式灾后重建
记者调研之日,恰逢四川汶川“5·12”、 芦山“4·20”两次地震灾后重建攻坚之时,所到之处都能明显感受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浓烈氛围。与通常所见的“恢复生产生活”不同,沿线各地似乎都将重建工作的标准确定为更高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受灾相对较轻的石棉县还提出了“一般灾区县不一般重建”的“工作导向”。
中共石棉县委书记曾令举是从省级机关下到基层的年轻干部,在石棉工作了5年的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石棉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矿命名的县,位于雅安、凉山、甘孜接壤地带,全县面积的98%是山地。“5·12”汶川特大地震时,石棉被国家确定为重灾县,“4·20”芦山强烈地震时石棉也深受其害。震后几年来,全县规划重建项目104个,4615户农民住宅和1176户城市民房已全面建成入住,但石棉的“重建”并未就此结束,而是主动从“恢复重建”转向“发展再建”。“我们正在按照‘出合格成品、建优质精品、见重建作品的要求建设大渡河百里金果长廊生态景观带、雅西高速生态景观带;北部生态观光体验区、中部文化探访体验区、南部避暑养生度假区;县城核心发展区和百亿循环经济工业园,其目标是以新面貌、新城镇、新产业、新生活全方位展现生态石棉、产业石棉、文化石棉、宜居石棉的独特魅力。”曾令举说。
与石棉接壤的汉源县按照“重建一个聚居点、带活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指导思想整合项目资金,“因地制宜、产村相融”,着力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旅游村寨、产业新村和凸显彝族、藏族文化特色的彝家/藏家新寨。据汉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邓西琼介绍,“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是县委的既定方针。目前,汉源已建成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黄果柑、金花梨、伏季水果五大水果基地,早春、秋延、高山三大生态蔬菜基地和花椒、核桃两大干果基地,形成了“百里精品果蔬长廊”产业环线,成功创建花海果乡国家4A级景区,双溪桃源胜景、大田槿上梨花、清溪樱桃溪谷、前域鹤舞田园和锦绣田园等一批田园景观系统也已经打造完成。“新村变景区、民居变景点、果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汉源还借此成功举办了“中国龙舟公开赛”“全国技巧冠军赛暨青少年锦标赛”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全县乡村旅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雅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小林认为,石棉、汉源等区、县的“不一般重建”与中共雅安市委“打重建硬仗、补发展欠账”的思想理念密切相关。把“重建”的重任看成是“补欠”的机遇和抓手,雅安有了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不让老百姓空守绿水青山
冕宁,凉山北部的山地小县,生活着彝、藏、回、苗、蒙古等19个少数民族。冕宁历史悠久,但为今人广泛知晓还是因为红军——“长征”一词便出自发布于冕宁的一则《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彝海结盟”更让人津津乐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红色老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但由于贫困人群广、贫困程度深,脱贫解困仍然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冕宁县委书记刘俊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大自然给了冕宁十分宝贵的绿水青山,但谁也没有权力叫老百姓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因此,如何做到“资源变资本、生态变业态、青山变金山”,是冕宁历届领导班子不变的议题。尤其是近年来,冕宁县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扶持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优势,对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给予连续和重点扶持,先后建成“宏模乡2000头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村1300亩优质桃种植基地”“曙光村25万公斤葡萄种植基地”和“凉山州原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10000羽种鸡养殖基地”,凉山“泸宁鸡”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并被确定为冕宁县精准扶贫专用鸡苗。
冕宁县还特别重视从思想上帮扶贫困户,教育和帮助他们学会自救与互助。大桥镇巴甫村是冕宁“整村推进”脱贫攻坚的试点单位,驻村干部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及家支代表,“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精准识别出贫困家庭,以2016年12月31日作为全村脱贫日,开展脱贫致富大比赛。村里取消了过去的现金扶持方式,2名党员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从制定种养殖计划到购、养、销,全程参与、全程指导,并与有关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很快就见到了明显的成果。
