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新力量现况研究

2016-11-08金绍农

火花 2016年10期
关键词:力量

金绍农

中国电影新力量现况研究

金绍农

2015年是我国电影票房大丰收的一年,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2015年共创作生产故事影片686部,动画影片51部。全国电影票房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国产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国产片票房比2014年增加109.81亿元,比2014年增长68%。2015年全国新增银幕8035块,银幕总数达到31627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影院3241家,县级影院银幕12777块。此外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同时中国电影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电影导演,如《栀子花开》导演何炅、《煎饼侠》导演董成鹏、《少年班》导演肖洋、《港囧》导演徐峥等等。他们的出身大家也都熟悉,何炅是中国著名主持人,综艺大咖董成鹏靠自己的网剧《屌丝男士》成为网络红人、肖洋是著名电影《唐山大地震》与《中国合伙人》的剪辑师,徐峥则是演员转行,第一部执导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五天票房便突破3亿,最终票房12.69亿,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的许多记录。而他们也代表了中国电影新的一代——中国电影新力量。

在许多学者看来,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的导演主要有三个大类别,首先是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田壮壮等。其次是所谓第六代导演:陆川、宁浩、贾樟柯、王小帅等。第三大类则是我们中国电影的新力量,其主要代表有:徐峥、董成鹏、何炅、钟道正等。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以上诸位导演们的努力,在他们的努力创作下,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00亿,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票房的国家。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在这个十分有意义的一年中,我们的电影市场也交出了一份很让人满意的答卷。

在上文中提到的三个导演大类中,最令我们瞩目的就是中国电影新力量派的导演,他们的电影作品和票房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头,可谓一支生力军。在这个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时代,这可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2015年我国举行了“中国电影新力量”学术论坛,正是这个论坛第一次将“中国电影新力量”正式提到了一个学术的地位上,也更加地引起了大众的正式关注。此次学术论坛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和电影频道的鼎力协助,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响应,诸多媒体也积极热情参与其中,可谓是中国电影界的一大盛事。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将用自己的理解与见识来浅浅探讨一下自己对“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认识。

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可谓一路艰辛,在中国电影至今110年中,由于时局的不稳定,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所以并没有得以一帆风顺地发展。但是能在短短110年中成为全球票房第二大国真的可以算作是一个很好的成绩。所以说中国电影新力量存在的意义很大。首先,新力量派的电影可以进一步打开中国电影市场,创作出一些有着中国特色、东方元素的电影。其次,新力量电影还可以一定程度上与国外电影有一些“对抗”,如美国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主旋律电影等,将其对中国电影观众一定意义上的“垄断”做出一些缓和。然后大量的国产电影上映可以占据更多的电影市场份额,形成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竞争力,拥有话语权。最后,中国电影新力量会使中国电影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如国产电影《捉妖记》,有着高超技术制作的逼真动画效果与仿生效果;《寻龙诀》中特效制作也可以看出明显的进步;《破风》也是国内电影市场上少有的运动题材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则是从漫画改编而来的电影,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与指导作用。除提到的这些电影,还有很多新的类型出现,如动画片《大圣归来》《熊出没》《黑猫警长》和《十万个冷笑话》等等,笔者在此便不再多做赘述。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新力量的不断尝试与努力,成果也很丰硕。

