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印度狂喊“抵制中国货”?
2016-11-07邹松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邹松 本报赴印度特派记者 王聪
如果把印度人刚过完的排灯节和11月4日闭幕的第12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相关联的话,那么,可知的是印中两国商人肯定又签了不少大单,但未知的是,明年此时印度社交网络上“抵制中国货”的闹剧是否又会再度重演,是不是又有印度政客跳出来说给“中国制造”“上一课”。对绝大多数印度民众来说,叫喊“排灯节不买中国彩灯”并不得人心,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能阻挡中国货的只有中国货自身的质量”。说到底,印度民众无法摆脱对中国货的依赖,同时也希望能真正享受“印度制造”带来的“物美价廉”。
呼吁抵制中国货,却找不到替代品
排灯节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在新德里住所附近的几个小区走访发现,今年各家燃放烟花、鞭炮的热情有增无减。一位名叫拉斯杜尔的居民告诉记者:“我可不管这些烟花来自中国还是印度,印度商人很精明,他们不会把早早囤积的中国烟花烂在仓库里,换个标签出售谁又会知道呢?”与拉斯杜尔一家点放孔明灯的一名印度青年说:“这些灯肯定是‘中国制造,说实话我很难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这类产品,抵制中国货没什么意义。”
彩灯、烟花的来源这几年总是在排灯节来临前被重提。抵制“中国制造”被炒得最热的那几天,《环球时报》记者在新德里规模最大的超市“欧尚”看到,标明“MadeinChina”的LED彩灯仍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每件商品由100盏小灯串连在一起,长5米,售价399卢比(10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按照《印度经济时报》的调查,同样长度的彩灯价格,中国制造的只是印度制造的1/4,而即使是“印度制造”其实也是用中国的零件在印度组装而成。在彩灯柜台背后的日杂用品区,拖把、晾衣架、洗浴球、肥皂盒等中国产品也很畅销。印度德里大学讲师阿西告诉记者:“越是大型的超市或集市,中国日用品越多。多数印度普通消费者只在乎价廉物美,能阻挡中国货的只有中国货自身的质量,性价比高一直是中国货的优势所在”。阿西还讲起亲身经历:“我曾同印度商人到中国采购,我知道其实很多中国的‘地摊货被转手到印度后价格不止涨了10倍,即便是这样,印度也很难找到替代产品,但如此廉价的东西质量可能就很难保证。”他以电热暖宝举例说,这种产品在印度基本全部从中国进口,尽管质量基本都是中下游的,但在印度售价还是在500卢比以上。
每逢排灯节,就有印度人说“抵制中国货”,这很难说与中国货过去“质量不行”没有关系。大量由印度采购商低价从中国买进的小商品充斥印度市场,这些中国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印度中低层消费者的需求,但较高的损坏率、故障率也令中国货“坏了名声”。另外,大量中国小商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印度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生计,由此引发一些行业协会的反感,组织起来呼吁“抵制中国货”成为一种惯例。记者有位在印度经商的朋友几年前做的生意是把塑胶底毡垫卖到印度来,这种防水防滑价格又低的产品一开始很受当地一些宗教信徒欢迎,不过他们很快发现,作为礼拜的必需品,这种塑胶垫的耐用性和舒适度完全无法与之前的毛毡垫相比,“中国塑胶毯”成了劣质品的代名词。
与往年印度从“质量”上抵制中国货的情况相比,今年多了“情感”因素。《环球时报》记者10月中旬从北京抵达印度采访金砖国家峰会及中资企业在印发展情况时,看到当地媒体铺天盖地渲染“再也不能容忍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挑衅”,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印度可能随时要和巴基斯坦开战。有的还提到“中印边境紧张”“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印度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抵制中国货”的声音。其中一封伪造的“莫迪公开信”煽动性地把“抵制运动”推向高潮,“公开信”将“抵制中国货”与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期间倡导的“抵制英货”相提并论,鼓动印度民众以购买国货为荣,同时要求他们“为了印度”转发。短时间内,印度社交平台上此类“爱国转发”得以病毒式传播。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印度知名人士也为这场以“抗华”为名的“爱国运动”推波助澜,其中包括印度人民党秘书长凯拉什·维亚瓦吉亚和“瑜伽大师”拉姆德夫等人。前者因涉及执政党高层的地位很快删除了网上言论,后者依旧说着“中国会用从印度赚的钱支援巴基斯坦”这样的臆想之词。在印度舆论场上,这些“国货主义者”“新民族主义者”将印度面临的失业率增加、制造业减速、中小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统统归咎于中国商品。
印度箱包商:从广州进货数量不会变
