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专业“分层递进、多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6-11-08王文深周章添郑秀丽
王文深,周章添,郑秀丽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高职机电专业“分层递进、多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王文深,周章添,郑秀丽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为满足区域产业对机电专业人才不同需求,以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了“分层递进、多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顶岗锻炼”方案,并融入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多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了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一、前言
温州是国内闻名的汽摩配、电器、泵阀、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紧固件等制造产业基地。目前温州制造业正处于全面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地方高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多样化、多途径和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努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就业范围广,就业形势良好,因而机电专业一直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不断尝试探索和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专业定位模糊、校企合作实质不强、培养理念落后等问题。只有重视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当前高职机电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模糊,没有明确的就业岗位和方向
机电专业涉及机械、电气、控制等多项技术,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众多相关技术的课程,力求面面俱到,学生感觉学习太累,但掌握综合知识和技能情况不甚理想。这种情况主要是专业定位不清,没有一个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岗位,专业教学内容和不同产业升级发展对高职学生知识能力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二)校企合作不深入
校企合作能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促进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及创新,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往往很高,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其原因是缺乏“多方参与、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激励保障机制。
(三)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同质化严重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更新过慢、趋同化等问题,难以适应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影响高职院校为服务区域产业提供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工生产及科技服务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分层递进、多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
“分层递进、多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成四个层次进行,如图1所示。
图1 “分层递进、多向发展”课程体系
第1、2学期为第一层次的工学交替,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主要有通史教育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认知实习、机加工职业技能基础实训及计算机绘图基础技能实训等。
第3、4学期为第二层次的工学交替,任务是培育专业学生的核心岗位技能。课程主要有专业平台课程及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实训课程,专业课程采取“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实训课程主要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指导教师由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或者企业的兼职教师担任。
第5学期为第三层次的工学交替,学生到不同类型企业接受专项培训,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课程主要有职业方向课程及专项技术实训课程,课程教学在校外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并且由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主讲教师。
第6学期为第四层次的工学交替,学生按照专业方向到不同类型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综合能力。校企共同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与评价工作。
四、“分层递进、多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分层、多向发展”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主动适应温州及周边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机电岗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基于校企合作的“分层递进、多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需求,实施培养专业学生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及专项能力四个层次能力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进行,专业课程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
近年来,根据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我专业设置了汽摩配设计与制造、泵阀设计与制造等5个专业培养方向及方向课程(见表1)。在第5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工作兴趣及人生职业发展规划来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方向课程及拓展课程是根据区域产业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来确定,是以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制造基地作为支撑,充分保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外界环境条件。
表1 机电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教育部[2006]16号文件要求,我专业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既达到了专业技能技术的学习训练,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为了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贯彻实施,在学院和有关企业的支持下,机电专业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具体如下:
(1)打造一个适应“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能够掌握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近年来,专业除了积极引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企业高工充实专业队伍外,重点是培训在岗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鼓励教师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科技公关和产品研发。
(2)核心课程教材和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没有理实一体的教材,就很难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传统教材大多缺乏相应的技能训练内容,实用性不强,课程结构也不尽合理,因此从2010年起,机电专业陆续对《机械设计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专业教材进行较大幅度的改编。教材编写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2015年机电专业建成了共享资源库,库中有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网站,师生可以方便地浏览和下载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原理图片、动作视频、典型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料,资源库还设置了师生学习交流互动平台。资源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样,还为专业教师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专业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服务产业集群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有很大进展,但仍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程度不高、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企业意识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专业“多向发展”的顺利实施,影响服务区域产业人才培养、加工生产及科技服务等功能的正常发挥。
2008年学校与温州汽摩配行业龙头企业瑞立集团合作共建了瑞立机电学院,该学院是汽摩配方向的人才培训、加工制造、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立以来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企业能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增加,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校企双赢,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近几年,机电专业与温州区域企业、行业合作建立了具有行业特色的12家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基地严格实施“双导师”制度,即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顶岗锻炼。基地采用开放的教学管理方式,鼓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课题攻关和参加专业比赛,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和应用锻炼条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培养技能人才质量。
(四)实施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制度有很多弊端,如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忽视过程考核等。
近年来,机电专业不断深化课程考核系统化改革,建立符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多手段、多形式、多方参与”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多手段是指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项目考核、课题汇报、项目答辩、考试考查、职业资格考核、专业比赛考核等多种考核手段;多形式是指考核项目涵盖作业考核、平时表现、阶段性考核、综合性实践性项目考核等多种形式,保证考核贯穿学习全过程;多方参与是指打破传统的教师“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模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多方面相结合的形式,有力地保证课程考核评价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
五、机电“分层递进、多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一)毕业生在企业能够较快胜任岗位要求,综合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2014年在教育厅开展的全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中,我院机电专业在全省开设此专业高职高专院校中综合排名居于领先地位。2015年,机电专业在学院专业评比中综合排名第一,连续三届评为院级优秀专业。《中国教育报》对我院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成效情况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形神合一,工学结合表里如一;学风明显改变,自我学习的原动力足;对口率达93%,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人才出彩率高”。
(二)建立“多方参与、多方共赢”的激励保障机制,校企合作成绩斐然
2013年机电专业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学校、专业参与的校企专业合作委员会。成立以来运行情况一直良好,基本形成了长期、稳定、有效的校企合作激励保障机制,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的局面。
近三年来,与区域企业、行业联合,我专业不断完善了院内生产性专业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基本能够满足不同方向专业学生顶岗锻炼的需要。专业教师主持完成了二十余项企业科研课题,校企合作出版专业教材6部,13项师生科研课题获得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其中有8项课题成果被企业采用或部分采纳。
[1]徐晓风,高永祥,杜红文.高职数控专业多元分流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70-81.
[2]马占梅、王青歌.“分层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3):193-194.
[3]孙诚等.产教合作共建“校中厂”提升高职专业服务能力[J].包装学报,2014(4):87-91.
[4]蔡袁强,周宏明.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际[M].崇尚教学追求卓越2014年浙江省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汇编2015(1):8-12.
(责任编辑:邱开金)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Progressive and Multi-directional Development”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WANG Wen-shen,ZHOU Zhang-tian,ZHENG Xiu-li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industry professionals on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demand,with occupation literac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 of"progressive and multi-directional development"talent,and formulated the"platform+course+post exercise"and the integr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implementing the"integration of teaching"the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progressive and multi-direction development"makes the teaching content more specific,so a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ability of employment.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 mode;course system;teaching mode
G712
A
1672-0105(2016)03-0005-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6.03.002
2016-07-10
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5350)
王文深,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专业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