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谱写百姓富家乡美发展新篇章
2016-11-03王莉张铸吴启登
王莉?张铸?吴启登
三都充分发挥原生态优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形成符合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黔南都柳江畔,有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这个被誉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生活着24万水族同胞。这里有最古老的文字——水书,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世界上最长的年节——端节也诞生于此;每到“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卯节,当地人会唱起悠长而嘹亮的水歌,淳朴而奔放……
近年来,三都充分发挥原生态优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符合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10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减少贫困人口9.58万人,贫困乡镇发生率由2010年85.71%降至2015年的38.09%,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91亿元,是2010年的3.08倍,年均增长15.21%。
“十三五”期间,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三都将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支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五大战略”,并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明确将葡萄种植、生态鸽养殖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发展生态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唱响“神秘水乡·秀秀三都”品牌,实现到2020年建成中国贵州南部旅游窗口的目标任务。
葡萄种植致富群众
2016年初,三都出台了《三都县精准脱贫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旨在大力发展生态鸽养殖和葡萄种植两大特色主导产业,用产业带动全县8.12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走进位于三都葡萄产业园核心区的普安镇前进村,公路两旁的山坡上,葡萄藤架从山脚一直爬到山顶,滕架下挂满了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的水晶葡萄。
村民杨胜友是村里的“葡萄种植大户,同时也是当地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葡萄规模化发展前,大家住的都是老旧的木房子,全村只有几辆农用车,生活条件艰苦。现在住的是装修漂亮的砖混结构房,很多家里都买了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胜友说。
葡萄越种越多,产业越做越大,生活越过越好,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让杨胜友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到村里走访调研,指着山上的葡萄架感叹:“哎呀,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这句话让杨胜友一辈子都忘不了。
三都种植水晶葡萄的历史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只有普安镇交梨社区的部分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2008年,黔南州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三都确定了“向荒山要钱、种植葡萄、做大产业、致富群众”的山地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动群众种植水晶葡萄。
“以前山坡上都是石头,根本种不了多少东西,包谷、花生、红薯都种过,一亩地最多的时候只产700斤包谷,1斤包谷3角钱,和现在比差远了。”前进村村民张喜莲说,“现在种的葡萄一亩能产4000斤,按2元每斤计算都有8000元,我家的二十亩地一年能挣不少钱。”
2008年,前进村正式注册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运营,农户种植的葡萄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农户既不用承担市场风险,还能享有稳定的收购价格。如今,合作社已有种植面积15亩以上60亩以下的葡萄种植户436户。
生产期间,合作社每年专门聘请中国葡萄协作网的专家来开展讲座、进行实地培训。葡萄成熟季节,除本省的果商外,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的果商也云集收购,水晶葡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今,葡萄种植已经辐射延伸至全县各个镇(街道),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3.6万亩,计划到2020年达到30万亩以上,实现人均葡萄种植面积1亩,每亩收入6000元的目标。因大力发展水晶葡萄产业取得喜人成效,三都因此获得“中国水晶葡萄之乡”称号。
接下来,三都还将以葡萄产业为依托,打造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试点,大力发展山地生态观光旅游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通过引进葡萄加工企业,加强葡萄种植技术服务,引进国际、国内优质葡萄新品种进行驯化和筛选,促进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依托水晶葡萄产业培育鲜食葡萄、葡萄酒、葡萄采摘观光园、葡萄文化等多条产业链。
现代农业长袖善舞
“这里是珠三角的‘大菜篮,每天至少有一两千斤蔬菜从这里运出。”在三都周覃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炳福满脸自豪地说。
周覃供港粤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总面积5万亩,以周覃威龙大坝为核心区,目前核心区面积5000亩,辐射带动面积4500亩,土地由园区所在地周覃镇采取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自愿互换的方式流转,板光村、拉近村、新仰村部分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脱贫。
目前,园区已入驻绿源、永兴、经纬达等农业企业,经营蔬菜、食用菌、脱毒马铃薯等,产品远销广东、广西、香港等,年产值达1.2亿元。
生态鸽养殖是三都两大脱贫主导产业之一,养殖1对生态种鸽可实现纯收入70元左右,每个贫困家庭人口养殖40对,将实现人均纯收入2800元,加上其他附带种养产业收入,可实现脱贫目标。今年,全县将建设生态鸽循环养殖集中精准脱贫基地8个,计划发展生态种鸽养殖16万对,出栏商品仔鸽272万羽,完成产业扶贫减贫人数10000人以上。同时,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鸽养殖县。
位于周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贵州经纬达养殖有限公司生态鸽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运营,政府负责基地建设和过程管理,所有红利年终分给贫困户,让贫困户真正享受到项目带来的实惠。
依靠绿色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扶贫、集团帮扶、山地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四位一体的“三都扶贫模式”,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7.39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7.51万人,五年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51.10%降至2015年的22.82%,减少了28.12个百分点。
文化生态旅游风生水起
近年来,三都立足当地水族文化的垄断性和唯一性,以水族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载体,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渗透融合,在旅游资源上突出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期末,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26.7亿元,年均增长30.96%。
集地质、生态、民俗、山水等多种旅游资源于一身的三都,在旅游业发展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旅游活力?
在黔南州委“一圈两翼”新格局下,三都作出了新的思考:立足水族文化的垄断性和唯一性,突出“神秘水乡·秀秀三都”品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一批景点景区。同时,充分挖掘水族文化,将水书、水族马尾绣、水族节庆、水族习俗等水族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增加与游客的文化互动。
“十二五”期间,三都完成了《三都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及中国水族文化风情谷(万户水寨)控制性规划等一批旅游规划编制;规划建设了尧人圣山、青春谷、无忧谷、不灭谷、千神部落旅游体系,完成重点旅游项目投资10亿余元。成功拍摄《姑鲁之恋》《山那边有匹马》等凸显当地民族风情的电影,举办了水族开端大典、中国山地生态葡萄文化旅游节、万人游三都、全国赛马邀请赛等一系列旅游推介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随着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的开通,以及国家、省、州对三都扶贫力度的加大,三都上下紧紧围绕同步小康目标,抢抓中央把扶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贵州省实施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战略行动等重大机遇,发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紧扣建设水都、酒都、商都“新三都”和贵州南部旅游窗口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发展支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五大战略”,跳好集体、民族、现代、广场、交谊“五个舞”,善用世界、逆向、辩证、底线、系统“五个思维”,建好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个三都”,围绕脱贫攻坚,实行七大战区挂图作战,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单位: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