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问题研究

2016-11-05梁丹张修哲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育学培养目标师范大学

梁丹, 张修哲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我国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问题研究

梁丹, 张修哲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产生的预期结果,即对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对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的分析与解读,还未见以几所师范大学为例,深入分析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同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应面向国际化,体现学科间综合培养,明确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立足学校优势凸显高水平的培养目标构建方向。

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师范大学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问题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中的一个核心问题[1],具体到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问题,亦是如此。然而,从林林总总的相关著作和期刊文献来看,其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对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培养目标改革的反思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总体而言,宏观层面上的诸多研究趋于雷同、过于宽泛,还未见以几所师范大学为实例,深入、细致地分析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

一、我国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本文将四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指标划分为4大类、22项。通过比较分析,现对四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上述的4大指标、22个项目的比较结果分述之,见表1和表2。

表1 四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表2 四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指标

第一,素质方面。对于思想道德品质,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西南大学对此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社会责任感,只有东北师范大学在培养目标中有所提及;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在培养目标中予以涉及,但都未提到劳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区别于其他三所学校,提出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对于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只有西南大学在培养目标中未涉及,其他三所学校分别提出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较高的、现代的教育基本理论素养及观念。

第二,知识方面。在对这四所重点师范大学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师范大学对所培养的人才提出的知识方面的要求各有不同。从列举的四项知识要求指标来看,东北师范大学对学生提出的知识方面的要求最多,占据三项,分别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国内外教育发展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占据其中的两项,分别为中外教育发展史知识和国内外教育发展知识。该校注重将国内教育学知识与国外教育学知识综合起来进行传授,体现出兼容并包的理念;西南大学占据一项,即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而华中师范大学未在培养目标中涉及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

第三,能力方面。四所师范大学都相应地在培养目标中指明了对能力方面的要求。按照六项能力指标被涉及的频次来看,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被四所师范大学中的三所提及,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实践操作能力被两所大学提及,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教育科研能力、教学与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被提及一次。从纵向来看,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在培养目标中提到的能力方面的要求最多,其次为北京师范大学,再者为华中师范大学。

第四,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比较,在所研究的四所师范大学中,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被提及三次;中小学教育教学人员,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教育科学研究单位人员,其他教育工作者被提及两次;教育新闻、出版和媒体开发的专业工作者被提及一次。从纵向来看,除东北师范大学外,其他三所学校在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上都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而东北师范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自主学习者和未来的教育家。

(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共性

1. 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四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比较分析中,有三所师范大学都在其培养目标中指明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提出,培养的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东北师范大学提出要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及修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一直受到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师范大学更是如此。师范大学主要培养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培养出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同时也影响着整个教育领域的道德氛围。由此来看,各师范大学能够在培养目标上明确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无疑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 教育理论素养的培养

教育理论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意识和价值观、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利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2]。拥有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丰富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引导教育工作者运用理论知识对教育工作实践进行反思,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发现新的教育工作方式与方法,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断成长。对于教育理论素养在培养目标中的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要培养具有良好教育基本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提出要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提出要培养具有现代教育基本理念、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管理能力的未来教育家。由此可见,这些师范大学对于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的明确指向还是较为一致的。

3.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为师范生走向中小学以及中、高等院校工作岗位,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3]。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而非按部就班地套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因循守旧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知识。基于对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充分认识,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分别在其培养目标中指出,所培养出的师范生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能力、中小学教育研究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能力。

4. 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的培养

不同的师范大学对于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在培养目标中也给予了较为明确的定位。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三所学校都指出,要将该校师范生培养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但是在各自的表述上略有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要培养出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人员;华中师范大学提出,要培养出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西南大学提出,要培养出大、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人员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个别大学在培养目标中不仅提出要培养教育科研人员,同时也添加上了教学以及管理的字样。同时,对于教育科研人员的层次定位,有的大学不单单局限于中小学,也将大学纳入其中。

(二)不同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独特性

1. 国际视野的提出

北京师范大学在其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到“国际视野”一词,这一内容的提出是我国其他三所重点师范大学未涉及的。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还提出,所培养的人才需要熟悉一定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最新进展。这些内容的提出都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了解国内的教育动态,也要放眼国际,拥有前瞻意识,关注整个教育发展的前沿问题。

2. 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提出

东北师范大学在提出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一定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传授。传统教学观念认为,严师一定出高徒,但是对于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一味地采用严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手段,并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对受教育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的认识,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出

教育科研能力作为研究型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核心能力,已经逐步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同时,教育科研能力也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师范大学作为将师范生培养成为合格教师的场所,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应纳入到具体的培养目标中。这一点上,华中师范大学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将该校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而其他三所师范大学尽管也对该校教育学本科专业学生在能力方面提出了诸多要求,但是并未提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4. 创新能力的提出

在创新能力方面,西南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区别于其他三所学校,提出要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亦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如何将教育改革出色地落实到教育过程中去,而不是生搬硬套地采用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采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应对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

二、我国重点师范大学与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从众多的普通师范大学中选取同在北京市的首都师范大学、同在中南地区的河南师范大学、同在东北地区的辽宁师范大学,以及同在重庆市的重庆师范大学作为一组比较对象,与四所拥有本科教育学专业的重点师范大学进行对比分析。

表3 四所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同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指标划分相似,根据四所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如表3),将指标划分为4大类。通过将重点师范大学与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现将比较结果分述之。

1.素质方面

重点师范大学和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均包含5项指标,相同指标数为1项,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其他4项均有所不同。其中,重点师范大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教育基本理论素养的培养,而普通师范大学更加侧重于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理论视野、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知识方面

