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
2016-11-03马菱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音乐素质教育对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作用,探析理工科院校加强提高音乐素质作用采取的途径,完善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推动音乐素质教育发展,提升理工科院校大学生音乐素质。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
1.音乐素质教育的内涵
音乐素质教育就是广义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音乐学科内的各专业门类进行融合,以培养音乐欣赏能力为根本,以音乐实践活动为辅助,使受教育者在具备综合音乐素质的同时,而且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对音乐素质教育看成自己爱好的进修,而理工科院校则把音乐素质教育看成提升教育文化,修养个人气质,甚至是道德的培育。而理工科院校对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有很深层次的作用。
2.音乐素质教育对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作用
2.1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艺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人消除疲劳。音乐更能舒缓大学生的情绪,改善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感情,而情感又离不开音乐。所以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由此可见,音乐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理工科院校学生更应该通过音乐素质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
2.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多元化
音乐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功能, 是以学生愉悦的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艺术与现实间的审美关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理工科院校培养音乐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一种表达语言的行为,也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不同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情感方式,通过音乐素质教育我们才能体会这种音乐表达情感的多元化。
2.3团队配合能力增强,利于形成健康的娱乐生活
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展示出一台好的节目,无形之中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积极的参与音乐活动,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加丰富,不再过分沉迷于手机和网络,而把时间更多的用于健康的娱乐。
2.4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
音乐素质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受教育者参与了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让他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因此可以塑造人的良好品格。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我个人认为这三把钥匙缺一不可。音乐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理工科院校重视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3.1充分认识到音乐素质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音乐素养是培育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面与深层次发展的需要。音乐素质教育是以音乐为桥梁或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格、意志的培养和文化传播,使学生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并最终为社会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工科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音乐素养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与品位,不只来源于某座标志性的实验楼与教学楼,也不仅仅来源于几个教授或博士,更多的是来源于这座校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底蕴。
3.2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理工科院校加大教学场地的设置和器材的配备,投入一定的的资金进行音乐设备购置,即有对教学条件的改善,也有利于学校文艺活动开展提供场地和设备的改善。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开拓多种渠道、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多种形式和层次的音乐教师的定期进修和培训,形成结构合理的、有较高音乐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3.3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大部分理工科学院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相对单一,现今理工科院校一般会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所具备的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首先开设公选课让学生了解音乐,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其次邀请音乐专家定期来校园开设讲座,在音乐知识讲座中介绍东方的音乐(中国)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让大学生们体会到华夏的音乐魅力,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学识,通过文艺活动,校园广播、歌唱比赛等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力扶持校园内学生音乐艺术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将高雅艺术引入大学校园;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乐队、合唱团、等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音乐比赛,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一种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声音艺术。音乐素质教育又是理性思维与感性艺术的完美结合,更能推动理工科院校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喻方,论新时期下理工科大学生音乐素质培养新模式,音乐大观,2013(23).
[2]付胜利,深化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作者简介:
马菱 (1964-)),女,辽宁本溪人,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教授。
课题:
2015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5DB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