改变农产品结构,发展经济作物,泸定县得妥乡何家山村让村民人均收入5年翻了一番,这也是山区群众从绿水青山得到金山银山的典型事例。“十二五”以来,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始终将“高山半高山”扶贫开发工作置于县域经济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强力推进优质核桃、优质魔芋、特色水果“三个五万亩”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连通内地、服务全州、辐射西藏”的“菜篮子”供应基地。5年来,已发展核桃6.23万亩,特色水果3.5万亩,花椒2.5万亩;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3万亩,建成蔬菜产业基地21个,蔬菜种植面积达3万亩;建成中药材基地0.7万亩,羊肚菌等食用菌基地1500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创建了“泸定红樱桃”“雪域野农苹果”“幸福仙桃”等本土农产品品牌。
法国当地时间9月28日,在酝酿4年后,法国圣元卡莱工厂正式宣布投产使用。这座占地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奶粉生产、包装工厂,所需投资金额1.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2亿元左右,这也是中国乳品企业在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
圣元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张亮表示,法国工厂今后将承载圣元“100%优博法国原罐原装”系列等主流产品的生产。
三年磨出的中国乳企最大海外奶粉厂
“我同法国人打交道30年,法国人效率高,但是也非常严谨,有他们自己的体系和规矩,一切都要有条不紊按照规则来。”张亮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学法语出身的张亮当过大学老师,是一个典型学院派企业家。他1998年创办圣元,到2007年已经突破了25亿元的销售额,创造了营销界的纪录。
圣元的合作方是法国最大乳品公司索迪亚,也是世界第五大乳品合作社,索迪亚所属欧洲乳清公司是全球原料乳清最大的生产商,生产的乳清粉占欧洲总产量的20%,占世界总产量的10%。而乳清在婴幼儿奶粉中的占比达到一半左右,中国奶粉生产企业的乳清粉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在建厂之前,圣元先与索迪亚签订了长达10年的液奶收购合同,索迪亚每年将从800个奶农的牧场里为圣元法国卡莱工厂收奶2.88亿升,相当于28.8万吨体量。
“我们从2013年开始签订协议,我的心得是,在国外建厂搞生产,必须善于使用当地人才,也需要入乡随俗,要遵守当地法律和环保规定。卡莱奶粉厂项目是圣元国际第一次到欧洲建工厂,所以我们请了法国专业团队和咨询公司来操刀。” 张亮介绍说。
卡莱普卢盖市市长陶戴克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卡莱工厂所在的布列塔尼大区是法国的农业核心区,法国农业基础强,农业科技实力强,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好,与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
“当然这个是双赢,圣元国际在我们这里投入巨资建厂,雇佣当地员工,为当地奶农的产品找到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我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陶戴克说。
对于圣元而言,选择到法国投资建厂的重要原因是,法国等欧洲国家农业和奶业总体竞争力强,产品质量高,奶源稳定。同时法国是全球婴儿奶粉的核心产区之一,今后,圣元旗下的高端品牌优博奶粉将100%实现纯进口,这将改写以往单纯以奶源产地划分奶制品的历史,打破“洋奶粉”与“国产奶粉”之间的认知壁垒。
据介绍,建成之后的圣元卡莱工厂专门投入于生产圣元“100%优博法国原罐原装”系列产品,年产量可达10万吨。
逐步改变“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目前圣元的奶源100%来自海外,运到青岛的中国工厂后进行配方加工。法国工厂是按欧盟国家生产药品的级别建立,主要用于生产圣元婴儿配方奶粉和原料加工,确保圣元产品从原料到成品上市的全产业链管控,该系列产品是第一次以“中国配方+西方奶源”相结合,改变了以往单纯的以奶源产地划分奶制品的历史,
同时,从今年1月圣元在法国的工厂试运营以来,圣元内部的一项福利是,一旦内部考核达到一定分数后,员工可以获得一次去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圣元项目参观的机会,这无疑对员工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其实这两年我们婴幼儿奶粉发展非常好,中国乳业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可是国人信心依旧不足,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他认为经过近年整顿和改造,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一批技术落后、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被逐渐淘汰,在原料领域、产品标准和生产质量保障体系上,中外乳企差距正逐渐缩小。
宋昆冈表示,中国乳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希望通过圣元、伊利、蒙牛等乳企的迅速崛起,让中国家长们知道国产奶粉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投资,在世界上最好的奶源地生产,在配方、品质等方面相比海淘的洋奶粉更胜一筹。
“这是国内乳业布局海外的一个成果展示。”乳业专家宋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场源于解决中国乳企自身痛点的海外建厂浪潮,逐渐演变为一场以资源、研发、品质为基石的全球资源产业链的配置,中国乳企的新路径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