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函
2016-11-06
来函
放下对性别的执着
演讲影片播出之后,好多男生写信给我,告诉我他们也很讨厌传统文化对男性的压迫,我好惊讶啊。
之前收到男生的来信,不是骂我贱、诅咒我被强暴,就是羞辱我父母,好像恨不得我去死。当时大多数的男生都认为咒骂不守妇道的女人是正义的行为,还没有意识到……要求女人守妇道的文化,也要求男人尽所谓男人的义务。
但现在不同了,男生也厌倦了社会总是期待他们阳刚、果决,厌倦了稍微不符合所谓的“男性特质”就会被嘲笑与矫正。男生也想拿回脆弱的权利、阴柔的权利、敏感纤细的权利。
我想,大家都厌倦了被局限于生理性别的人生,越来越多人不服从“生为男人就得这么走,生为女人就注定如何如何”的说法,而期盼能发挥自己的本质。
也许,放下对性别的执着的时代来了,不论是顺应或抵抗,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做出选择时,都抱持着善意,希望这个选择不是为了消灭看不顺眼的人群,而是为了让最多人能更自由地活着。
—杨雅晴
感谢杨雅晴小姐和《人物》分享她在巴黎和台湾的街头向100个陌生男子索吻的故事。文章发表后,在互联网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一位网友留言说:“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我的确接受不了这种行为,作为一个开放的90后,我并不觉得这有违背伦理道徳。”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女性”栏目希望做的正是提供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放下对性别框架的执着,重新思考日常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
白莲花
评《国民导演郑晓龙》访谈:不太喜欢中国人(特别是男人)推崇的女人不争的“良好”品德。命好了,升级成白莲花玛丽苏,自己不动世界帮她实现梦想,假得像神话。命不好,就是刘慧芳,委曲求全,只能怒其不争。
—28oIo
20多年前,刘慧芳式女主角的诞生,或许可以被视为“总体性”社会解体后,人们重新回归家庭的一种需要,经历过“文革”的郑晓龙导演对那种“革命式”女性角色有天然的警惕,因此回归人性、善良是他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但20多年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观众显然认为,“真”才是人性之美的基础,这也是芈月的设定无法受到一些观众认可的原因,网络上的批评声恰恰反映了这种观念的变迁。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大众娱乐的电视剧也是社会图景的倒影,但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被忽略的社会文本。我们提供一个了解导演和编剧逻辑的窗口,在所谓的“现象级”电视剧背后,这种观念的改变和冲击或许是一个更值得探讨的现象。
口述体
评《很多人说我是一个直率的周杰,他不懂我其实是一个隐忍的周杰》:有一点疑问,从文章来看,全文都是第一人称,也非常符合“周杰口吻”,那这到底算是个录音整理呢,还是人物专访?如果是人物专访,那也没有第三方观察视角的体现,如果是周杰自述,那署名又不是他本人。所以,这到底是记者理解下的周杰自白,还是周杰自白呢?
—Aspiringponyo
谢谢这位读者的细心观察。“背面”是《人物》BRAVO板块改版后设置的一个新栏目,采用口述的方式,呈现身处名利场中,聚光灯下那些公众人物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八卦都开始追求严肃的时代,我们在这里暂时放下叙述和评判,耐心倾听,原始呈现,而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口述体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当然,口述体并不意味着记者只是一支打开开关的录音笔,这些讲述的前提,需要记者取得采访对象最大程度的信任以及适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当然不是录音整理,在这次采访中,我们从近8小时的采访、12万字的录音中,尽可能真实、完整地梳理出周杰先生的逻辑,在不更改直接引语的原则下,去掉口语中重复、啰嗦的部分,保留精华,忠实记录。
改版至今,包括刘烨妻子安娜、蔡国强女儿蔡文悠等人先后在这个栏目里向读者展示了他们“背面”,因其稀缺、原汁原味,这些口述在《人物》微信公众号里均取得了非常可观的阅读量。“背面”未来也将在《人物》微信公众号里独立成栏目,每周五刊出,欢迎更多的明星名人朋友前来展示他们的另一面。
心头一动
评《王微心头一动》:让人心头一动的东西,拥有值得让人倾注所有。
—年华似水
动画电影《小门神》票房失利,这时候讨论王微先生的“匠心”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在以数字论成败的时代,我们也希望记录下那些对技艺和品质有至高追求的人,就像这位读者所说,忠于所爱。祝愿王微先生的第二部动画电影能够让人心头一动,也祝福所有读者,终有一日找到让自己心头一动的东西。
(本期回复:主笔 王晶晶)
声明
《人物》2016年1月发表的《电影审查员》一文,部分内容未经核实,对相关政策的传导有误,不能真实、准确地帮助读者理解有关政策,《人物》真诚地向广大读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