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课堂提问

2016-11-08吏三平杭伟华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32期
关键词:生成性启发性课堂提问

吏三平+杭伟华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在对比分析与研究中阐述了课堂提问应更具指向性、梯度性、启发性和生成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启发性;生成性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精心设计并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笔者通过大量听评课发现,课堂提问存在指向不明、梯度层次不清、启发力度不够和缺乏生成性等问题。本文以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中的“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及听评课中发现的问题,对如何让课堂提问做到“硫”“光”“异”“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提问更具指向性

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出具体简明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的问题,即使学生开口回答了,也很难落到教师期望的答案上,这种提问无疑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案例1:

师:请同学们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尝试写出多种含硫元素的物质,并对其进行归类。

生:根据常温下物质的状态分为三类。

师:我问得更明确点,请大家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组成两个角度去分类。

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师没有指明分类的依据,学生天马行空,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但从本节课的重点来看显然分类不是。

案例2:

师:请从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两个角度进行归类。

案例2中问题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学会以化合价、物质类别作为分类的依据,这样的提问更具指向性,明确要求是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分类,既为有效课堂赢得时间,又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让提问更具梯度性

梯度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相关性强且有梯度性的问题群组,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即把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案例3:

师:完成课本94页“交流与讨论2”中含硫物质发生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师:以上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师:写出陌生化学方程式:SO3在非水体系下可以和KI固体发生反应,有紫色蒸汽产生。

生:未能写出。

案例4:

师:你们能根据以物质类别为x轴,化合价为y轴建立二维坐标图吗?

生:完成图1分类部分填空。

师:写出课本“交流与讨论”中含硫物质发生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师:通过上述变化你能得出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吗?

师:从化合价角度分析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师:写出陌生化学方程式:SO3在非水体系下可以和KI固体发生反应,有紫色蒸汽产生。

案例4以学生绘制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图为支点,挖掘学生整理知识的“视角”,明确其中蕴含“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和“转化的本质规律”。通过有层次问题组的训练,发现很多学生能顺利写出方程式。

三、让提问更具启发性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无效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案例5:

师:课本94页“整理与归纳”,写出实现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案例6:

师:你能设计实验从-2价到0价和+4价到+6价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吗?+6价到+4价和+4价到0价呢?

案例5中课堂提问只重视让学生得出结论,而缺乏对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而案例6既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让学生在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引导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面上。这是无法通过简单书写若干个相互转化化学方程式所能替代的!

四、让提问更具生成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够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实践证明:高效的课堂提问应是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7:

师:这张图中(见图3),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SO2有哪些化学性质?

案例8:

师:在烧杯中滴加酚酞,溶液会变红,当通入SO2发现红色褪去,为什么?

生:第一种可能是SO2与氢氧化钠反应降低了溶液的pH;第二种可能是SO2漂白了溶液。

师:是真的吗?请用实验验证。

生:分别取褪色后溶液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热发现颜色未发生变化;另一支试管滴加数滴氢氧化钠溶液,颜色也未发生改变。(学生疑惑)

师:溶液的pH值多少?

生:酸性。可能是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量太少。

师:对,有人算过假设取5ml0.4%氢氧化钠溶液滴加2滴酚酞,通入SO2充分反应而褪色,若要使之再变红,需要加入大约33倍同浓度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有更好的方法吗?

生:滴加30%氢氧化钠溶液。

通过案例8中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还拓宽了知识视野,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

教师合理创设问题的水平和质量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研讨、提高。让我们的课堂提问真正做到流光溢彩吧,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3-94.

2.于忠荣.如何让化学课堂提问更有效果[J].化学教育,2014(11):58-59.

3.胡烨丽,包朝龙.“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录及反思[J].化学教学,2013(9):33-36

4.陈为词,刘成坤.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纠正方法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6):9-11.

5.陈雷,王新东.SO2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原理的探究[J].化学教学,2012(12):69-70.

(作者单位:1.浙江省长兴华盛高级中学 2.浙江省长兴中学)

猜你喜欢

生成性启发性课堂提问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