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赢得一席之地的货币:人民币的崛起》
2016-11-03
作者普拉·萨德(Eswar Prasad)是国际货币金基组织(IMF)中国部前主任,现任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
该书认为,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使中国有效削弱了美国财政部长期以来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批评。人民币甚至在没有满足开放资本账户和汇率自由化等一些传统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就已经成为官方储备货币,这一点非同寻常。这里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是一个关键因素。但体量的作用也仅止于此,就连中国也不能完全摆脱经济学基本规律的影响。除非中国完全开放资本账户、允许资本自由进出,并完全放开汇率,否则人民币难以与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储备货币相抗衡。
作者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并且对市场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作了5点解释:一是中国服务业发展增速、家庭收入增长、消费支出相当不错;二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好,制造业转向价值增值方向,科技含量更高。此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低工资的经济体,工资上涨速度超过孟加拉国和越南;三是人民币长期保持升值趋势。中长期来看,有强大外汇储备和强劲经济支持,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可能;四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合理;五是人民币获得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的信任。
就人民币真正实现全球化需要哪些条件?作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可以说是探索两个从根本上相冲突的动量之间的矛盾能否调和的一次伟大实验。这两个动量一个是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影响力,另一个是进行大量政府干预以保持市场稳定及有序。
该书还建议,中国需要一个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经济,经济受政府干预的程度应降低,此外还需要范围更大、流动性更强、监管更规范的金融市场。为使人民币从储备货币上升为避险货币,中国还需要实施能够赢得外国投资者信任的改革,其中包括打造一个更加开放透明且受到监督和制约的政府、法治至上的准则以及独立的央行。尽管人民币升值的轨迹引人注目,但有关“人民币终将崛起为全球主导货币”的说法以及相关的“美元衰落”的担忧都被严重夸大其词了。中国领导层正在推进金融业的开放和有限的市场化经济改革,但同时也拒绝了政治、法律、体制方面的改革。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或许的确上升了,但若没有这些广泛的改革,就无法获得外国投资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