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中心让幸福溢出来
2016-11-08姜浩峰
姜浩峰
大众创业、百众创新是要让社会一切创新要素活力迸发,不仅是科技和产业的创新,也是城市的创新——发源于杨浦的睦邻中心,正是公益创业的摇篮,社会治理创新的典范。
“需求留言:我要参加瑜伽班、钢琴……”这是记者在文化花园睦邻中心留言墙上所见。在这块专门用来留言的有机玻璃墙上,社区居民可以写下自己的诉求,而睦邻中心则会依此进行课程设置。自今年3月睦邻中心正式运作起,一切运转正常。这一切,都源于文化花园社区十多年来所形成的睦邻氛围。
大众创业、百众创新是要让社会一切创新要素活力迸发,不仅是科技和产业的创新,也是城市的创新——发源于杨浦的睦邻中心,正是公益创业的摇篮,社会治理创新的典范。
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自治办副主任赖华恩告诉记者:“杨浦区从去年开始打造睦邻中心,要求是平均每平方公里要建一个睦邻中心,把它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适合自身的‘会所,成为居民自治的阵地。”文化花园居委会书记施小佩说:“我们睦邻中心的项目,从零岁到老年人,已经全覆盖。”
五角场街道以“1+1+7+32+X”的睦邻体系格局为突破口——“1”个睦邻中心示范点,“1”个创智坊(基层服务站)睦邻中心,“7”个社区睦邻中心,“32”个睦邻茶室和“X”个在居民区楼组、居民家里、楼道门厅、小区花园等公共空间形成党建引领的若干个睦邻点。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了1个睦邻中心示范点(文化花园睦邻中心)、4个社区睦邻中心和27个睦邻茶室,而且创智坊睦邻中心和北茶园睦邻中心也已进入施工阶段,拟于11月底对外开放。
图书馆的藏书大都来自居民自发捐赠。
《新民周刊》记者在走访五角场街道时发现,除了睦邻中心以外,作为第一批上海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单位,五角场街道的老龄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可以说,生活在五角场,不仅有吃喝玩乐、热闹商圈这些显性的优势,更能在岁月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平安与幸福……
小区氛围越来越好
徐伟珍退休前是某中学的高级教师,教音乐。她已经在文化花园住了十多年了。如今,每周四上午,她都会准时参加睦邻中心的唱歌班。唱歌班那台钢琴,她再熟悉不过了——原本放在自己家里,自弹自唱。后来,徐老师将钢琴捐出来,如今,知音越来越多。
沈培良原本是政立路二小的校长。在文化花园,许多小朋友并不知道眼前这位老伯伯曾经是校长,毕竟他已经退休了。但小朋友们都知道,沈伯伯是社区里的书法家。在目前睦邻中心已经投入使用的600平方米建筑中,许多地方都悬挂着沈培良的作品——隶书遒劲苍然,颇有古风。施小佩告诉记者:“沈老师许多作品都是在睦邻中心开张那天,当众挥毫写出来的。”现在,沈培良在睦邻中心开设少儿班,免费教孩子们书法。至于笔墨纸砚的花销,则由睦邻中心资助。
睦邻中心举办的烘焙沙龙。
记者在睦邻中心还看到一个微型的儿童乐园,旁边则是一个看电视的区域。家长在电视区域休息,牙牙学语的小宝宝则可以在微型儿童乐园里游戏——无论是彩色地垫,还是塑胶摇摇马、小板凳等玩具,都来自居民自发的捐献。
睦邻中心有个微型图书馆,最初的书籍由政府配送了一部分。如今,居民们源源不断把自家藏书送来,已经有数千册之多!由此,睦邻中心又招募了几位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志愿者,来对图书进行管理。图书馆内的桌椅,包括那个看起来很特别的秋千摇椅,同样来自居民捐赠,这些都成为图书馆的风景线——几乎每一个来看书的居民,都喜欢到秋千摇椅上坐一坐。
“文化花园作为本世纪初开盘的商品房小区,业主来自五湖四海,当时周边高校——财大、复旦、同济等的教师,在这里买房的比较多。”从2004年就在文化花园居委会工作的施小佩如是说,“当时我们居委会设置在另一处建筑的二楼,下面是商铺。而如今小区内的居委会,包括睦邻中心,都是当年开发商设置的一个沙龙,主要功能是舞厅。后来发现,业主对舞厅不是很感兴趣,而居委会设置在商铺二楼,与居民的联系也不够强。”当时,街道和居委会就找到开发商沟通,想办法进行置换,双方一拍即合。由此,过往的舞厅被改造成了现在的居委会和居民沙龙。而居民沙龙,本质上其实就是如今睦邻中心的雏形了。
每个睦邻中心都是度身定造
“上海屋里厢社会服务中心”是受政府委托、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服务机构,一直以来都秉持为社区居民提供“全人群、全过程、全方位”专业化社会服务的理念。从浦东新区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到杨浦区延吉街道睦邻中心,“屋里厢”逐渐做出了名气。屋里厢的周帆先生来到文化花园社区工作不久,就感受到了此地浓浓的人情味。比如睦邻中心刚刚经历政府拨款装修,虽然采用的是无污染装修材料,但新装修房间多多少少会有些装修味道。社区居民梁蓉英阿姨主动跑来,问居委会要钥匙。每天早晨上班前,梁阿姨已经打开睦邻中心的大门,给室内通风换气。老年朋友许多对智能手机不熟练,梁阿姨找来周边财大、复旦的大学生志愿者,专门教老年朋友智能手机应用。周边的二军大志愿者则来到小区给居民测血压、血糖。文化花园睦邻中心的所有玻璃门上,都印着一句话——“熟悉的社区,共同的家”。对文化花园的居民是如此,对小区周边的人们来说,也莫不如此。施小佩说,文化花园睦邻中心的瑜伽班,不仅吸引了本小区居民,更有周边兴业银行的职员来参加。
沈培良在睦邻中心开设少儿班,免费教孩子们书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像文化花园——商品房、较大的活动场所、文化素质较高的居民……但这并不妨碍五角场街道睦邻中心的建设。在杨浦区民政局制定的《杨浦区社区睦邻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中提到——“社区睦邻中心要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传承区域文化、促进社区融合为出发点,应具备通行方便、有社区特色、高度开放、不同业态复合的特点,适合各类人群根据各自的志趣在此聚合,共享社区资源。”