但是我们不能就因为成果耀眼而忘记分析其内在的意义。笔者将拿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导演与我们第五代导演做出一些对比。首先我们先分析中国第五代导演:他们的电影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国外各大电影节电影展上斩获大小奖项,最先是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于1985年拿到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紧接着张艺谋《红高粱》于1988年斩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们的电影打破了外国电影人对中国电影不值得一看的固有印象,相当于新中国电影在国际视野上的第一次耀眼亮相。第五代导演们在获得国外专家们的肯定后再拿回国内放映,但往往并不讨观众们的喜欢,《电影的锣鼓》的作者钟惦棐作为国内著名电影评论家就坦言说“看不懂”。除此之外,吴子牛导演的《晚钟》虽然在柏林电影节得到了银熊奖却在国内创下了电影零拷贝的尴尬记录,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也只拿到了50余万元的票房,“叫好不叫座”也成为了当时第五代导演的一个尴尬的处境。即便如此,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在电影史上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的电影从业者、电影学习者甚至电影爱好者都视其为学习的对象,大部分电影作品都写进了教科书,现在学习电影专业的学生们不都是从他们的电影看起的吗?第五代导演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对中国现状的描摹,对电影的未来都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与理解,其地位也可见一斑。第五代导演均为科班出身,也称之为“学院派”电影、乡村电影或“灰色电影”。曲高和寡,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无法得到国内票房的认可,应该算作是他们的一个缺点吧。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导演们大多为跨行导演,他们的本职工作有:演员、网络红人、剪辑师、制片人、主持人、作家等,他们有些没有接受过严谨的电影教学,没有进行过对电影深层次的研究。但是他们的出身让他们深谙中国观众的喜好,能够针对中国电影观众的胃口来制作电影,也称之为“都市电影”。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改编自他自己的原著小说《小时代》,在电影市场上大获成功,反映了四个都市女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与走向社会后的拼搏奋斗,其中还有大量关于金钱与肉体的展示。《小时代1》票房累计4.88亿人民币,《小时代2:青木时代》票房累计2.96亿人民币,《小时代3:刺金时代》票房累计达到5.22亿人民币,票房总计达惊人的13.06亿人民币。但是如此高额票房就意味着电影的高质量吗?答案是否定的,电影上映后可谓骂名一片,《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了对《小时代》的批评:“故事浮夸,造境虚假,感情观肤浅、极端,对青春的认识一点也不深刻。”虽然不能说《人民日报》刊文有多高的正确性,但这也足够说明精英层面对《小时代》的一些看法。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导演拥有很高的票房,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导演有着很多的支持者,如郭敬明的读者群就很多,这些读者们便成为了电影的潜在观众;其次是新力量导演们熟悉电影宣发的过程,并利用互联网时代发达的信息流通来增强其宣传力度;还有电影剧情全部都展现当下观众们最喜爱的主题:爱情、都市、权利以及一点情色,可谓正中观众们的下怀,对于《小时代》,《人民日报》就刊文指出其“记录、书写、表达一种独特的青春形态”;在上档日期中也会选择暑期档、假期档、贺岁档等,如在2015年2月14日上映了《全城热恋》《花田喜事2010》《72家租客》《苏乞儿》《大兵小将》等,选择情侣们扎堆前往电影院的时间将电影上映;最后,在电影中请来了许多粉丝量庞大的明星来担任主演,而这些明星的粉丝全是电影的潜在观众。如此一来,数量庞大的观众群体、针对性强的电影剧情设置、豪华的全明星阵容、合适的档期加上爆炸性的宣传量注定其电影票房不会太差,而其电影的质量与内涵、美学层面上的意义可能还要进一步斟酌了。

