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脱贫攻坚

2016-11-05

当代贵州 2016年32期
关键词:贵州攻坚旅游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生力军。对正处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贵州而言,乡村旅游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民族文化大繁荣以及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举措,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得到较大发展,富了一方百姓,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明显。

2015年,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593亿人次,旅游收入705.9亿元,年均增长31.7%。贵州乡村旅游潜力巨大: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数量可观,目前已普查到的乡村旅游资源已达2835处;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超过1600个。今年起,每年将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

“旅游扶贫的主要形式就是乡村旅游”。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说,旅游参与扶贫,有助于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让贫困人群富起来,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让贫困人群的素质高起来,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让贫困地区的环境好起来。

有学者认为,中国农民经历了三次创业历程,发展乡镇企业是第一次创业,特点是离土不离乡;外出打工是第二次创业,离土又离乡;发展乡村旅游是第三次创业,不离土也不离乡。而今,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活跃,在吃住行游购娱等价值链环节有促进创业就业的广阔舞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乡村旅游以农耕文化为卖点,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乡村建筑及民间手工艺等释放出的独特魅力,可慰藉久居都市者深藏心底的乡愁。旅游业可为乡村带来富裕生活,也能为乡村看世界打开一扇窗。

乡村旅游的价值在于创造产业渠道,展示久藏深山的贵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山水,挖掘乡村人文的市场价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其根脉在乡村,乡村先辈以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积淀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以精神为根、文化为魂,乡村旅游才不至于沦落到空有其表的大拆大建、粗制滥造。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是尊重乡村风土人情的本来面貌,注重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对乡村文化应加强保护、适度开发、强化监管,避免“千村一面”,须留住村寨文脉、传统生态,切勿“鼓了腰包、穷了文化”。重视独特文化的传承保护,才有持久挖掘其经济价值的可能。

其次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培育村民旅游服务意识。旅游业是以服务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没有服务就不会有旅游。特别在乡村,必须用周到的服务来弥补基础条件不完善的缺憾,这需要有效的系统培训,政府在其中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第三是尊重市场选择,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创新产品供给。有路可走、有景可观、有食可餐、有屋可住、有网可连、有物可购、有情可寄的乡村旅游,才有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景点的选择与建设,需注重乡村文化体验,比如在“家庭农院”中体验耕作与收获,可把游客留下来。

第四,要激活“沉睡”的旅游资源,积聚闲散乡村力量。在适于旅游开发的乡村,土地、劳动力以及乡村文化继承者,都有可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释放出应有的社会价值。这需要从整体规划层面找到适当方式,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流转使用等改革途径把土地用活,培育、规范“山地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模式,提升农业资源的旅游价值。

在农家休闲、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古村寨(镇)、农业生产体验、乡村休闲度、农业科普教育、体验运动、健康养生等乡村旅游类型中,蕴藏着脱贫攻坚不竭的财富源泉。时不我待,各地各部门要抱定乡村旅游“井喷式”发展的决策信心,积极作为、科学规划,聚集各方力量,把农村“三变”改革与做活做强乡村旅游深度结合,推动大扶贫战略行动迈向新阶段、新高度。

“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贵州乡村文化魅力无穷,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道路宽广,关键是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旅游资源价值的深度发掘、整体包装和有效推介。相信在摸清乡村旅游资源家底后,通过一系列规划、措施推动,贵州乡村旅游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会有“更多贫困人口参与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

(执笔:岳 振 责任编辑/奚晓阳)

猜你喜欢

贵州攻坚旅游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攻坚脱贫
旅游
贵州教育出版社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