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工程光缆线路施工技术分析
2016-11-03林超
林超
【摘要】 光纤通信网络是当前大型实时通信的主要骨干结构,这是一种以光纤为网络,以载有信息的光波为传输媒介,进行信号通信和传输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光缆线路敷设技术是光纤网络建设的基础,是光纤实现对信息产业支撑的必须性技术。在光纤光缆线路的敷设过程中,技术的运用对于光纤光缆网络建设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该从建设准备、路由复测、光缆检查和搬运、光缆放置、敷设等基础性环节出发,保证光缆线路施工的安全进行。
【关键词】 光纤通信 光缆线路 施工技术
光纤通信网络是当前大型实时通信的主要骨干结构,这是一种以光纤为网络,以载有信息的光波为传输媒介,进行信号通信和传输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光纤通信主要是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传输通信信号的一种技术,在实际的光通信系统中,为了满足通信流量的需要,常常会利用多个光缆来进行传输,每一根光缆中包含了很多根光纤,通过光纤来传输多路光信号。光缆通信传输的信息量大、速度快,在光缆通信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保证光缆通信质量的稳定需要做好线路的敷设工作。
一、阶段化分析
1、准备阶段。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对光纤路由的复测、光缆配盘与预留、光纤光缆施工仪器准备和测量、光纤光缆施工工具的准备等环节。路由复测的图纸检验要认真对路由的技术参数、施工图纸、测试技术进行检验,考察图纸与实际现场的差异,以便确定路由复测的顺序、技术和过程。要展开对光纤光缆线路实地的考查,丈量路由距地面的实际距离,及时发现施工条件、周边环境的变化因素,对施工技术进行统计与协调,制定出光纤光缆线路施工图和具体的施工方案。
2、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光纤光缆工程的关键时期,主要内容有:光纤光缆线路敷设、光纤光缆线路接续、光纤光缆成端等过程和环节,是决定光纤光缆线路质量的关键。光纤光缆线路敷设对转弯半径的控制分为静态弯曲半径和动态弯曲半径两种,其中静态应该在光纤光缆外径15 倍以上,动态弯曲半径应该在光纤光缆20 倍以上。牵引光纤光缆时要控制强度,避免出现牵引强度超过光纤光缆的规范张力,一般在光纤光缆线路敷设时,牵引强度应不超过规范值的80% ,瞬时强度不得达到规范值的100% 。
3、验收阶段。这一时期是光纤光缆工程的测试和收尾时期,主要以光纤光缆线路和设备的测试为主,最为关键的是光纤光缆线路的竣工验收。光缆线路的质量检验关系到了光纤通信工程建设质量,意义重大。对光缆线路质量进行检验,主要需要对光缆的质量、外观进行检查和测试光缆的性能等。
二、技术要点分析
2.1路由复测
对路由的复测,需要对地面到路由的距离进行精准测量,得出准确的数据之后方可确定好光缆配盘的位置。径路的选择必须从施工条件出发,遵循安全、节约和便捷的宗旨,考虑到施工维护等等方面的因素,力求方案达到最优化、综合成本最低化。在进行路由复测的过程当中,若发现光缆线路现场的施工环境与设计的环节存在较大偏差,有存在变更的需要时,应该要进行充足的调查分析与研究,确保设计方案能够达到最优化。就一般情况来说,进行路由复测的主要成果为以下内容:复测结束后,应该要给出非常精确的施工设计图,图上应该对每一段光缆线路的长度以及具体的路由敷设情况进行说明。对障碍物位置实现准确定位,同时针对光缆线路敷设时的导论安装位置也应该进行明确。确定出整个光缆敷设过程当中的光缆接头位置以及所处的地形环境。
2.2配盘以及技术检验
光缆配盘依据到货单盘光缆长度要求适当地对使用地段进行布局,尽可能使光缆接头数量最少,余出光缆最短。光缆类型与使用地段应与设计相符。
光缆检验分核对、外观检查和性能测试三步进行,检查产品是否有质量检验证书,产品的参数与设计的差异。外观检查:检查托盘包装的外观,光缆的一端要包好,填充型光电缆要填充满。光缆性能测试:测试衰减常数和光纤长度,一般使用光时域反射(光时域反射仪)测试。金属护套电缆对地绝缘电阻应大于10 000Ω公里,应该应用专业的检验装置对对地绝缘进行测量。
2.3搬运以及放置
光缆搬运应该用卡车或叉车进行光纤光缆的运输,确保光盘直杆,直杆转动轮与电缆的方向。光缆布放的过程中及安装后,其所受张力、侧压力、曲率半径等不得超过单盘光缆主要技术性能的要求。
三、施工的主要要点
光缆施工中的光缆接续流程图如图1所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点要注意。
3.1明确线路标志
需要重视光缆线路的识别标记工作。在进行光缆线路沿地面标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光缆线路的敷设存在直埋、水底、管道、架空等方式,为进行标志的过程当中应该力求简洁,清晰,便于识别。不管是直埋光缆还是管道敷设,在地面上都应该设置标示;而针对于在山上或者野外的架空光缆,则应该设置独立的杆路,并进行编号。光缆线路在地面设置标志时应当把握安全、醒目原则,不要在建筑物的墙上做标记,一方面,这样的施工场地标记不明显,容易让人无法看到;另一方面,如果该建筑物拆迁或者墙面损毁,将无法找到所做的标志。
3.2测量好安全距离