在标榜中国电影新力量的电影中,也可谓是鱼龙混杂。笔者认为董成鹏的《煎饼侠》、徐皓峰的《师父》、路阳的《绣春刀》是不错的电影,这些电影都有着自己的情感与良心,剧情中也有着令人感动的部分,演员的表演扎实,制作也很讲良心,可以算作是优秀的电影。俞白眉的《恶棍天使》、邓超的《分手大师》等,便算不上好电影,整部电影没有一个真正的主题,演员的表演也十分浮夸浮躁,同时其剧本也根本没有任何逻辑可言,说到底可能只能算一部圈钱之作。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电影新力量可能还需进一步区分。2015年有着不少导演的良心之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的“圈钱之作”,而比较之下,“圈钱之作”带走了更多的票房。笔者认为,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的结果有: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导演选择拍摄这种群众认可度高的“圈钱之作”,从此以后商业片占据主流地位,可能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会一路走红,步步高升,可是这种没有内涵的进步是没有意义的,过多诸如此类的电影也会引起不良的竞争,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内耗”。接着是演员水准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气明星加入电影的拍摄,相声演员、歌手、网络红人会是新演员的生力军,他们没有接受过真正的演员课程,没有过硬的表演实力,有的只是大量的粉丝产生的实际票房。新演员的加入使许多专业院校毕业的演员缺少机会,长此以往新人难出头,演员的专业性降低,演员的水准自然越来越低。然后是剧本水平的降低,如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该电影剧本有很多很深刻的台词,但是台词设计只是为了深刻而深刻,并不适应当时电影的情景,反而使电影的连贯性降低,让观众出戏,降低了观众的观影感受。又如邓超导演的《分手大师》,剧本中的台词设计大多都是网络上的笑话和段子的集合,成了为了搞笑而搞笑,也使得电影链接不流畅,生硬的搞笑反而失去了台词本来的意义。还可能会造成电影种类的单一化,很多有良心有情怀的电影排片量减少,如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百鸟朝凤》就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但是由于其题材并不受到观众们的期待,所以各大院线对《百鸟朝凤》的排片都很少,仅有的几场都安排在了午夜场和上午场,排片量减少就限制了观众们的选择,让这一部情怀好片险些淹没在各种“大片”之中,若不是制片人方励的下跪求排片,可能《百鸟朝凤》真会被大众视线所遗忘。所以说排片量减少会导致电影的不被重视,久而久之很多有情怀的题材的片子将因为经济上的问题不能够被拍摄,有理想的导演的作品得不到面世的机会,电影市场上全是一些明星扎堆的“大片”,那时的电影将会多么单调啊!最后,专业电影院校的学生们,可能会产生对电影本质的质疑,拍电影是不是只要有高票房就意味着成功呢?如果再向深层次思考,病态的中国电影会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国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呢?有研究表明,现在电影的受众有70%以上都是学生与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这部分人都是国家发展必须的栋梁之才,若是只能在电影院看到一些没有意义没有内涵只为赚钱的电影,会不会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引领到“金钱至上”“权利至上”来呢?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假设,笔者也并不敢妄言,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若是中国电影新力量对其中电影类别不做进一步细分,单纯考虑经济上的利益的话,可能会将中国电影推向一个危险的边缘。吉尔·德勒兹说过:“电影的某种理论不是关于电影,而是关于由电影衍生的种种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形成的互为参照,彼此交织的关系。”“对电影所引起的共鸣与反响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元素的关注;另外,要理解什么是电影,它是怎么运作的,我们必须转向这些更为广阔开放的问题。”所以笔者在此提出几点自己对中国电影新力量改进的看法:新力量派应该更接地气,在电影中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榜样。《煎饼侠》中的大鹏就是一个坚持自己梦想的草根最后成功拍摄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在商业电影中是一个优秀的例子。都市电影应当存在,但其主题应该更加积极,抑或更加现实表达都市生活真实的一面,不能像《小时代》有错误的追求和物欲的指向,这一点上可以向韩国电影学习。青春片内涵要丰富,要拍摄大多数人的青春,有中国特色的青春,而不是像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一般,有太多打架、堕胎等不现实的青春因素,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对象。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导演们也应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那里汲取电影制作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思想与抱负,从而形成自己的电影观。目前中国电影已经有了世界级的票房基础,电影从业者更要有自己的良心,加深自己对电影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国家的引导下,给自己的电影中加入有中国特色的内涵意义,树立中国电影自己的品格,使中国电影真正地拥有世界级的水平。

笔者希望中国电影的未来,可以拍摄出既能在国际各大电影节获得肯定,又可以在国内票房大卖的电影作品,到那个时候,可能才算是中国电影真正的繁荣。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

猜你喜欢

力量
不抱怨的力量
自然的力量
青年力量
坚持的力量
温柔的力量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爱的力量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