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观比较研究及启示

2016-11-04黄思博雅

科技视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启示孔子

黄思博雅

【摘 要】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政治观点、教育观点都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闪烁着耀眼但光芒,结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背景,通过从两者乐教思想对比,借鉴两者在乐教上的共同思想,为当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一些启发和贡献。

【关键词】孔子;亚里士多德;乐教思想;启示

1 孔子及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古代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生活处于奴隶制社会瓦解逐步转变向封建社会的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的大转型,原先的礼乐制度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出现了“礼崩乐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礼乐教育是维护贵族奴隶制统治及社会稳定的有力工具,为寻求这样一种能够使国家安定团结的有效途径,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看出在孔子看来乐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成礼教,对人们进行音乐教育能够促使人们对礼的遵从[1]。孔子的乐教思想是建立在提高人品道德素养。孔子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音乐种情感的表现或个体审美体验均需有所节制,要适度而不过度,即保持一种平和的情感状态,如此才能有效利用音乐陶冶其性,提高自身到品德素养。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运用。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青少年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思想上的研究在西方教育发展长河中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生于阶级斗争严峻社会动荡的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危机时期,他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再加上自身身世和生活实践经验,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道路和方法,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包括音乐教育的主张也是以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的目的分为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快乐表现至善和幸福。在进行具体的音乐施教时,要掌握中庸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的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功能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2]。

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其生活背景和时代差异甚大,其教育观点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二者但音乐教育思想也会有相同的地方。首先,从背景来说,孔子处于奴隶制社会瓦解,逐步转变向封建社会,亚里士多德生于古希腊奴隶制社会的危机时期,都处于社会变革动荡的时期的两人,音乐教育观与其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次,从目的来说,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孔子为了通过“仁”这种观念和精神的敢换,做到“克己复礼”,所以孔子试图通过音乐教育这种具有很强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教育方式反作用于“仁”这一精神的培养,达到定国安邦这个目标。亚里士多德看来,教育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最重要的事能够起到维护国家政权统治的作用;再次,从内容上来看从文献记载的来看,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上,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可以知道音乐教育是孔子整个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孔子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讲“礼”与“乐”思想相互贯穿。是带有一定功利性目的的。如:“兴于诗,立与礼,成与乐”。然而,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的内容是“诗艺”教育和非实用性和非功利性的“文雅”教育,诗供人们休闲、消遣和享受的。可以通过学习音乐来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德行;最后,从教育途径上来看,孔子处于春秋末期,私学日渐兴盛,奴隶主贵族对教育对垄断已不复存在,孔子顺应当时教育发展趋势,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观点,其教育对象时包括了底层平民的广大社会群体。孔子通过四处游学,开办私学,传授音乐知识,打断了奴隶主贵族对知识的垄断。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对象排除了社会底层的平民和奴隶,主要针对雅典城邦的贵族公民而言。其音乐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倡导公共教育,但是受教对象也是有明显局限性。

总的来说,他们都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品德素养,都注意到了音乐形态上的美能净化人的心灵,都认为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具有全面素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一思想对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 孔子与亚里多德音乐教育观对我国的启示

3.1 我国学校普通音乐教育发展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1907年,音乐课程被正式列为学校教育课程中的必修科目,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规定音乐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1956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初中音乐教育大纲,规定了学校音乐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报告中重新确定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步入正轨。

3.2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一直在不断进步和摸索,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中小学学业中音乐课的考试成绩不计入学业总分,并且我国中小学教育重视知识性传输,因而对帮助学生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的音乐教育常常受到忽视,主要表现在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时间不够充足;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较低;教师消极对待。这些都是对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不够重视的原因和表现。其次,学校音乐教育越来越具有功利化色彩。学校的音乐教育开始偏离正确轨道,很多家长孩子为了以后的升学和工作,将音乐视为一门特长,为孩子以后的加分当作敲门砖,学生学习音乐竹简趋向于功利化,丧失原来培养其道德人格,陶冶其情操的根本功能,丢失了其本身的吸引力,功利性的音乐价值观反而使学生们对音乐缺乏兴趣和动力。

3.3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教育观对当代学校普通音乐教育的启示

首先,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但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看到了音乐可以形成人性的善德,陶冶人的情操,都主张通过音乐教育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因此,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一定要把音乐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应赋予音乐教育足够的重视,学校可以通过增加音乐课时间,提升音乐课质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接受音乐教育来提高学校音乐教育质量,才能到达育人的办学目的。然后,“中庸”是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原理和乐学标准。换而言之,学校在进行具体的音乐施教时,要掌握中庸的原则。音乐在青少年教育中应有它的位置,并且不能过度追求音乐的功利性,音乐学习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是适度而不是为了参加竞赛而去刻苦训练,这样才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一切,才能够真的提升学生的素质,净化学生的内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漫长的一生中培养良好的品质,让音乐带来的益处伴随着人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陈池瑜.孔子的礼乐思想与“绘事后素”[J].山东社会科学,2005,09:30-33.

[2]陆扬.析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J].南开学报,2006,03:92-96.

[3]刘喜珍.亚里士多德论音乐教育与公民道德品行培养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5,06:35-39.

[4]田小军.孔子乐教思想与古希腊乐教思想试比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No.17601:98-104.

[5]杨德春.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J].音乐天地,2011,No.52703:4-5.

[6]谢晶.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观兼及对当代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启迪[D].中央音乐学院,2011.

[7]陶涛.亚里士多德论音乐与美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2013,No.18201:58-62.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启示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