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述论*

2016-11-04杨银权

高教学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学术界论著文章

杨银权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述论*

杨银权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高度关注始于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到2010年前后达到了最高值,此后呈减缓趋势;从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来看,学界总体认为高校扩招、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不足、就业观念等的落后是主要原因。从应对策略来看,学界的观点比较趋同,即,都是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改变就业观念,政府宏观职能的发挥等方面出发进行革新建议的。

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高校;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之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家庭、高校,还涉及到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自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嚣尘上,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其原因就在于应往届未就业的学生数量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近十多年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层出不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析。因此,详尽、客观地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特点及不足,不仅对于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有益于就业难背景下社会、高校、家庭、学生本人的革新与调适。

一、学界对大学生就业难关注度的变迁状况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和政府的人才储备、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因此,探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如何协调和平衡就业市场,如何使大学生更加科学地树立就业价值取向,需要大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和进取,更需要家庭、高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1]可见,就业难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就业问题和学校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社会问题。[2]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术界随着大学生就业难度的逐年增加,其研究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深入,也真正体现了学术与民生的关联。

为准确反映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注度,作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切入点,以“大学生就业难”为“主题”进行了检索,检索结果显示①,自1989年第一篇涉及大学生就业的论著以来,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年度没有超过10篇,分别是1990年2篇、1994年1篇、1996年7篇、1997年5篇、1998年8篇、1999年9篇;进入21世纪的2000年,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13篇,开始进入年度两位数的增长阶段,其中,2003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1999年扩招的第一届毕业生于2003年完成了四年的本科学业,所以当年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比较明显,当年有关就业难的文章剧增到79篇;自2004年度的137篇之后,截止到2016年7月7日,有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文章年度数量均在三位数,其中2010年数量最多,高达926篇,平均每月发表相关论文77篇,平均每天发表2.5篇,这充分说明了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高度关注。

为进一步直观地探究近年来社会及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注程度,作者以上文统计数据为依据,对1989年至2015年度的有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果的走向及分布状况制作了一个折线图,见图1。

图1直观而具体地反映了近年来学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注程度。总体来看,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作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比较容易,自然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反映在图表中就是,在1999年(含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论著很少,共有33篇相关文章,其中1991年、1992年、1993年、1995年等四个年份没有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文章,数量最少的是1989年和1994年,各只有1篇文章。可见,在高校扩招之前,由于计划体制下的分配制和精英教育的特点,大学生几乎都能就业,所以社会上没有大学生就业难之说,因而学术界有关这个主题的论著就相当少。

图1 1989年以来有关大学生就业难成果年度折线图

第二,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注热始于2003年,关注度最高是在近十年,即从2006年至2016年度。因为,图表显示,学术界有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论著数量从2002年的17篇,剧增到2003年的79篇,增幅高达4倍;而在2006年,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论著达到了303篇,因为2005年也只有145篇,增幅超过50%;此后这一数据急剧猛增,到2010年,相关论著数量达到了926篇,此后又呈逐年减少趋势,分别为:2011年824篇、2012年636篇、2013年616篇、2014年648篇、2015年549篇、2016年前半年237篇。这些数字和折线图充分反映了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注度的发展变化。即,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注的由缓到急,再到渐趋于理性的过程;这种关注程度的变迁也恰恰与中国高等教育的飞跃式发展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学界对大学生就业的这些方面关注度较高:一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学界大多从高校扩招、教学管理等方面、大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因素等入手进行了分析;二是有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注度较高;三是对化解大学生就业难路径、措施等探究的论著较多;下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个较全面的梳理。

二、学界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探析状况

鉴于就业率的逐年下跌,就业困难程度的加剧,学术界深入探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路径的文章也逐年增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学界大多从高校扩招、高校教学、管理、大学生个人素养、就业观念、用人单位需求和期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了具体分析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关注度的变化情况,作者依然借助了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数据,对自1996年以来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论著收录情况进行了检索。具体方法是: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著751篇。②其在每个自然年度的分布情况如表1。

表1表明,学术界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论著数量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术界最早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文章是在1996年,即,李琼的《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3]和胡守律的《浅议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4];值得关注的是,学术界较早关注的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这个趋势,也造就了此后众多对女大学生就业难论著的出现。

