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中国初期参与国际美术展览交流作品的主题性特征——以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为例

2016-11-08胡清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中国美术馆 2016年4期
关键词:主题性造型艺术展览会

□ 胡清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论新中国初期参与国际美术展览交流作品的主题性特征——以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为例

□ 胡清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主题性绘画的理论阐释基础来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原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开始广泛使用,其主要内涵包括了重大题材、重要主题和重大意义三个层面,是以图像化形式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创作方法。对于新中国美术界来说,主题性绘画创作最重要的两种类型是革命历史主题以及生产建设主题。主题性绘画在新中国时期的对外美术交流展中为塑造新中国独立自强、和谐友善的国家形象以及搭建国际友谊的桥梁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底,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在莫斯科举行,展览会规定各国参展美术作品必须创作于战后年代,以彰显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建设以及争取世界和平方面的成就。新中国非常重视这次美术展览,美术界所征集和送展的277件作品集结了建国初期的大量美术代表作,是新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成果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一次大检阅。

一、新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在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上的集中展示

1958年12月26日下午,“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旁边的中央展览厅里举办,汇聚了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家代表约1200人,“共展出作品约3000多件,其中有油画800多件,雕塑500多件,版画、漫画、宣传画、连环画、水彩画、素描、中国画等约1500件”。[1]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以及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更加坚定了各个国家在苏联引导下并肩作战的斗志。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参加这次展览会,不仅能够更好地发展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也能够在各个兄弟国家的美术先进创作经验中获得教益。对于这次展览,贯穿于各个国家美术作品中最重要的风格类型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美术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要求画家善于辩证地揭示生活的内容,在革命的发展中理解生活,要求积极地触及现代生活,使艺术参加到共产主义的斗争中来。”[3]

新中国在展览前广泛发动国内的美术家进行美术创作,最终两百四十余位美术家完成的277件作品入选展览,基本上均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展览会上,参展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中,除苏联外中国作品的展出面积最大,共有“中国画67件、油画25件、雕塑57件、版画49件、漫画22件、年画20件、招贴画8件、水彩画15件、连环画14件”。[4]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举办的造型艺术展览会给与中国艺术家以极大的鼓舞。新中国送展的这些作品大多属于新中国主题叙事的范畴,参展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围绕着追忆革命历史和赞美现实生活进行展开,与传统中国绘画的内容和形成很大反差。“革命主题绘画”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主题绘画”成为新中国初期选择参与国际美术展览最重要的作品对象。

二、革命历史主题以及生产建设主题绘画的代表作品分析

参加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新中国作品中,革命历史主题的作品占有重要比例,代表作品有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1951)、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1953)、王朝闻的雕塑《刘胡兰像》(1954)、古元的版画《刘志丹和赤卫军》(1957)、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1957)、王德威的油画《英雄的姐妹们》(1957)以及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1957)等。参展作品展现了党和人民在革命以及建国历程中、革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例如,王盛烈的《八女投江》描绘了以冷云为首的东北八位抗日女战士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壮举。画家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歌颂了民族英雄同仇敌忾、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油画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向整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展示了新中国成立时举国欢腾的盛况,成为塑造新中国形象最典型的作品。蒋兆和的中国画《鸭绿江边》(1950)、陈白一的年画《崔莹会见罗盛教的双亲》(1954)、姜燕的中国画《前方来信》(1955)则生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新中国美术家们创作了一批革命历史画来再现和歌颂中国共产党和军人战士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贡献,树立革命丰碑,缅怀革命先烈。新中国时期通过对外美术交流展览的活动,也极大地鼓舞了美术家们创作革命历史画的热情。

表格 1: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参展国家及参展作品概况一览表[5]

新中国建立初期,出于利用图像建立党史、塑造新中国形象的需要,国家组织了油画家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革命历史主题性绘画要求艺术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对艺术形象进行适度的加工和处理。另外,主题性绘画创作要求艺术家重点塑造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形象,渲染具有革命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注重其文学叙述性的表达,通过典型性和情节性绘画的表现方式来凸显画面中正面人物的英雄主义色彩,深入切入历史本质。对于新中国来说,革命历史主题性绘画的目的主要在于发挥其政治教育功用,以贴近大众生活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深刻的主题思想,进而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教化广大人民群众。新中国时期的革命历史主题的绘画,几乎都采用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创作。“在这样表现悲剧情节的画面中,雄壮华彩的气概大于悲惨哀伤的成分,不是悲戚哀恸、惨烈忧伤的实写,而是豪迈激昂、雄浑壮丽的想象与塑造。因此,“崇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主题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主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是英雄与理想的颂歌,是现实理想对于历史主题的再现与重塑。”[6]