周帆告诉记者,五角场街道也有一些老旧的社区,比如有的社区原本存在卫生死角,志愿者就会在睦邻中心召集居民,在每周四进行卫生大扫除。赖华恩则透露,位于大学路的创智坊,是一个融合型开放式社区,作为没有围墙的小区,创智坊的睦邻中心,又会是另一番模样。“睦邻中心,不是一个标准化的项目。只要标志统一,在功能设置上要因地制宜,要百花齐放。”赖华恩说,“一般会先做问卷调查,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设置项目,比如居民喜欢打乒乓球,就不要设置桌球,居民喜欢跳操,就不要硬上跳舞项目。”
总体来说,杨浦区的睦邻中心设置原则是——出入便捷,方便居民步行到达,以靠近公交车站或地铁站等公共交通枢纽为宜;融于社区,突出社区交往“中心”的属性,使其成为社区成员的聚集地、社情民意的交汇点;因地制宜,按需建设。根据居民区特点,围绕 15 分钟生活圈,通常以3至5个居委会为单位,设立一个提供社区综合服务的社区睦邻中心。
在赖华恩看来,每一个睦邻中心都要契合所在地居民的需求,更注重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荣耀感、获得感。总之,睦邻中心是五角场街道原有良好睦邻生态的一种提升——就像徐伟珍家的钢琴,原本在家独乐乐,如今在睦邻中心众乐乐。
关爱员天天上门
尽管按照施小佩的话说,文化花园睦邻中心的服务对象从零岁到老人,达到了年龄层全覆盖,但毕竟小孩子三岁就要进幼儿园。一到白天,学生族、上班族纷纷走出社区,社区里最多的还是老年人。
2010年时,五角场街道各居委会招募助理关爱员。出生于1955年的姚根娣就是一名助理关爱员。从做关爱员的第一天起,家住国权路95弄的她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工作的时间越长,越喜欢。”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姚根娣说,“每当看到他们因为一点点的关爱露出感激的眼神,我的心中便会感到一种幸福。”已经迈入老龄门槛的姚根娣嘴里的“他们”,就是社区内的一些独居老人。
医护人员定期上门给附近老人量血压。
去年6月27日,姚根娣去买菜,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地上。她觉得像是吕菊华,赶快走过去一看,真是吕菊华老人。老人说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姚根娣连忙说:“我背你回家吧!”于是她把吕菊华背到国权路91弄3楼的家里。此时的根娣已是满头大汗,但仍顾不上擦汗,马上打电话跟吕菊华的儿子联系,说有可能是骨折,让他儿子赶快送老人到医院。
在关爱老人工作中,姚根娣根据老人的不同年龄、爱好、性格,做成了老人健康关爱卡,每次上门,都会根据卡片,有针对性地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内容、事后有记录,回家以后及时更新卡片内容。今年夏天,姚根娣冒着酷暑,每天巡回走访独居老人家庭,让他们注意防暑降温,尽量不要外出,若有什么需求可以打她的手机,手机24小时开机。
与姚根娣类似,柏宝云是三门路358弄的居民。现年68岁的柏阿姨已经是十多年如一日为社区服务的老志愿者。6年前,一项助老服务关爱员工作,再次与热心帮助他人的柏阿姨结缘,让她又开始了对社区独居老人的关爱工作。从这一刻起,每天穿梭来回于30户独居老人家庭的柏阿姨,当起了政府与百姓面对面沟通的志愿者。每天清晨,柏阿姨就每家每户开始问候,若发现老人家里无人应答,她便记下情况,中午再次查询;如果再找不到人,她就会及时与其子女联系。经过每天走访,30多户独居老人因突发情况得以及时救治的就有多人。
未来养老要靠PPP
除了将已有的的睦邻关系以助理关爱员的模式固定以外,五角场街道还是上海第一批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单位。为了打造老年宜居社区,创新了许多养老模式。
今年3月15日,街道与社会力量海阳老年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合作,在建新居委提供15平方米房间,开展“持续照料社区”暨“养老驿站”试点,在小区嵌入一个综合为老服务点,设置护理点、助餐点,随时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订餐送餐服务,并定期开展健康养生、心理疏导讲座等,帮助老年居民在居住地享受“医、养、康、护”等养老服务。目前,街道共安装智能居家产品75户、楼道敬老椅100把,为1990人次提供了助餐。下一步,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在全街道拓展“养老驿站”,并为大约350多户孤老、军烈属、老劳模和困难老人家庭安装智能居家产品。
记者了解到,除了养老驿站以外,五角场街道还积极推进各项专业为老服务的PPP合作——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在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五角场街道结合市、区补贴政策,探索养老机构服务向社区延伸工作,选择了几家民营养老院开展试餐,推进面向小区开放堂吃、送餐等老年助餐服务。在政化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中,还引入了“福寿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的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将成为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的一个趋势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