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小康 扬帆再起航——景洪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和探索
2016-11-05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李保林可顺祥卫光辉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李保林 可顺祥 马 黎 卫光辉
全面建小康 扬帆再起航——景洪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和探索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李保林可顺祥马黎卫光辉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在景洪市调研指导工作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国土面积6926平方公里,下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场管委会。总人口53万人,有傣、汉、哈尼、基诺等13个世居民族,其中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景洪历届党委、政府紧紧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中央和省、州对景洪市更加关心和重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澜沧江-湄公河六国外长会议、南传佛教国际论坛会议、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先后在景洪顺利召开,国务院汪洋副总理深入景洪调研考察,云南李纪恒书记和陈豪省长三次到景洪调研指导工作。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对景洪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全面激发了景洪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了景洪各族人民群众谋发展、谋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今日之景洪,正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奋战“十二五”辉煌成就鼓舞人心
景洪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绿色明珠,地处云南与东盟国家经济和文化交往的前沿,南与缅甸接壤,毗邻老挝、泰国,国境线长达112.39公里,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境,是云南省唯一拥有与东南亚水、陆、空立体联通的地区,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是西双版纳州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景洪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许多工作走在了西双版纳州乃至全省前列,顺利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
(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困难,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到2015年,景洪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6.82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256元,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1亿元,年均增长20.5%,一般预算支出33.94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73亿元,年均增长2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亿元,年均增长15.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1:30.8:51.1;接待国内外游客1370.91万人次,年均增长18.4%,旅游总收入222.52亿元,年均增长32.9%。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利好机遇,不断加快以交通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1.18亿元,一批交通、水利、农田、通信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3471.85公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5%。完成西双版纳机场第三期改扩建工程,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5条,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投入2.73亿元,实施了11.28万亩兴地睦边农田整治。完成勐宋水库续建、黄草岭水库新建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等工程,解决了15.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化程度达到54%。加快农村电网改造,通电率达100%。实现移动4G网络乡镇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玉磨铁路、小磨高速景洪段,曼点水库、景哈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性项目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城镇化率达到53.66%。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特色旅游小镇、村庄布点等一批规划,规划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引水入城、告庄西双景等项目初见成效,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新改建城市道路10条、道路罩面19.7万平方米,城市道路完好率保持在97%以上,老大桥拼宽、北环路隧道建成通车,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深入实施城乡精细化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特色小城镇及旅游小镇建设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全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4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4.99%。成功创建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市,9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勐罕镇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09%,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节能减排取得新成绩,太阳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在农村得到有序推广使用,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61%。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积极破解阻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坚持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厚植发展优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承接、调整审批事项141项。“营改增”稳步实施。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开创了全省县级市先例。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实现规范化运作,在全州率先完成水务改革。农垦改革有序推进,垦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供销综合改革取得实效,为民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累计引进州外到位资金338.1亿元,雅居乐、中国平安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景洪。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旅游、矿产、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在景洪顺利召开。
(五)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坚持民生为重,集中财力办好民生实事。全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累计达134.4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3898元提高到2015年的25104元,年均增长1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5080元提高到2015年的11409元,年均增长17.6%。新增就业1322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7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规划目标内。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医疗救助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差距逐步缩小。新农合工作成效显著,覆盖率达到99.5%,受到国家卫生部表彰。扶贫攻坚卓有成效,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整乡整村推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及克木人发展扶贫工程,五年累计减贫10580人。
柔情傣乡——景洪
(六)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四群”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 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思想建党取得重要成果。贯彻落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述联评”专项述职制度,深入开展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扎实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各领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景洪市获得“全省基层党组织先进市”,勐罕镇曼法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坚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一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好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圆满完成乡镇党委、村(社区)两委集中换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木崇根(前排右一)在基层调研扶贫搬迁工作
谋划“十三五”美好前景令人憧憬
景洪市属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覆盖区域。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云南建设“示范区、排头兵、辐射中心”战略中,景洪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是昆曼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交汇的战略支点,是沟通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是通往东南亚的通道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正成为辐射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澜沧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推进,随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的正式启动,景洪良好的区位和资源禀赋日趋凸显,迎来了宝贵的跨越发展契机。