八女投江(纸本设色) 王盛烈 132cm×302cm 1957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上,我国送展的中国画作品非常丰富,参展的67件中国画作品中,其中近一半作品均为鲜明地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主题的绘画。很多作品都从现实出发,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无私无畏的奋斗精神。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有杨之光的《雪夜送饭》(1958)、魏紫熙的《风雪无阻》(1958)、北京中国画院山水组合作的《十三陵远景图》(1958)、李琦的《在十三陵工地》(1958)、何海霞的《驯服黄河》(1958)、李硕卿的《移山填谷》(1958)、关山月《在大跃进中的山村》(1958)、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毕业班集体创作的《公社食堂》(1958年)等。杨之光的《雪夜送饭》作为反映人民公社化建设的代表作曾参加1959年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得金质奖章。

在动员、组织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中国美术机构中,江苏省国画院[7]可谓积极参与,无论是参展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美术界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文化报》记载:“1958年中央文化部从江苏省国画院精选一批作品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参展作品有傅抱石的《九歌图册》、陈之佛的《樱花小鸟》、钱松喦的《芙蓉湖上》、亚明的《货郎图》、宋文治与金志远的《劈山引水》、宋文治的《今天的运河》、魏紫熙的《风雪无阻》、张文俊的《梅山水库》,金若水、陈大羽、罗淑子、谢海燕等合作的《南京》,以及江苏省国画院集体创作的《人民公社食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钢铁而战》等,在国际大型画展中赢得很高的评价。”[8]新中国时期,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家善于在传统山水、花鸟画的创作形式中艺术化地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题材,如钱松喦的《芙蓉湖上》,树木掩映的湖面上帆船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场面若隐若现,把中国山水画的水墨意境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进行巧妙的嫁接、融合;亚明的《货郎图》描绘了农村妇女、儿童兴高采烈地挑选商品的场景,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农村生机盎然的一面;宋文治与金志远的《劈山引水》与张文俊的《梅山水库》则描绘了新中国进行水利建设的豪迈之情;魏紫熙的《风雪无阻》表现了为提高粮食产量,社员们在大雪天挖河泥积肥的场景。1958年12月28日,“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览厅举办,展示了六十余位画家的161幅作品,广受好评。“傅抱石为此撰写了《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从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谈起》,张文俊撰写《学习中国画创作的体会》。以上文章发表于《美术》杂志1959年第1期,在文化艺术界产生很大影响。”[9]

“面向生活”是主题性绘画创作最重要原则之一。20世纪50年代,传统中国画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怎样表现现实生活的问题,强调艺术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再现生活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从延安走来的新中国文艺界领袖艾青1953年在该年第15期《文艺报》上发表《谈中国画》一文,提出“新国画”的概念,并认为“新国画”必须“内容新”“形式新”,代表了当时文艺界呼唤中国画改革的官方主流意识。从此以后的数年间,以写生为契机的中国画改革系列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在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新中国美术界从事不同绘画种类的画家逐渐开始走出画室,深入现实,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紧密的联系起来。

雪夜送饭(纸本设色) 杨之光 287cm×119cm 195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对20世纪50年代主题性绘画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画面上出现了一些新颖的细节——电线杆、火车、写实风格的房屋、穿干部服的人物等也可以说明审美思想的改变。但是另外一些方面也必须指出,从山水写生活动中得到的真正的功效是使画家们对于笔墨技法有了新的认识”[11]。“我们今天中国画创作中最根本的问题仍是属于思想范围的审美思想和创作思想的问题。无论人物、山水、花鸟所遭遇的问题是共同的:画家要与人民共喜忧、同爱恶,画家才能最后达到根据生活以创造艺术的目的。”[12]周扬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报告《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中肯定了中国画写生的积极意义:“近年来,新的中国画创作已有很多的成绩。中国画家开展写生活动,这是很好的事。好处首先是在打破了国画界传统的模仿风气。我们必须把创作放到生活的基础上。国画的改革和发展,是无论如何不能脱离真实反映新的时代的生活的要求,违背新的时代的生活的要求,违背新的时代人民的需要的。”[14]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大力发展经济和生产建设的任务成为重中之重,于是有关生产建设的主题性绘画自然成为新中国美术家们继革命历史主题后最重要的表现主题。生产建设主题的绘画,在新中国参加各个出国美术展览的作品比例最大,彰显了新中国初期,人民进行生产建设的热情以及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表格2: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上中国画展品中的主题性绘画创作[10]