重点师范大学和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分别包含4项和3项指标,相同指标数为2项,分别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心理学基本知识,而中外教育发展史知识和国内外教育发展知识2项指标仅存在于重点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中。

3.能力方面

重点师范大学和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均包含6项指标,相同指标数目为5项,分别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同指标有1项,其中,重点师范大学将教学与管理能力纳入培养目标,普通师范大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纳入培养目标。

4.人才培养方面

重点师范大学和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分别包含7项和10项指标,相同指标数为6项,分别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师资、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人员、教育新闻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此外,重点师范大学还将培养中小学教育教学人员作为培养目标中的1项,普通师范大学培养目标中涉及的人才培养类型则更为宽泛,还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工作者、教育咨询与指导人员、社会教育工作者和人力资源评估与培训工作者。

由此可以得出,重点师范大学和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在知识类、能力类和人才培养类方面的要求相似度较高,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三、我国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化构建

(一)重点师范大学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1.缺乏以国际视野看问题的意识培养

以国际视野看问题,对于本科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要在平时的学习以及对教育问题的分析、研究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关注这些教育问题在国外的现实反映,并且在需要的情况下,还要对同一问题进行国内外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对教育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也较为关注,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而我国重点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师范大学的风向标,从其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对于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际教育问题的本科生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在该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中对其有所提及。究其原因,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些教育问题,也相应地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国外的优秀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然而,培养目标作为对学生预期发展所做出的规定,却没有与教育发展相契合,而是落后于教育的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在对学生以国际视野看问题的意识培养上,我国师范大学还没有在培养目标中予以重视,这无疑是学生未来发展指向上的一个漏洞。

2. 心理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相对分离

本科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定位于和教育相关的工作,而绝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其工作过程中都要与学生进行接触。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的学生、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因其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其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反映出一定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是用教育学知识解释不透的,而心理学知识恰恰能够和教育学知识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厌学心理等各方面问题进行解读,更好地实施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所研究的我国四所重点师范大学中,只有一所学校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师范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本科阶段不重视心理基本学知识的学习,而是在步入教师岗位后才开始恶补,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很难游刃有余地解决。分析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大学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坚持专才教育论,将学科间的界限划分得过于明确,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即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相对分离,殊不知学科间的综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

在四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比较分析中,只有华中师范大学在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上,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都有涉及到。简言之,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类型定位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关系。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之一,就是将培养具有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对某个领域进行具体研究的人才作为目标。教育科研能力作为教育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却没有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显然是没有按照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斟酌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分析该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校教育系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没有事先明确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另一方面,教育系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孤立地看待培养目标内容中各方面的要求。

4. 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淡薄

从对各校培养目标内容的分析上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还较为淡薄,只有西南大学提出要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在各个领域中,只有不断创新,该领域才能焕发活力,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教育活动有一定的规范,但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编制、进行教学管理等等。然而,在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期间,更多的院系还是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传递给学生,积极调动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探索式学习、研究的机会较少。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淡薄,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自然不会太高。

5. 缺乏特色,未体现出高水平

将我国重点师范大学和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发现,重点师范大学作为师范大学的领军者,在培养目标上缺乏特色,未体现出高水平,和普通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具有一致性。诚然,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通过中央制定及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来实现其绝对的一致性。在“本科专业目录”制定及修订后下发的同时,也会下发“本科专业介绍”,对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5]。如,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对本科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对本科教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总的培养方向,但是各师范大学在制定该校的培养目标时,没有根据学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这对于现阶段本科教育学专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我国重点师范大学相较于普通师范大学,无论在师资力量、学生整体水平还是在学校的资金和资源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我国重点师范大学和普通师范大学在对教育学本科专业生的培养上趋于雷同,没有根据学校的优势、特点来确定培养目标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高水平,就会产生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构建

1. 面向国际化

有学者提出,国际化指的是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6]。而对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内容的规定,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国际化要求。笔者认为,应包含掌握一定的国内外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具有国际比较意识和分析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2. 学科间知识综合培养的体现

教育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素养的培养方面,已经不能停留在仅仅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上,而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培养,具体指教育学知识和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的统合传授。因此,在对培养目标内容的制定上,对知识层面的具体要求应体现出对教育学知识和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的综合培养。

3. 明确培养目标制定依据

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出一定的规范性,在前文的论述中,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以及专才教育论和通才教育论三大方面。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以制定依据为标准,另一方面要依据各学校的特点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4. 立足学校优势,凸显高水平

我国重点师范大学在培养目标的内容上,应凸显出一定的特色,体现出应有的高水平。为此,我国重点师范大学应在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对本科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该校不同于其他师范大学的办学优势规定该校的培养目标内容,如北京师范大学在其教育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教育学专门人才,这就凸显出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与国外优秀师范大学交流、研讨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

[1][5] 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朱琳. 谈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内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49.

[3] 白赵峰.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加强对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J].渭南师专学报,1998(1):36.

[4] 张丹.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I.

[6] 陈至立.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词[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1.

(责任编辑:申寅子)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in Pedagogy Undergraduate Major of the Key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LIANG Dan, ZHANG Xiuzhe

(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

Training objective is according to the certain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constraint conditions to produce the expected result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which is the provision of students’ expected development state. 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course construction from the macro level.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 the pedagogy undergraduate educational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key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compare with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common normal universities, So 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the high level construction direction based on school advantages.

pedagogy;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training objective; key normal university

2016-03-11

梁丹(1990-),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张修哲 (1991-),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教育。

G40

A

1005-5843(2016)07-0001-07

10.13980/j.cnki.xdjykx.2016.07.001

猜你喜欢

教育学培养目标师范大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作品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