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学一做”理论教育的群众性
2016-11-03王宁虎
王宁虎
【摘 要】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动员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克敌制胜、赢得主动、取得革命事业不断向前的不二法宝,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赢得辉煌未来的根本保证。相信和依靠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也是理论教育大众化的基石。理论教育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无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再美好的理论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也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关键词】党课;学习教育;创造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表明,理论只有真正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发挥先导作用。当前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向于全社会的群众性理论教育,让学习系列讲话播洒人民、感召人民、凝聚群众,展现价值认同力,激发实践驱动力,转化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创造力。
科学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程度。这种需要,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推进伟大实践的需要,它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而理论本身,也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是围绕让人民群众掌握真理、运用真理来进行的,始终是围绕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需求期待来展开的,始终是围绕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来深化的。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社会思潮复杂多变,干部群众中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和思想疑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争取发展主动权的竞争和价值观的较量日趋激烈。这就更为迫切地需要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唯物辩证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地回答实践中的问题,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推动实践的巨大作用,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思想武器。
理论教育的群众性,前提是相信和依靠群众。“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人民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里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乃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的实质,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既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革命,又是由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的革命,人民群众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承担者。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也是如此,多数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同志鲜明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正是由于动员和依靠人民这个“铜墙铁壁”,我们党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动员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克敌制胜、赢得主动、取得革命事业不断向前的不二法宝,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赢得辉煌未来的根本保证。相信和依靠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也是理论教育群众行的基石。理论教育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无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再美好的理论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也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是“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理论教育的群众性,本质是先进思想的灌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人的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先进思想的形成必须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他强调,先进的理论不可能从自发的群众实践中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必须注意从外面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不可能从自发的群众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教育的群众性,体现的是一种理论清醒和自信。现实生活中,不重视宣传和组织群众、不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群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把理论教育的“期望值”定得无限高,并且用这把无限高的“尺子”量教育,认为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才算有成效,只要有问题没解决就是没成效;有的把理论教育解决问题的过程简单化、理想化,希望“一抓就灵”,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的对理论教育抱以“对号入座”的实用主义态度,具体问题解决了就认为“有用”,否则就认为是“无用”,就信心不足。这些现象尽管表现不一,但从本质上说,都表现出了一种对科学理论的不自信态度。这也表明,在现阶段,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一方面要有理论自信,“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不移地抓理论灌输不动摇,积极占领群众思想理论阵地;另一方面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受众的思想现状,有一个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的坚持过程,在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同时,下大气力提高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能力,集真理的力量、感情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于一体,切实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理论教育的群众性,目标指向在于使理论掌握群众。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理论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在这方面,我们党做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创造了很有价值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理论成为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南,发挥凝聚民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辟前进道路的巨大作用,让群众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感受到党的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自觉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党在夺取政权之前是这样,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同样应当如此。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影响人们思想的因素明显增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错综复杂,加上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面对观点的交流交融与交锋,面对舆论场分众化、差异化的趋势,更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以勘破新时代的舆论棋局,发挥党的理论凝聚共识、筑牢底线的灵魂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理论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也是理论教育赢得人心、走进群众、展示魅力的一个新契机。
理论教育的群众性,关节点在于让理论走进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根本的是坚持用党的理论教育群众、走进群众,把13亿人民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古人有云:“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大众喜爱简单、通俗的教育,喜欢门坎低的道理。这就决定了理论教育大众化的关节点在于通俗化,能够让群众真正听得懂、听得进。真懂,才有真信和真用。这也要求我们开展理论教育,一定要注意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一要强烈关照群众关切,敢于直面问题、聚焦热点,使理论教育话题“接地气”,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相对接;二要努力体现理论的价值关怀,着眼成风化人,读好人民群众的心灵之书,以百姓的视角、通俗的语言、透彻的说理,找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点;三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通俗性,按照现代传播学的“传播——接受”理论,通过说身边事、拉寻常理,将“远的拉近”“大的讲小”“虚的变实”,使理论观点由深奥变通俗,符合大众思维,让理论在贴近实际中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为解决精神世界问题提供亲近的理论和方法,让理论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引领群众、赢得人心。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在理论教育中的骨干作用,既要心里装着真理、手中握着道理,又要善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真理、讲清道理,最大限度地让理论走进群众,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实践。这样党的理论才会具有强大的引导力、感召力和渗透力,才能在掌握群众中焕发活力、展示魅力。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理论教育群众性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理论灌输的决心不动摇,注意适应群众需求改进方式方法,党的创新理论就一定能够在进入大众实践中,形成“认识——实践——认识”的良性循环。理论教育群众性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必须坚持的传统教育方法,这也是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中,推进党的理论教育不断深入人心,我们有充足理由具有这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