第二,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有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论著非常少,其中1996年、1997年都只有相关论著2篇,1998年、1999年、2001年均只有相关论著1篇,到第一届扩招大学生毕业的2003年,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论著达到了10篇。这一数字虽然与2010年度的110篇、2011年度的115篇相比甚少,但是与扩招之前的年度1到2篇,甚至年度没有相关论著相比,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随着1999年扩招的大学生于2003年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及学术界的关注,而研究者的首要目标就是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因此,2003年有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论著数量明显增多。

表1 中国知网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论著年度篇数量表

第三,数据表明,有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论著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当年共有115篇相关论著,其次是2010年,共有相关论著110篇,这恰好与以“大学生就业难”为主题的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符合,因为在2010年度,知网上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论著数量为926篇③,2011年度的数量是824篇。可见,2010年度、2011年度,不仅是大学生就业难论著最多的年份,也是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论著最多的时期。这充分说明,随着高校扩招,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大学生就业最难,也是社会及学术界对此问题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时期。自2012年始,有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相关论著也开始减少,2012年有59篇,相对于2011年的115篇,从数量上来说有明显的骤减趋势,此后除了2014年有64篇之外,明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渐趋理性,对就业难原因的分析渐趋明晰。

学术论文被引用的频次表明了作者观点被同行的认可度,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文章作者的观点更有代表性。基于这样的原因和目的,作者对相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论著的被引用情况也进行了检索,现将被引用频次较高的前五位作者的文章及引用情况列表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相关论著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是涂思义的文章,被引用164次。[5]其次是赖三策的文章,被引用87次。[6]被引用频次位居第三位的是赵霞的文章,被引用63次。[7]并列位居被引用频次第四位的是武秀波的文章[8]和姜爱贤,孟亮,刘桂英的文章。[9]都被引用46次。被引用频次位居第五的是张延平的文章,被引用44次。[10]进一步探究这些论著之所以被引用频次高的原因,作者发现,原因就在于他们论著的视角和观点差不多刚好代表了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的角度及视野。例如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涂思义的文章,作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市场的容量不足与就业时的壁垒重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此外,作者还认为,“高校专业设置上的结构性矛盾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趋同现象是造成学生无特长,就业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作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落后、就业主动性的偏差等”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5]可见,涂思义的文章对大学生就业涉及各方,即人才需求方——市场,人才培养方——学校,大学生个人等方面的因素均进行了相对客观的论述。正是因为作者的视角几乎涵盖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角度,所以被引用频次最高。此外,被引用频次位居第二位的赖三策的文章也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第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人口多;第二点,是由于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第三,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第四,是因为用人单位的盲目性;第五,是由于就业渠道的不畅通等。最后,从主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6]可见,赖三策的这篇文章从主客观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应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该文被引用的频次较高。

表2 有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论著被引用频次表

总之,从已有的论著来看,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已经相对清晰,基本上都是从大学生个人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业观念等的不足,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缺陷,以及社会对人才供给、需求方面的过高等来探讨的,这些研究和分析基本上符合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而且,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更加细化,具体来看,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第一,有大量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论著,而且分析渐趋细化。例如上表中赵霞的文章,该文专门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其被引用频次高达63次,这说明了有关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论著也非常之多;此外,也有不少研究工科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例如,陈素萍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11]杨鑫刚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建议》。[12]

第二,专门研究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论著也层出不群。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收费教育的开启,高校中有许多贫困大学生,客观探析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解决路径,也是学术界研究的新视野之一。例如,何佳振,胡节良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13],符铁军,尚道文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14]

第三,专门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论著也不断出现。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一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基于此,学术界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就业难原因的文章也不断出现。例如,山丹的《浅谈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引导方法》[15],罗俊,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16]等等。

第四,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的文章也逐渐增多。例如,吴家谋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文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由于职业规划意识不高,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加之择业策略失当,而常常导致就业失败。”[17]范宁怡的《浅析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文,也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策略。[18]还有对区域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例如黄俊涛的《关于西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19];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独立学院在教育大众化和国民素质提高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其院校学生也同样陷入了就业的境地,对其就业难原因的分析和解决更是其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荆棘,为此秦建,杨云的《浅议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20]一文就对这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析。此外,还有许多对农农业院校、医科学校,等等专业性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的分析,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趋势和特点表明,随着大学生就业困难程度的加剧,学术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研究的视域也越来越深入。

