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优秀教师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观察研究
2016-11-05刘东东
刘东东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对小学优秀教师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观察研究
刘东东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提问的优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研究阅读教学课堂提问很有必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课堂观察等方法,对窦桂梅、于永正等四位优秀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进行了分析与探究,旨在为广大小学语文新手教师提供一些借鉴。研究表明:教师教学风格和文章体裁会影响课堂提问数量、问题类型,优秀教师集体提问多于个人提问,言语理答形式多样,以赏识为主。
小学优秀教师阅读教学课堂提问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目的
新手教师刚进入教学领域,大都会从模仿做起,如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所以笔者设想:新手教师可以从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学中吸取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另外,论文写作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笔者希望在该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整合专业知识,提升自我。
(二)研究意义
课堂提问的研究一直是课堂教学探究的热点之一,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课堂提问能力更是教师改进课堂效率、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优秀教师课堂提问进行观察学习又是有效地提高新手教师个人素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文献综述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以提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称为“产婆术”[1]。杜威提出了著名的问题教学法。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清代教育家王筠说:“为弟子讲授时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这些论述强调了教学活动中“质疑问难”的重要性[2]。进入20世纪以来,教育教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课堂提问教学的研究也随之深入。
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在老师和同学的悉心指导和建议下选择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计划。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选取优秀教师时,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1)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2)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和研究;(3)具有高级职称。 综合以上三个因素,本研究选取了以下四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李吉林。
(二)研究内容
在具体的课堂实录中,笔者从课堂提问的数量、问题类型、提问对象和理答水平这几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教师的具体课例。优秀教师的选取工作完成以后,笔者对他们的课堂实录进行了广泛地阅读。为了使选取的课堂实录更具代表性,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课堂实录清晰、完整;(2)以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主;(3)选取的课堂实录比较经典。综合以上因素,笔者选取了以下四位优秀教师的课:窦桂梅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于永正的《第一次抱母亲》、李吉林的《萤火虫》。
(三)研究方法
为了使研究顺利进行,笔者在研究之前对本研究中定量分析工具的操作性定义进行了阐述,并且选择好了研究方法。
1.提问研究定量分析工具的操作性定义
提问数量:包括问题总数、各种类型问题所占的比例。
问题类型:本研究中,课堂提问的问题分类及其操作性定义参考国内学者夏正江对中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分类,即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能力[3]。与其相对应的是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知识性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外形状态及发生、发展加以说明,标志性词语包括“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特点”等。理解性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阐释。例如:“圆明园拥有的究竟是什么?” “萤火虫为什么不回答?”等。探索性问题类型属于最高级的,在语文教学中着重于情感或文章主旨的把握,标志性词语包括“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的?”等。
提问对象:指教师问题的提出是指向全班同学还是个别学生,即集体还是个人。其中,集体提问包括让集体思考、集体回答或集体思考、指定学生回答;个别提问指提问个别学生,并让其回答。
2.方法与过程
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显得很重要。文献法、观察法(主要是间接观察法和时间取样法)是笔者确定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就是对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阅读和分析,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在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笔者通过网络等搜集前人在“课堂提问”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硕博论文),梳理出相关资料,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观察法: 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笔者发现,本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不可行,所以使用观看教学视频的间接观察法。观察法还包括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本研究主要使用结构观察中的时间取样观察法(将一节课40分钟划分成8个观察时段,即把5分钟作为一个观察样本,分别记录每隔5分钟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次数及提问对象的类型次数等)。
笔者从指导教师钟老师那里下载了相关的课堂视频,制定好观察记录表,然后反复观看这些视频,并且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记录,之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对教师在课堂中提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填写观察记录表,在分析教师授课特点的基础上做出定量分析,最后总结、整理,吸取经验。在数据处理上,笔者运用Excel 2013对观察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观察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提问数量与类型
笔者观看了四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及时地进行了全程记录,然后对笔记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下面是对李吉林《萤火虫》一课的课堂提问观察统计表,如表1。
表1 李吉林老师课堂提问的观察统计表
注:因为第七个问题是在本节课最后提出来的,虽是面向集体提问,但留作课后思考并没有学生回答,所以并不属于集体思考、集体回答和集体思考、个别回答里的任何一类,对该探索性问题不做归类。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本节阅读教学课中,李老师共提了11个问题,其中包括3个知识性问题、6个理解性问题和2个探索性问题。