表格3: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上中国画以外其他形式的主题性代表作[13]

1958年,时值“大跃进”时期,不少作品都表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选择人民公社运动、大炼钢铁、铁路、公路建设,水库建设等经典场景进行描绘。通过对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上中国的参展作品进行分析就能看到此类题材在所有参展作品的大半比例。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品数量众多,代表作有冯一鸣、陈林祥的中国画《人民公社光芒万丈》、杨之光的中国画《雪夜送饭》、魏紫熙的国画《风雪无阻》、关山月的中国画《在大跃进中的山村》、吴作人的中国画《幸福院》、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毕业班集体创作的中国画《公共食堂》、江苏省国画院集体创作的《人民公社食堂》、余彤甫的中国画《灵岩山下麦收忙》、顾生岳的中国画《日夜苦战争取十万粮》、金梅生的年画《菜绿瓜肥产量多》等,其中不少作品都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参展作品中,大量作品表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大兴土木、建桥修路等建设场景。例如,其中描绘十三陵水库建设的作品就达5幅之多。十三陵位于北京北郊,距城50公里,是中国明朝13个皇帝的陵地,但山洪暴发成患。20世纪50年代末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领导并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十三陵水库最终用5个月时间建成,在当时堪称奇迹。王式廓的油画《毛主席和我们一起劳动》重现了毛主席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的情景。另外,在1958年修建十三陵水库时不少画家在水库体验生活,李琦所创作的中国画《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上》、艾中信创作的油画《战斗在十三陵水库工地》、李斛创作的水彩画《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以及李桦的版画《鼓足干劲建设十三陵水库》也是重要的参展作品。

通往乌鲁木齐(布面油画) 艾中信 100cm×400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艾中信的参展作品《通往乌鲁木齐》(1954)是根据作者当时到乌鞘岭兰新铁路工程队的生活体验创作的大型油画。兰新铁路全长2800多公里,作者有感于5月大雪之后祁连山脉的奇伟雄峻,和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创作了这件气势恢宏的风景油画。画家以平远的视线、宽银幕式的构图、亮丽的色彩、细腻的笔法,描绘了壮丽的山川自然景色。通过对劳动工地上人声鼎沸、推土机轰鸣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描绘,表现出新中国建设者对于大自然改造的决心和魄力,歌颂了敢向自然宣战的人的力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李硕卿的参展作品《移山填谷》(1958)也描绘了“大跃进”时期的鹰厦铁路的建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部队在广大民工支援下日以继夜的英勇战斗的场景。“每当展视李硕卿的山水画‘移山填谷’,总要为老画家热情创造的宏伟图景所激动。群峰凌空,奇岩突兀,风展红旗,云锁峡谷,在悬崖峭壁之间,到处是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气势磅礴的劳动大军与雄伟险峻的高山深谷,构成了多么壮丽动人的景色!‘移山填谷’的取材虽不过‘鹰厦跌路工地一角’,但作者通过它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向自然进军的豪迈。”[15]

三、国际美术展览交流中主题性绘画创作展示的目的及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间,主题性绘画创作与政治运动紧密结合,主题创作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使这些作品成为时代历史的鲜明记录。在新中国美术不断演进的发展历程中,这些主题创作所积累的创作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经验。通过对外美术交流展览的开展,促进了新中国美术界进一步的发挥组织展览、动员画家进行创作的积极性,使得革命历史主题性绘画以及生产建设主题性绘画这两大类型的新中国主流绘画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并且在国外的舞台上闪现不一样的光辉,展现了新中国创建的光辉历史以及初期建设的成果。