机遇并不常有,更是稍纵即逝。在认真判断了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综合分析了景洪的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发展基础优势后,景洪市委、市政府科学、理性地提出了“十三五”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景洪市将按照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提出景洪要在全州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担当排头兵的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紧扣打造国际精品旅游城市主题,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努力把景洪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心城市。
(一)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景洪是西双版纳州重点培育和发展的经济增长极,2015年景洪市GDP占全州的52.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州的65.7 %(含两区)。“十三五”时期,景洪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总基调,奋力实现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城乡居民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生态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创新驱动作用充分发挥,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普惠性显著提高。城乡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新农村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城市运行的精细化、信息化、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建成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景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4.46%,境内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市级保护区,依然保存着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原始风貌最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植物的宝库”、“森林生态博物馆”。“十三五”时期,景洪市将继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使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让景洪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提升。推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三)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民生工作始终是景洪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十三五”的五年,景洪将不断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持续巩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党的民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四)建成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心城市。景洪市沿边优势明显,在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中具有区位、交通、能源、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十三五”时期,景洪将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的方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口岸通道建设,建成连接省内外、相邻地区、周边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交通、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明显提高;面向省内外、周边国家地区等功能完善的合作机制和人文交流平台基本建成;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基本形成,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努力把景洪打造成为沿边开放和面向东南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先行区、面向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战略通道。
景洪港
建设“六个景洪”光荣使命催人奋进
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自觉把云南的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找准国家战略和云南发展的契合点,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跨越式发展路子。
适应发展新形势,顺应人民新期待。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中,景洪市委、市政府认真领会、深刻理解跨越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同步全面小康目标,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对景洪市工作的各项指示要求,确定了打好“雨林、傣乡、水韵、养生、沿边”牌,全力建设绿色、实力、开放、精品、柔情、幸福“六个景洪”的战略方针。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绿色景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景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新景洪。“十三五”时期,景洪市将继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
一是构建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围绕国家生态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积极推动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和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建设。划定生态红线,加大森林、流域、农田、城镇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建设力度,巩固和扩大生态创建成果。严格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推动出台生态效益补偿、城乡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亚洲象国家公园、珍贵用材林基地等生态工程,加强水土流失和坡耕地综合治理,巩固提升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全力打造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现代服务五大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把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绿色产业等纳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考核、问责、奖惩机制。引导企业树立绿色生产观,推广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让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
三是构建生态社会体系。持续改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区空气、噪声污染和扬尘治理。加强饮用水源管理和保护,确保城乡饮水安全。积极推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工程,加强清洁生产监管,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切实抓好“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工作,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努力创造绿色安全的人居环境。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实力景洪。产业是景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兴则景洪兴,产业强则景洪强。“十三五”时期,景洪将紧扣产业转型升级主题,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资源、产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打造更具实力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心城市。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更加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为主,全面抓好“五网”建设,把景洪打造成“一节点两枢纽”。实现玉磨铁路、小磨高速景洪段全线贯通,开工建设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加快神秘谷大桥及勐泐互通、澜沧江黎明大桥等重要节点工程建设,畅通大小绕城环线;抓好景洪至勐宽、普文至勐旺、关坪至大桥等农村公路的优化升级。推动西双版纳机场改扩建,抓好澜沧江五级航道整治、勐罕枢纽港区建设。建成曼点水库,实施曼灯河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一批水利项目,水利化程度达到55%以上。推动江南第二水厂及乡镇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江北、江南污水处理项目及地下管线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完善宽带基础设施,推进高性能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二是加快重大项目推进。全力推动雅居乐天河项目、盛璟新城楠景项目、云投泛亚国际“傣”温泉项目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督促中弘路南山项目、中恒泰凤凰谷项目加快推进。做好项目规划、储备、申报和服务,强化重点项目市级领导挂钩督办、定期联席会议、限时办结等制度,切实抓好澜沧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中林西双版纳雅德秘侬旅游度假区建设,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措施和更强的合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改造后的机场路
告庄西双景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以橡胶乳、橡胶木、橡胶籽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新型加工制造业,推进普洱茶、热带果蔬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健康养生、食品保健等新兴产业。在跨境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上做文章,在旅游健身、避寒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上下功夫,促进服务业水平提升、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城乡建设、沿边开发开放深度融合,打造雨林探险探秘、南传佛教文化、健康养生等旅游产品,实现观光旅游向休闲、康体、养生旅游转变,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加强重要农产品集散、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市场延伸。提升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勐养保健品园区、勐龙边境贸易加工园区等园区建设步伐,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平台。