在作业时,还应当严格控制好光缆线路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施工中,要对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还要注意光缆线路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避免出现由于疏浚土表面而对光缆线路造成损害。光缆在施工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光缆线路的路径进行准确的确定,因为很多的地区、光缆在设置好路径之后,有的地方就违反了施工的要求,造成了很多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要对光缆线路的具体走向以及敷设的位置进行精准的确定,并对穿越障碍物的地段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提出科学的可行的敷设方案,光缆线路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尽量的达到成本的最低化运作,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光缆线路的施工路径一定要远离铁路的路基,而且光缆的长度还要在设计要求以及现场的实际测定基础上进行确定。城市通信管沟的设计一般是依托人行道或者马路来进行的,设计与施工受城市规划的影响很大,施工准备中要进行反复的实验和仿真实施。通信管道光缆施工中,路面开挖按测量划线开挖,管道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0mm。管道沟回填,回填前应清洗管内各种杂物,应先回埴100mm 厚的细土或砂子。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并高于地面100mm。 管道敷设包括子管敷设、塑料管敷设或者钢管敷设。塑料管敷设前应夯实并垫砂10cm。组群管间缝隙宜为10-15mm,接续管头必须错开,每隔2-3 米可设衬垫物的支撑,以保管群形状统一。子管采用红、蓝、白、绿、黄五色子管进行,光缆管道中子管规格型号为φ25/30。子管伸出管口余长为20 ~ 40 ㎝,余长子管整齐,所放子管用梅花堵头固定。为了子管的使用和维护,空余子管用管塞封堵。
3.3做好相关安全保护工作
光缆架设过程中,要特别小心不要磨损外部保护层,滑轮内部必须有橡胶缓冲层或其他缓冲措施,严禁在地面或其他粗糙表面拖拽,严禁用金属等硬物剐蹭表面,如果外部防护层发生磨损,就可能会失去防水性,进而有很大可能发生电腐蚀,使得光纤传导信号受到外界辐射的干扰,这将严重影响光缆的使用质量。对于耐张段光缆,可用棘轮来精确调节其紧张度,进而判断出光缆运行张力。此外,接续点的连接和接头盒的装配工作,都应该提前在地面完成,接续盒应装配在一般人所不能及高处,防止误触和恶意损毁。ADSS光缆的一大优点就是能带电架设,施工中应特别注意雨雪天气等可能的安全隐患,以免酿成事故。架设线路尽量不穿越人口聚居区,尽量不穿越经济园林;在同等条件下,选择慢车道或人行道地下施工,避开快车道;与其他建设管线,特别是热力与煤气管线保持距离,具体可参考国家规定;避开大型工业区,或有较高建筑物及树木的地区;施工所在地已有其他输电线路时,要保持两米以上的安全距离,特别要考虑到光缆悬垂高度而非杆塔架设点高度,同时在施工当中,要注意采取保护措施,必要时可切断电力供应。做好光缆线路周边的安全管理工作。光缆线路上方的地面严禁堆放杂物,焚烧垃圾等。做好临近光缆线路工程施工对光缆线路造成安全威胁的预防工作,尤其要注意大型土建工程前期和扫尾过程的配套施工。
3.4做好施工的沟通工作
应该严格遵循通信的协议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建立各部门、上下级之间良好的联络方式,以便形成互动、统一的沟通。要防止施工单位在电缆施工上,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计划,不按合同规定施工。在光缆线路的施工开始之前,敷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同施工分包公司进行订施工合同的签订工作,在合同或者是协议中,要地施工情况进行细致的分工与细化,对施工要求要有明确的规定,要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光缆敷设的施工工作,坚决不允许在施工中擅自决定敷设线路,更改施工方案,或者提前进行施工、停止施工的现象发生。
结束语:光纤通信是通信技术的未来,是通信行业大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加强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以更加稳定、有效的数据满足社会对其的要求。光缆线路敷设技术是光纤网络建设的基础,是光纤实现对信息产业支撑的必须性技术。在光纤光缆线路的敷设过程中,技术的运用对于光纤光缆网络建设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该从建设准备、路由复测、光缆检查和搬运、光缆放置、敷设等基础性环节出发,加强对光纤光缆线路敷设技术细节的突出和强化,综合地提高光纤光缆线路敷设质量,进而达到确保光纤体系施工的技术和质量目标,有效地推进数字通信和数字中国的建设步伐。
参 考 文 献
[1]荣殿才,李林.通信光缆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14,(5):97-99.
[2]庄坚泉.通信管道光缆线路施工和质量检查的关键技术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2):194.
[3]魏巍.浅论通信光缆线路施工技术要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7:120.
[4]李存振.电子通信系统中光缆线路主要技术之分析[J].科技视界,2014,(8):58.
[5]闫海煜.电子通信系统中光缆线路主要技术之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