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绿护绿用绿
2016-11-03徐海星
徐海星
乘贵广高铁向南行驶,贵定、龙里、都匀、三都……所过之处,绿意盎然。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绿色已经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色调,生态成为黔南人引以为荣的“第一品牌”。
森林覆盖率达56%,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9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名副其实。回顾黔南州60年的发展历程,从“懂绿”到“护绿”,从“护绿”到“用绿”,黔南人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工业企业入驻黔南,为这个欠发达、欠开发和欠开放的地区奠定了工业基础。随后的几十年里,黔南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遭遇了发展的“阵痛”:经济指标上去了,环境污染却增加了。
严峻的事实面前,黔南人意识到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选取一条基于自身特性的跨越发展路径。
“生态才是我们的最大优势!”1982年,黔南州委、州政府将茂兰喀斯特森林、斗篷山列为全州一级自然保护区,随后又制定了《关于造林绿化检查评比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将绿色理念植入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之中。
从“懂绿”到“护绿”,黔南步履艰难,却执着前行: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一大批污染企业被勒令关停,大多数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对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破坏生态且效益低下的“包袱性”项目,不论要求多低,一律拒之门外。
恢复生态,还清旧账。从1998年算起,黔南人种出了885万亩森林,森林活立木蓄积量由历史上最低点的155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2015年的5600万立方米。
合理规划,处处“透绿”。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全球绿色城市”都匀、“地球绿宝石”荔波、“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贵定、“三天奇观”平塘等多个城市和乡村享誉全球。
2011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视察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黔南人民牢记嘱托、不负期望,把“护绿”上升为“用绿”,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黔南充分挖掘山地经济潜力,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通过多年培育,茶叶、刺梨、蔬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产业已形成规模,打造了都匀毛尖、罗甸火龙果、长顺高钙苹果、龙里刺梨、荔波樟江蜜柚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截至2015年底,全州茶园面积达到131万亩,人工刺梨种植达30万亩,都匀毛尖品牌价值达181亿元。
打好“生态牌”,做强“大旅游”。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黔南培育了一批旅游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高标准蔬果、茶叶、花卉等观光农业基地。在旅游的拉动下,黔南农特产品通过农村电商在网上热销。2015年,全州从事电子商务涉农企业已达300余家,农特产品实现线上交易近亿元。
生态优、景色美、产业活、百姓富,黔南人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2015年,黔南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11部委批准为州(市)级“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黔南生态建设持续发力:2015年,《绿色黔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印发实施,提出到2017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8%的建设目标。2016年7月1日,《黔南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贵州首部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从“懂绿”“护绿”到“用绿”,生态文建设思想正在黔南大地生根、开花、结果。(责任编辑/何兴健 图表设计/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