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生前退位”背后的深意
2016-11-04孙兴杰
孙兴杰
8月8日,日本明仁天皇发布讲话,名义上是在谈“年迈”和“健康”,但实际上却远不及此。其涉及日本未来国家走向的重大问题。
在这次约11分钟的讲话中,两次提到“健康”,四次提到“高龄”;但在同时,他还两次提到“宪法”,八次提到自己的“象征”地位。由这一点即可知,宪法与“象征”地位问题,同样是此次谈话的重点,甚至可能分量更重一些。
为什么要谈“象征”?这关系到若干背景:根据现行宪法,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和国民统合的“象征”。而在自民党提出的修宪草案中,天皇不仅仅是“象征”,还是“国家元首”。这一点极具政治深意——在明治时期直至1945年实施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天皇被赋予“国家元首”地位。在军国主义时期的日本国家体系下,天皇是国家神道教的意识形态顶点所在,是半人半神结合的“现人神”。正因为如此,天皇并非“职务”,也就不存在“退休”的可能性——日本历史上的天皇有近半数都是在生前退位的,唯有在明治维新后的《皇室典范》中无此规定,也与此有关。
同时,作为国家元首,当时的天皇可以颁布“宣战诏书”,还可以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微妙但又重要的政治功能。如果只是将明治体系作为西方一般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将天皇的国家元首视为“虚位”,也就不存在1945年8月由裕仁天皇作出关于接受《波茨坦公告》“圣断”的可能性。
战后,明治天皇制和“现人神”地位均被否定。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发布“人间宣言”,向日本国民承认自己是“人”而非“神”。这也是日本战后政治的基本起点之一。
明仁天皇在位将近三十年,足迹遍布日本,与日本国民也是频频接触,虽然不能过问政治事务,但是作为日本国家和国民整体的象征,明仁天皇还是尽职尽责。他不仅娶了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后,而且还跪着与民众面对面交流,切实履行了作为人的天皇职责。
明仁幼年目睹过战时的混乱和战后日本的凋敝,也经历了日本在和平道路下实现富裕的过程,他的政治言谈具有明显的和平主义倾向。在战后上大学时,他曾在班级讨论中表示,如果未来有一天,需要他签署宣战诏书,他“不会签字”。而今,他反复强调自己遵照现行宪法的“象征”定位,指向性非常明确。
作为国家象征的天皇,其实一点儿都不轻松,一年要批阅上千份文件,还要出席上百次活动,对于八十岁的老人来说,的确是个苦差事。明仁已经做了两次手术,本来嘛,身体素质就不是特别好,的确需要颐养天年了。除了身体健康的原因之外,明仁还呼吁改革天皇制度,以葬礼为例,前后要持续将近一年,呆板的天皇制度让嫁入皇家的女人们生活得都不开心,现在的太子妃因为郁闷而患有适应障碍症,日本已经进入后现代了,天皇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是明仁天皇的想法,或许也代表了日本皇室的想法。太子曾经非常激烈地批评刻板的皇室生活,呼吁履行皇室的义务也要与时俱进。
有人说日本有天皇派和安倍派,那真是夸大了天皇的权力,虽然天皇不能过问政治,但是绝不愿意被安倍利用,2013年的时候,安倍曾经高喊“天皇万岁”而令明仁天皇感到尴尬。继位近三十年,明仁天皇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而安倍则将参拜视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使命,最终参拜了靖国神社。
更有甚者,安倍治下的日本正在从战后的和平宪法轨道上“脱轨”,即便天皇反对,也是无能为力。从天皇生前退位这件事情来看,在时间节点的选择上倒是有了可以解读的空间,最初传出天皇退位的消息是在国会选举结束之后,安倍获得了三分之二多数。奇怪的是负责皇室事务的宫内厅官员出来辟谣,后来安倍重组内阁,任命稻田朋美为防卫大臣,修宪的野心暴露无遗,天皇紧接着出来讲话说要退位。
今后一两年,修宪是日本国内核心政治议题。日本不少学者和媒体质疑,自民党修宪草案中恢复天皇的“国家元首”地位,是否意味着又想赋予天皇某种历史上曾有过的特殊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的国家体制。
进一步说,恢复天皇“国家元首”地位,实际上涉及日本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安倍追求的“普通国家”,不仅仅是要修宪、建军,还要实现日本的“一等国”地位,要重现“过去的荣光”。这一体系不仅仅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还必然包括意识形态体系。安倍上台以来,对拓展神道教影响极为重视,今年G7峰会时,安倍特地邀请各国领导人参拜神道教大本营伊势神宫,这绝非只是因为当地是世界文化遗产之故。
而要复兴神道教影响,将必然涉及天皇在相应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而今,明仁天皇想要实现的“生前退位”,恰恰是要将“天皇”职务化。这一表态在政治上无懈可击,又堵死了右翼和保守势力未来利用天皇复活国家神道教、再度“神化”天皇的可能性。
根据现行日本宪法,天皇不具有国家政治职能,因此不能发表明确政治观点的言论。因此,明仁天皇此次发言就如“戴着镣铐跳舞”,很多用语暧昧模糊,甚至未直接提及“生前退位”一词。但是,在今后一些年,这一发言的意义可能会逐渐显露。在未来的历史书上,这也许会成为二战后日本天皇的第二次“人间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