三、学界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路径的探析状况

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建议,这是学术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随着社会及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高度关注,相应探究和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策略的建议也被纷纷提出。在学术研究领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宽度和高度。在这一方面,学者们大多从高等教育自身的不足及改革策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供给平衡方面、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和措施。

可以说,学术界对就业难化解路径的思路和意见基本趋同。为了印证这种趋同趋势,作者以“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为主题在知网上进行了检索,现介绍几篇引用率较高,比较有代表性的作者观点如下:

基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为主题进行检索,引用率最高的是邵华的《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21]。截止2016年7月8日,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该文章被引用29次,④作者认为:首先,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其次,高等院校要完善就业服务,改进就业指导体系;第三,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第四,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第五,社会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这种观点,与以同样主题检索下的、被引用频次位居第二的张强,赵万里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一文的视野非常相近,该文作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有七个方面:第一,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自主创业能力。第二,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第三,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第四,要在结构调整中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就业。第五,要加强就业中介机构建设。第六,要把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提到更高的位置。第七,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社会法律保障体系。[22]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张强,赵万里的文章将大学生就业难策略的建议细化为七个方面,但也离不开从政府的引导职能、高校自身的改革与调适、大学生就业观念及素质提升等角度去着手,从这点来看,作者的观点与邵华的五个方面的策略非常接近。

为了进一步阐明大学生就业难策略意见的相似和相近性特征,作者对以“大学生就业难”为主题的检索结果进行了审视,结果发现,整个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涂思义的观点也与邵华、张强等人的意见相近。涂思义发表于2002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一文认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强化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核心;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基础;针对就业岗位的必要培训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制胜法宝。[5]该篇文章被引用164次,是截止2016年7月8号,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被引用频次最高的一篇。可以说,上文所提及的邵华的文章、张强等人的文章,都没有超越涂思义这篇文章的思考范围。此外,被引用频次达87次的赖三策的文章也持相似的观点,这篇文章发表于2004年,作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总体上必须扩大就业总量,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高校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学校要搞好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大学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6]

可见,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化解路径认识比较相似,都认为应该从大学生就业的涉及各方进行改革和调适。即:社会及政府要发挥宏观指导职能;用人单位要给大学生适当的适应期限,不能要求过高、过急;高等院校要加强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涉及到教学管理和改革、就业指导、学业规划、能力提升、等等方面;对于家庭来说,也要督促并帮助引导大学生适时、合理就业,不可固守传统就业思想,等等。

总之,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关注自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持续剧增,到2010年前后达到了最高值,此后呈减缓趋势。原因在于,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理性接受和认可;从对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来看,学术界总体上认可高校扩招导致人才供给量的剧增,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而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因;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方面来看,学术界的观点比较趋同,基本都从是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调整就业观念、加强政府的引导职能和法律保障等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注释

①此处数据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年度数字均是以“大学生就业难”为主题检索到2016年7月8号的结果。

②该数据是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为主题,在知网检索的年度论著篇数的和,截止时间是2015年度。

③见图一所示。

④该数据是以“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为主题进行检索的结果,截止时间是2016年7月8日的数据。

[1]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2]袁晓夏.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4).

[3]李琼.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J].重庆钢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3).

[4]胡守律.浅议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1996(3).

[5]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1).

[6]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7]赵霞.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与强势关怀[J].青年研究,2003(2).

[8]武秀波.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2004(2).

[9]姜爱贤,孟亮,刘桂英.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10]张延平.浅谈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11]陈素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12]杨鑫刚.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1).

[13]何佳振,胡节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7(4).

[14]符铁军,尚道文.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

[15]山丹.浅谈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引导方法[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4).

[16]罗俊,蔡文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学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7]吴家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

[18]范宁怡.浅析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J].才智,2011(18).

[19]黄俊涛.关于西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7(4).

[20]秦建,杨云.浅议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0(9).

[21]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22]张强,赵万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gun to paid high attention to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ince 1999,and their attention reached the highest before and after 2010,and then the highest attention slowly decreased.Analyzing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difficult employment,scholar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the college students'quality and ability problems,and the employment concept stand the main points. They held the same opinion for the phenomenon and advise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capacity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ties;female college student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reform.

G640

A

2096-000X(2016)21-0082-04

本文系宝鸡文理学院教改重点项目(编号:JGZD15014)的阶段性成果。

杨银权(1977-),男,汉族,甘肃两当人,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和西北史研究。

猜你喜欢

学术界论著文章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