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培养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2016-11-04张锦严志宇孙冰

高教学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意识

张锦 严志宇 孙冰

(大连海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基于素质培养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设置*

张锦 严志宇 孙冰

(大连海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大学教育的主旋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素质教育的基础,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构建完善的基于素质培养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构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以拓展思维为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大学教育的主旋律。在高等学校教育中不断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都争相引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元素和课程、创新创业项目等,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旨在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要求人才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即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又高于课堂教学,要把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承载能力,必须建立并优化基于素质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一、素质培养的基础模式

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学生处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重叠时期,必须要肩负起建设社会、服务国家的历史重任,这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担负起社会的重任,直面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素质体现在多方面,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素质,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要紧密结合学校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效展开,要在课内和课外体现素质培养的各方面。总体来看,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如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几方面。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培养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注重强调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一方面,必须基于一定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因此,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必须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图1 学生素质构成

二、基于素质培养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其本意就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东西或新事物,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是创造新事物的精神和意识。创新意识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个人不断进取蓬勃发展的源泉,创新是勇于锐意进取的精神,是不断发展、追求卓越、追求进步的动力。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更多体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多体现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创新与创造能力则体现在行为意识层面上。现阶段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同时提高学生的行为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指导老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文化、资源、信息、人口、环境等不同方面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创新就要有新意,要摒弃常规,要有新的思想和意识,要不断推陈出新。就人才教育与培养而言,就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强调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各种载体,解放思想,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锻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素质培养的创新人才教育体系

学生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素质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及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在学校阶段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创新意识,即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要基于素质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创新型专业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构建基于素质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见图2所示。

图2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架

人文科学是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利益,注意和思考其中的问题和价值,寻找符合人类权益崇高目的的表达艺术和表达技巧,培养和促使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科学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语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培养体系中主要可纳入社会文化等课程。社会科学是通过构建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及事物的途径,是我们获取社会知识的重要方式。社会科学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社会经济教育、社会历史教育、社会基本能力素质教育等。自然科学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其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地学、自然地理等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体系主要在于某一专业特长的培养及工程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知识的掌握,培养专业思维,强化专业能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主观能动性及主动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知识基础,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丰富头脑,更要具备坚实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文化等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变不惊,勇于挑战,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创新教育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勇于创新的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向新事物挑战,富于幻想,勇于探索和实践。

三、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重点在于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思维方法的锻炼,重视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并具有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文化素质和修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及应用问题,以任务为驱动,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在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搭建合作与沟通的桥梁,提高学生的实践空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做到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真正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

[1]孙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5-37.

[2]肖晓强,王进,周丽涛,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4):120-123.

[3]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4):36-39.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the main theme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must be based on quality education strengthened with cultivation and train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Based on quality education,perfe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system is built to raise students'awareness of innovation and to improve their capability of creation.Based on extension of thoughts,the system combining liber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quality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G642

A

2096-000X(2016)21-0001-02

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206),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东泰有机废物处理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张锦(1973,03-),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