1958年至1959年,新中国的官方杂志《美术》对这次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意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和概括,“会议参加者深信: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对我们兄弟国家人民的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团结、对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和对各民族之间友谊的事业,将起重大的作用”[16]。展览会举行过的次年,即1959年3月24日至26日,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在莫斯科展览大厅举行了为期3天的讨论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常务理事王朝闻参加了讨论会。讨论会上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社会主义内容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优越性等等问题。”[17]王朝闻提倡画家要“深入人民生活,寻求既符合一般的政治原则,又是新颖的特殊的主题,塑造和这种新颖的主题相适应的特殊的形象”[18]。

究其讲话的历史原因,主要来自于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方针延续到新中国时期的影响力。“《讲话》对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解放区美术以及新中国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为社会现实和工农兵以及人民群众服务等方面关系密切,由此带来的美术创作中的新的题材和新的表现方法,使美术作品的整体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形成了革命美术的传统,而且影响到在此后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体制建设,以及审美观的确立。”[19]《讲话》的精神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时期的主题美术创作中,在其精神的指导下,广大美术工作者纷纷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创作出一批新的主题绘画作品。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相对严峻的外交环境中,参加当时国际上举办的多边艺术交流活动是突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破坏,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的重要途径。对新中国的美术家来说,积极参与国际美术展览成为促进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20世纪50年代,通过参与“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莫斯科举办的“中国艺术展览会”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等重要的国际美术展览,新中国的美术家不仅在参展过程中对苏联等国家的现实主义艺术形式进行了积极的借鉴和学习,促进了国内的主题绘画创作;也有效传达了和平的愿望、为搭建国际友谊的桥梁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形象化的艺术语言向其他国家展现了新中国独立自强、和谐友善的国家形象,扩大了新中国在外交和文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毛泽东同志1945年就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20]对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语境来说,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对象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苏联是我国在文化、生产、科技等方面学习的首要对象。在中苏保持友谊的近十年间,新中国主要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为美术创作的学习对象,而主题性绘画创作则是这种创作方法的集中体现。除了苏联美术专家来华辅导、苏联造型艺术来华展览、中国留学生赴苏学习等主要途径外,还翻译和编纂了大量苏联美术理论著作和画册、期刊等,对于普及苏联美术创作理论和图像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成为新中国时期的美术体系得以科学建构的重要依据。美术展览交流以其图像化展示的独特效果在新中国时期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时期的对外美术交流展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以其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传播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新中国赢得良好而稳定的国际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1]《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作品展览会组织条例》,《美术》1958年第5期。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定义是在1932至1934年苏联文艺界关于创作方法问题的讨论过程中,由作家和理论家提出,经斯大林同意后确定下来的。作为苏联文学和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这个原则被写进了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中。它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人物结合起来。

[3]〔俄〕A.格拉西莫夫《我们的艺术的道路》,摘自《苏联美术论文集第三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1月版,李家璧译自1956年3月27日《苏联文化报》。

[4]力群《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巡礼》,《美术》1959年第3期。

[5]展览会的作品是根据各国国名的第一个俄文字母的先后次序排列的,部分内容摘自力群《社会主义国家造型展览会巡礼》,《美术》1959年第2期。

[6]尚辉《20世纪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内涵的变化与发展》,《文艺研究》2007年第6期。

[7]1960年3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后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而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建阶段从1956年9月就已经开始,之间的时间里已经以“江苏省国画院”的名义组织相关美术活动。

[8]《回忆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前后》,《中国文化报》2013年7月28日。

[9]《回忆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前后》,《中国文化报》2013年7月28日。

[10]参展作品主要整理自《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品目录》中英文对照本,1959年版。表3同。

[11]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美术》1954年第8期。

[12]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13]全部雕塑作品的尺寸:高×宽×厚。

[14]周扬《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美术》1955年第7期。

[15]童策《移山填谷》,《美术》1959年第10期。

[16]《社会主义国家美术团体代表会议关于1958 年12月在莫斯科举办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总结公报》,《美术》1958年第5期。

[17]《社会主义国家美术团体代表会议关于1958 年12月在莫斯科举办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总结公报》,《美术》1958年第5期。

[18]蔡若虹、王朝闻、马克西莫夫等《为社会主义艺术更加光辉灿烂而奋斗》,《美术》1959年第5期。

[19]陈履生《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9月增补版,第10页。

[20]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031页。

猜你喜欢

主题性造型艺术展览会
新世纪以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刍议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莲花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蕴含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谌宏微的造型艺术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
2017第二十一届中国烘焙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