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背后的董健吾
2016-11-03刘少才
刘少才
董健吾(1891—1970年)与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前者是中国人,后者是美国人,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不但有,还有一段生死之谊。
红色牧师——董健吾
1960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北京参加国庆庆典活动。观礼后,他向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我能不能见一下王牧师?”“王牧师?”毛主席当时愣了一下,不知他说的王牧师是哪位。原来,斯诺所说的王牧师,就是中共情报战线上的神秘人物——董健吾。的确,董健吾曾当过牧师,被我辈称之为“红色牧师”。
董健吾1891年2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1909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神学,1925年任上海圣彼得教堂牧师。1926年任冯玉祥部秘书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中央特科。他利用自己和国民党上层的密切关系及牧师身份作掩护,驰骋于秘密战场,成为中共早期情报战线上的一名卓有成就的特殊情报人员。
美国记者——斯诺
而埃德加·斯诺生前曾是著名美国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斯诺進入陕北就是董健吾陪同护送的。
1927年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旗帜,建立了工农红军和红色根据地,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尽管在斗争中红军反复遭受挫折,最后不得不被迫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长征。历经了千难万险,中共中央和红军最终还是胜利地到达了陕北。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外界对这一切所知甚少。许多正直的外国人想了解真相,解开红色中国之谜,斯诺就是其中之一。
斯诺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听说中国西北有一支队伍,在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有的报道和传闻说他们(指共产党人)青面獠牙、共产共妻,有的人说他们和蔼可亲、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弄清楚事实真相,他就要亲自去看一看。当时,还没有一家国外媒体的记者进去过,因为进去是非常困难的,要冒风险的。当时红军是国军“围剿”的对象,要到达延安,就必须要穿越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线,加上路途遥远,山高坡陡,土匪横行,十分不安全,交通也不方便。更何况对红军的真实面貌也是一无所知,如果真像传闻的那样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倒好,但是,如果是一伙“青面獠牙”的,那可就危险了。
牵线搭桥——宋庆龄
正当斯诺为去延安之事一筹莫展而苦恼时,他北平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你执意要去的话,一定要找孙夫人帮忙。”于是,斯诺马上动身去上海找宋庆龄。
1936年初春,斯诺从北平来到上海,向宋庆龄提出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斯诺的要求立即被转达到党中央,正好,中共中央也希望有一个有正义感的西方记者来客观地对红色中国进行报道,以揭穿国民党的造谣诬蔑,因此,党中央迅速作出了回答:同意斯诺去陕北。同时还有一名美国医生马海德也要去陕北。
这一年的夏天,蒋介石调集重兵于陇海线中段,准备再次对陕北苏区发动大规模的围剿。因此,潼关内外的气氛很是紧张,西安城里,特务们也在严加防范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将外国人送到苏区去那是非常困难的。谁能担此重任呢?宋庆龄和党组织经过慎重研究后,把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董健吾。为什么选择董健吾呢?因为此前董健吾曾化名周继吾,以“财政部西北经济专员”的身份充当密使去过延安,向毛泽东传递过蒋介石方面的密信,对延安的情况比较熟悉,当时他还持有孔祥熙签发的特别通行证。
西行漫记——去陕北
按照约定,董健吾与斯诺在西安的一个旅社会合。但是两人素昧平生,并不相识。为确保无误,宋庆龄作了细致的安排。她在一张名片上抄写了两行英文诗,盖上了图章。然后,一剪两半,分别交由两人保管。届时,两人以拼对名片取得联系。
斯诺和马海德先期住进了西安旅社,几天后,终于有人找来了。斯诺后来在《西行漫记》中描写道:“一个身材高大胖得有点滚圆的,但是体格结实、仪表堂堂的中国人,身穿一件灰色绸大褂,穿过打开着房门进来,用一口漂亮的英语向我们打招呼。他的外表像个富裕的商人,自称姓王,提到我在北平的那个朋友的名字,并还以对名片的方式证实了他就是我要等的那个人。”
斯诺和董健吾会面了。在(转63页)(接60页)以后的日子里,董健吾给斯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斯诺写道:“在这以后的那个星期里,我发现即使仅仅为了王一个人,也值得我到西安一行。”
本来,按照计划,斯诺将在西安搭乘张学良的专机进入苏区。但是,后来计划发生了变化。因为张学良的专机驾驶员刚换成一个美国人,张学良担心斯诺乘坐专机之事会被他泄露出去。
董健吾体谅到张学良的难处,决定改走陆路。他及时与中共中央前来西安迎接斯诺的政治保卫局负责人邓发取得了联系。经过妥善安排,最后,斯诺和邓发搭乘东北军的军用卡车安全进入了苏区。
斯诺此行的结果是著名的《西行漫记》一书的产生。它向全世界客观地报道了红色苏区的情况,使世界各国人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它所创建领导的红军,扩大了中国革命在国内外的影响。
传奇一生 默默无闻
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了。1960年斯诺来中国,董健吾虽然没有见着他,但是后来听到从北京传来的信息说,斯诺还惦记着“王牧师”呢。1970年,斯诺再次来中国,那时董健吾已在病中,还常常翻阅报纸,注视着斯诺的行踪。当他得知斯诺来到上海,更是高兴万分。斯诺也再次提出要见35年前帮他进入苏区的“王牧师”,然而那时的董健吾已重病缠身,两位老朋友终究未能再见,成为两人终身的遗憾。1970年12月,董健吾离开人间,结束了他传奇式的一生。
董健吾去世时,虽然是上海市委参事室参事,但在“文革”中还留有历史的尾巴。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9月,董健吾才获得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9年上海市委统战部举行董健吾追悼会和骨灰安放仪式,中央领导李维汉和当时的上海市委有关部门和领导以及赵朴初先生都送了花圈表示哀悼和纪念。
董健吾脚踏实地、机智勇敢、默默无闻地为革命事业办实事的许多动人事迹,包括在白色恐怖的上海除奸、因党内出叛徒机智脱险、收养毛岸英等毛主席三个孩子、多次担任我党秘密交通员等事迹,一直为后人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