以李吉林老师为例,其余3位教师的听课观察均采用该方法。笔者对这 4位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统计整理,分析了每种问题类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次数及各自的比例,现将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表2四位优秀教师课堂提问中四种问题类型的数量/百分比(%)
教师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合计李吉林3/27.36/54.42/18.211/22.9王崧舟6/33.35/27.87/38.918/37.5于永正1/14.33/42.93/42.97/14.6窦桂梅5/41.75/41.72/16.712/25合计15/31.2519/39.614/29.248/100.00
1.课堂提问的数量
一般认为,不同学科的内容影响课堂提问的次数,对每堂课的提问次数并不做严格要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述四篇课堂实录中,这四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分别是11、18、7、12,提问最多的是王崧舟老师,提问最少的是于永正老师。
2课堂提问的类型
三种问题类型中,理解性问题是最多的,占了问题总数的39.6%;其次是知识性问题,占了31.25%;探索性问题最少,为29.2%。其中,关于知识性问题,笔者对四位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了观察,发现除了实现导入新课的目的而让学生简单、直接地提取课文中现有的内容外,其他用在课文内容讲解和上课过程中的知识性问题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是与否。比如,四位教师提问知识性问题最多的王崧舟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中,王老师提问:“什么是举世闻名?”学生回答:“就是全世界都知道。”王老师追问:“哪个词是‘全’的意思?”学生齐答:“举。”王老师说道出“全世界知道它那就是‘举世闻名’”,接着又说:“圆明园的建筑举世闻名,圆明园的文物举世闻名……”等一组排比句。提出一个知识性问题,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该词的意思,而是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如此运用知识性问题,也可以起到深化文本的作用。其次,关于探索性问题,王崧舟老师提问的最多,并且在其18个问题中提问的探索类问题也是最多的,为7个。第三,关于理解性问题,于永正老师提问的比例是最大的,为42.9%。一般来说,探索性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发散的,在课堂上不易操作和控制,普通老师很少在自己课堂上涉及此类问题,但四位优秀教师却不怕自己的课堂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而敢于设计探索性、鉴赏性的问题。如此增加教学难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发展创新思维和提高阅读能力。
笔者试图探索文章体裁与课堂提问中问题数量、问题类型的关系,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表3四篇文章的体裁与课堂提问数量、问题类型统计表
篇目文章体裁问题数量问题类型《萤火虫》散文11理解性问题为主《圆明园的毁灭》说明文18探索性问题为主《第一次抱母亲》记叙文7理解性、探索性相等《林冲棒打洪教头》小说12知识性、理解性相等
从上表中看出,四篇文章体裁不同,其课堂提问中问题数量、类型也都有显著的差异。《萤火虫》是一篇小散文,散文唯美,注重在情境中感悟,李老师提出11个问题,但主要是运用理解性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情境,这类问题并不能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中找到现成答案,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阐释,是对某一个点的探索,在课文教授、内容讨论等环节为了疏通课文的情节,同时为了解读文本的需要,老师运用大量的理解性问题,对于文本内容的深化、学生思维路向的引导、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4]。《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科学严谨,王崧舟老师在18个问题中运用知识性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事实, 运用大量探索性问题加深学生情感体悟。探索性问题属于最高级的问题类型,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地去认识客观事物,在语文教学中着重于情感或文章主旨的把握,它的答案常常是发散的、不固定的、多元的。首先,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课文具有一种感受、鉴别和欣赏能力;其次,它要求对阅读材料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价值和判断;再次,它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要能够超出原文给定的有限信息,从原文中引申出新颖的思想、观念,对原文具有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5]。《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内容贴近生活,于永正老师仅运用了7个问题,主要是运用理解性和探索性问题诠释作者对母爱的歌颂。《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小说,小说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窦桂梅老师运用12个问题,并且以知识性和理解性问题为主,带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知识性问题是指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多用于新课导入和初读课文环节,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外形状态及发生发展加以陈述、说明,答案大多不需要学生多加思考就可以直接在教材文本中找到,帮助学生直观、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6]。
(二)课堂提问对象
以李吉林老师为例,对其余三位教师的听课观察均采用该方法,笔者对这四位教师的课堂提问对象进行了统计整理,现将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表4四位优秀教师课堂提问中提问对象的数量/百分比(%)
教师集体思考集体回答集体思考个别回答个别提问合计李吉林06/604/4010/21.3王崧舟4/22.211/61.13/16.718/38.3于永正1/14.35/71.41/14.37/14.9窦桂梅7/58.33/252/16.712/25.5合计12/25.525/53.210/21.347/100.00
由表4可知,在教师课堂提问中,纵向来看,四位优秀教师的集体提问数目占提问总数的比例是集体思考集体回答与集体思考个别回答之和,即78%,而个别提问比例约为22%,这不难看出集体提问数目多于个别提问数目,而集体提问中除窦桂梅老师外,其余三位教师的集体思考个别回答数目均多于集体思考集、体回答的数目;横向来看,李吉林老师的课堂提问中不存在集体思考、集体回答的现象,李吉林老师、王崧舟老师、于永正老师都是以集体思考、个别回答为主,而窦桂梅老师以集体思考、集体回答为主,笔者认为这是由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决定的。
(三)对四位教师课堂提问中理答方式的分析
1.李吉林老师的《萤火虫》
李吉林老师的《萤火虫》是课外文本教学设计,选自《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理答方面,李吉林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都能给予及时的反馈,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李老师以称赞回应,如“对,星星很多,是繁星密布”;“念得真好,看来课文描述的画面小朋友都看到了,所以读得那么好”等等。李老师不但夸奖学生,还给出其表现出色的理由,并不是盲目称赞,这样利于学生继续保持其表现或者是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李老师会及时更正或者是让其他小朋友回答。笔者觉得李老师这样处理错误答案不恰当,可能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以后教学中,笔者会予以改进。李老师的第三种理答方式是重复或转述学生的答案,即引导式理答,引导学生向更深层面思考,如“哦,你说不要吵醒他们,想怎样”等。
2.王崧舟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王老师的理答方式多为意义重复理答[7],问题理答具有激励性。如,生:我认为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在园中漫步,仿佛置身于幻想的境界,幻想说明有很多。师:是呀,人的幻想是数不清的,更是妙不可言的。生:我从不仅……还有……等的“等”字中知道也得用无数个。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一个“等”字都不忘,一个不仅,还都不放。