有印度媒体称,“中国货销量大跌四成”“印度货主不再青睐中国货”。在貌似汹涌的“抵制”呼声之下,中国货在印度的销量究竟受到多大影响呢?《环球时报》记者在新德里萨达尔市场了解到,这里销售的灯具、饰品、烟花、小家电等中国商品早在几个月前就已进货,这种为节庆季准备货物的规律多年来并无变化。小家电店老板贾德尔说:“说实话,印度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任度在增加,并开始认可一些中国品牌。”一家渔具用品店老板说:“像潜水泵这类货物我们一直从中国进口,前几年的质量确实不敢恭维,但后来我们经过多方比较,开始选择有信誉的品牌,顾客的反响好了很多。”谈到为什么选好品牌的原因,他的解释是,此类产品在印度用户量不大,但忠诚度较高,且售价基本上要翻番,因此倒逼商户必须进口信得过的产品。相类似的是,中国品牌手机因质量过硬在印度口碑也不错,即使有人大喊“抵制中国货”,但中国手机依然主导着印度市场。
据《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国货主义者”的渲染对印度消费者影响并不大。多名孟买市民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呼吁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便宜货。在孟买最大批发市场克利福德市场,多家批发商表示,所售中国商品在销量上没什么改变。一名专卖箱包的批发商说:“我知道确实有人在网上呼吁抵制中国产品,可是我们的销量并没有因此下降,跟之前差不多。我今年通过外贸公司从广州进货的数量也没有变化。”一个卖皮带和玩具的批发商说:“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和客户的关系,按时供货,而不是专注于那些情绪化的大呼小叫。”但他也担心,如果“抵制中国货”的言论总是不断,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印中贸易协会理事长卜巴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交网络上发起的“抵制中国货”风波多少会对中国产品在印销售有影响,但其影响程度不必过分夸大,中国产品及印度商家都应保持自信。卜巴尔认为,总体而言,中国产品对印出口的主力是机电化工、金属制品、制造装备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占到对印出口总额的80%以上,印度对这些产品的进口除非有政策性法令出台,否则不会受“抵制”风波影响。至于其余日常生活类小商品,印度民众的依赖度高,只要产品质量过关,价格有竞争力,短时间内还没有其他来源的产品能完全代替“中国制造”。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驻印使馆就“抵制中国货”风波已向印多家主流媒体致函,强调“对印度出口只占中国对外出口总值的2%”,印度“抵制中国商品”对中国出口不会造成多大影响,相反会给印度商户和消费者带来损失,并强调“中国制造”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印度中低层消费者需求,抑制了印度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稳定印度市场起了积极作用。
“印度制造”单靠抵制“中国制造”没意义
在印度工业产业联合会产业政策部主任达内什看来,“抵制中国货”的声音之所以在网络上传播广,也与印中贸易逆差不断加大有关。印度出口已连续20个月下跌,这令印度各界对“印度制造”的前景感到担忧。达内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制造”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全球供需环境双重影响,单靠抵制“中国制造”没有意义,“印度制造”也不可能抛开“中国制造”独立前行。
和《环球时报》记者住在新德里同一个小区的印度商人普拉特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自称“每个月在广州的时间比在印度还多”。对老调重弹的“抵制中国货”说法,普拉特坦言“早就习惯了”,真正令他担忧的是近期听闻印度政府要出台缩减进口中国小商品的税费优惠额度,他认为:“这必然会增加贸易成本,顾客选择中国产品时也会更加谨慎。”不过普拉特很清楚,印度近两年对各种产品都增加了进口关税,特别是对低科技含量、附加值低的产品设置了相对较高的进口门槛,这与莫迪政府鼓励印度制造业振兴的精神是相符的。他认为,中国企业也要做相应调整。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将迫使每年数十万印度中小贸易商改变对华经营策略。对普拉特来讲,他主营的办公家具公司或许会选择在印度设立加工厂,把从中国进口来的原材料进行本地加工组装,与之相关的物流仓储体系也会逐步建立。
对“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是否存在竞争的问题,印中贸易协会理事长卜巴尔认为,这两者“各自存在优势,关键是要抓住时机”。卜巴尔表示,“中国制造”是全球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中国品牌的建立仍需迎头赶上,哪怕是同不少印度品牌相比,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仍显不足。反观“印度制造”,虽然在诸如制药、IT、设计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严重不足,形成国家整体就业岗位不足、工人技能缺乏、贫富差距拉大的局面。卜巴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中两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互相借鉴之处,两国在优势产业转移方面也有很多领域值得开拓,都应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迎接所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