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4.43万亩以上。发挥景洪为全国第二大黑土区的优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产品有效供给。改造提升橡胶、茶叶等传统农业,努力建成环境友好型胶园48万亩、生态茶园25万亩。培育热区高效精品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庄园、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东风台湾现代农业产业园、普文—勐旺现代农业生态园、勐罕(南繁)现代种业园、大渡岗茶叶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
(三)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开放景洪。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不断拓宽景洪改革开放的广度、深度,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有新突破,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抓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景洪智库建设为支撑,逐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抓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财税体制和预算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培育稳定的地方支柱税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和监管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创新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优化充实PPP项目储备库。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增强供销社服务“三农”能力。坚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发展,稳步推进农垦改革。
二是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上有新进展,实现更有质量的“双向开放”。落实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积极融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打造景洪至关累沿江经济带。加快勐龙对外经济走廊建设,推进偶蹄动物隔离观察区和加工区项目落地见效。针对性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州内及周边地区的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坚持招大商、招好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高新产业,实现招商引资由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市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力争对外经济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
三是在对外开放合作上有新成效,努力成为辐射东南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重要枢纽。借助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启动契机,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主动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农业、旅游、商贸、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在勐龙曼栋通道边贸机制、海关监管上先行先试,争取景洪港、西双版纳机场建设配套保税园区,构建沿边开发开放新高地。完善合作机制,强化交流平台建设,主动融入和服务“金四角”旅游圈、贸易圈。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精品景洪。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加快构建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不断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引水入城工程
一是强化规划统筹引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高水平编制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系列规划,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专项规划进程,实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全力推进“多规合一”。完成规划展览馆建设,健全市规委会工作体制,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把标准具体化、刚性化。
二是增强城区辐射带动力。立足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全面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傣乡水城”打造,恢复提升城区河道水网,完善沿江沿河配套设施。围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信息服务、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建成运行安全、使用便利、管控高效的城市公共服务系统。规划、建设管理一起发力,突出抓好“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专项整治,全力打造国际精品旅游城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做强做优城市经济总量,以中心城区率先发展带动城乡更好发展。
三是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围绕“1378”经济发展空间战略布局,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以景洪城区为龙头,中心镇和特色旅游小镇为支撑的现代城镇体系,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7.36%以上。加快建设嘎洒、勐养、勐罕、景哈、勐龙半小时旅居经济圈,推进勐龙口岸中心镇,勐罕、嘎洒、大渡岗、基诺山、普文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提高承接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互动的发展局面。
(五)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建设柔情景洪。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十三五”时期,景洪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创新创造的生命力。
一是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建立健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编制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目录和规划,加强文物、民族古籍、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借助古寨古寺、澜沧江、流沙河等活态文化遗产,精心打造景洪历史文化街区,彰显以傣乡文化、民俗文化、生态饮食文化为特色的景洪传统文化魅力。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人才;支持乡镇、社区文化站(馆)开办民族文化传习馆(班),积极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间文化传承人。
生态茶园
傣族园
二是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打好傣乡牌,擦亮“雨林景洪·柔情傣乡”城市名片。提升六国文化艺术节、泼水节、边交会等知名节庆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弘扬贝叶经、象脚鼓舞、基诺大鼓舞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红木精品、东南亚商品等民族特色文化街。借助南传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融合休闲养生产业,推出一批精品“禅修”项目。以曼掌文化农庄为典范,试点兴建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文化新业态。以傣族园为核心,推动勐罕—景哈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示范区建设。扶持民族文学艺术创作和传播,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建设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加强党的历史、形势和政策教育,凝聚和巩固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六)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建设幸福景洪。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十三五”时期,景洪将更加注重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更加突出共建共享和民生保障,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各族群众。
一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就业问题。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覆盖率,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统筹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工作。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全面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二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统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登革热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提升重大疫情、疾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党委政府负总责、部门协调、乡镇抓落实、村组推进”的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好“挂包帮、转走访”和“回头看”工作,把扶贫工作落实到人头,把产业建设落实到地块,把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项目。突出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提高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切实加大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帮扶,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十三五”时期,是景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景洪跨越发展的加速期。当前,景洪全市上下正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基础先行、生态保障、产业带动、开放提升、成果共享的思路,不断加快绿色景洪、实力景洪、开放景洪、精品景洪、柔情景洪、幸福景洪建设力度,奋力闯出一条具有时代特点和符合景洪实际的跨越式发展路子来。
鲲鹏展翅凌万里,逐梦扬帆再起航。从穿越千年的小康梦想,到决胜的关键5年,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动员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景洪53万干部群众正在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攀升新的高度,抒写新的光荣。
欢度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