3.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全篇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崇敬、爱戴,以及对母爱的深情歌颂。在理答方式上,于永正老师总是能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首先,学生回答正确时,他会提出表扬并指出优点。如 “他读得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其次,学生回答不理想时,他也会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向。如: “刚才他读的唯一不足的地方是母亲说的话。小朋友们想一想,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谁愿意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再次,解释补充性理答也是于老师的理答方式之一。如:“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还有什么?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最后,于老师对学生的理答呈现出激励性。如 “越读越好了,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很好,读得非常有感情”等。
4.窦桂梅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
《水称传》是小说体裁,最早是以口头传颂的方式流传的,窦桂梅老师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在提问与理答方式上,在引导提问的过程中,窦老师逐层铺垫搭桥,学生总能说出那么精彩的答案。其实老师的引导语中已经暗含了答案内容,学生只需把引导语中的一些词进行组合。在一些比较难的内容上,运用老师说上半句、学生说出关键词的方法,这些填空式问话其实是对问题的难度进行了分解。另外,窦老师对学生的理答总是呈现出激励性,理答方式以引导式、追问理答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合要求,她依然会用“他一定启发了你们”、“谢谢你们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来引导和评价等等[8]。
四、 结论与收获
(一)结论
1.文章体裁不同,影响提问数目和问题类型
本研究中选取了不同体裁的课文作为研究内容,小散文 《萤火虫》、说明文《圆明园的毁灭》、记叙文《第一次抱母亲》、小说《林冲棒打洪教头》。散文唯美,说明文科学严谨,记叙文内容贴近生活,小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相应地设计问题数量和类型。
2.优秀教师集体提问多于个人提问
四位优秀教师的集体提问数量明显多于个人提问,这是由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决定的。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大约40多个学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能提问到;而且一堂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课时一般约为40分钟,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人提问机会数是有限的。
3.言语理答形式多样,赏识为主
四名教师的理答方式有个很明显的共同点,即言语理答形式多样且运用自如。问题理答具有激励性、针对性和启思性。赏识、肯定学生多于否定,甚至说没有批评。
(二)收获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从优秀教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课堂提问方面的知识。首先,课堂提问的数目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既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问题太多,尤其是无效问题数目过多,会浪费时间,问题太少,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要把握好问题提问的度。四位优秀教师的平均提问数目是12个,可以将其作为参考。其次,问题类型根据课文体裁和文章具体内容来定,通过对四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观察,笔者发现他们大都会把知识性问题放在课的开头用来导入新课,理解性问题多贯穿于课文讲授过程中,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探索性问题多用来总结和概括文章主旨,这些为笔者以后课堂教学中“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候问”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再次,考虑到班级授课制这一组织形式的特点,要侧重于集体提问,适当进行个别提问,将二者有效结合。最后,要慎重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尽量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四位优秀教师的理答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
[1]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3] 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9-10.
[4][5][6]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98.
[7] 刘金翠.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及言语理答行为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8] 薛婷婷.特级教师阅读教学提问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申寅子)
Observational Study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of Excellent Teachers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Progress of Primary Schools
LIU Dongdong
(CollegeofEducation,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9,China)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eachers organize teaching method. So the superiority of teachers’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fluence greatly on read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still further it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researching reading teach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This paper intents to research and explore reading teaching&classroom questioning by adopting some methods such like classroom observa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taking four outstanding top-ti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s example such as Dou Guimei,Yu Yongzheng .On the one hand, it can rich author’s own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improve myself,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extensive frontline teacher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the teaching style and article can influence the quantity and type of problem, teacher questions, excellent teachers collective questions are more than personal questions, forms are various and appreciated by the main.
excellent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reading teach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2016-04-07
刘东东(1991- ),女,山东庆云县人,辽宁师范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史。
G40-03
A
1005-5843(2016)07-0018-06
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