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潮涌动著华章
2016-11-03王海平
王海平
建州以来,黔南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林业生态基础,为完成贵州省承担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战略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重视下,在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关心下和全州各族人民的努力下,林业长期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在“绿水青山”培育和“金山银山”打造中谱写出华丽乐章。
绿水青山秀黔南
历届黔南州委、州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先后提出“打好生态牌”、建设“绿色黔南”、建设“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等目标。1998年以来,全州通过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林业工程完成造林8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88万亩、封山育林297万亩),投入资金34.57亿元。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蓄积由历史上最低点的20.70%和1551万立方米增加到了2015年的57.36%和5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6.66个百分点,翻了一番多,活立木蓄积增加了4049万立方米,翻了近两番。据中国林科院科技信息所和黔南州林科所2009年评估,全州森林资产总价值达6600多亿元,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000多亿元。
2015年,黔南州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11部委批准为州(市)级“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林业大发展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为完成贵州省承担的“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战略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在黔南这片古老而又青春焕发的土地上,茂密的森林、成荫的绿树、如茵的青草、竞放的鲜花、飞翔的鸟儿、碧绿的河水、秀美的田园随处可见,绿水青山已成为黔南的靓丽名片。
金山银山惠民生
黔南州委、州政府把助民增收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全州林业发展的基本遵循,在大力培育绿水青山的同时,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刺梨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极大地推进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商品林面积大幅增加。全州用材林面积达600万亩,茶叶、刺梨等经济林面积达36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万亩。
——林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名列全省前茅。全州人造板加工能力达40万立方米、木制品加工能力达20万平方米。
——森林旅游迈开大步。全州现有国家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7个、以森林景观为依托的国家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数量均居全省各州(市)之首。贵定县、罗甸县获批“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荔波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都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被中国绿色时报社《森林与人类》杂志社评选为“中国森林氧吧”。
——打造了“都匀毛尖”和“黔南刺梨”产业。全州现有茶园面积131万亩,投产茶园54万亩,茶产量1.16万吨,总产值24.5亿元。刺梨种植面积45万亩,鲜果产量4万吨、鲜果加工能力达10万吨,产值突破8亿元,成为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及国内刺梨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涉林产值不断攀升。全州涉林产值由历史最低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70亿元,获国家林业局和中国农林水利工会联合颁发的2012—2013年度“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
——民生林业收到实效。全州农村人口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由历史最低的不足10元增加到2015年的938元。
林业在成为生态建设示范点的同时,正在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的引爆点。
生态底线长相守
黔南州长期重视生态底线保护工作,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保有量、森林蓄积保有量、公益林面积保有量、湿地面积保有量、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物种数量、古大珍稀树木保有量、自然保护区占州国土面积比例9条林业生态红线得到坚守。
州内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40.6%;现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16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7处,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湿地公园面积为295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7.51%;州内界定国家公益林725.39万亩、地方公益林州638.25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4.70%;12县(市)均编制完成了《县级人民政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州、县均将森林资源保护列为对各县(市、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古树名木全部实行挂牌保护,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加大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州委、州政府出台省内最严厉的《黔南州森林防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全州森林火灾成灾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均低于国家控制指标;扎实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等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涉林违法犯罪行为。
生态文化有声色
黔南成功举办了5届贵州龙里刺梨赏花(品果)节和5届“黔南州兰花艺术展”、拍摄了《贵州刺梨好花红》电视专题片。州委宣传部、州林业局、省摄影家协会、州文联联合举办了“黔南州‘中国梦—生态之州,美丽黔南森林与生态专题摄影作品、文学作品大赛”。
黔南州林业部门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了以绿化黔南,助民增收为主要目的的“山川增绿,党旗增辉”“黔粤携手,护佑两江”系列活动,其中“山川增绿,党旗增辉”活动2015年被州直机关党委评选为“十佳党建品牌”。
龙里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贵定甘溪林场获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团中央命名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独山林场和瓮安林场获省林业厅、教育厅、团省委命名的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随着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播,绿色生态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全州群众爱绿护绿意识显著增强。
林业改革现活力
黔南州紧紧围绕盘活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减少风险、助民增收等不断深化林业改革。
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共完成勘界确权面积2101.6万亩,占林改面积的98.67%,发放林权证364818本,涉及445692农户688149宗林地,发证面积为2040.04万亩,发证率为95.59%。
林权交易持续推进。实现林地流转91.4万亩,林权抵押贷款面积达10.57万亩,贷款金额7.44亿元。
森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投保公益林面积1147.65万亩、商品林面积9.05万亩,累计投入保险资金3470万元,投保保值达1153.7亿元。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338个,带动农户1.5万户,林业经济产值累计达6亿多元;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85万亩,产值达6.9亿元。
林业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成果。赴外省开展林业产业专题招商,目前已引进林业产业项目238个,签约资金195亿元,到位资金26.40亿元。全州完成上市挂牌的7家民营企业中有4家涉林公司。
林业体制改革,使山上的“不动资源”变成了“活资产”,激发了林业经营和林业产业发展活力,让农民依靠发展林业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根据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十三五”相关规划,黔南州在“十三五”林业主要奋斗目标中提出了8个约束性指标、5个预期性指标,其中全州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5%(比“十二五”增加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将达到6200万立方米(比“十二五”增加6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将达到350亿元(比“十二五”增加170亿元)、农民人均拥有2亩以上经济林,农民人均来自涉林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十三五”时期,黔南州林业系统将以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为要求,以培育“绿水青山”和打造“金山银山”为总任务,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民增收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推进林业转型升级和接二连三发展,实现森林资源稳定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社会效益显著提升,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为黔南州“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黔南州林业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