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沟通民心的平台作用
2016-11-03方正辉
方正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绩。政策沟通日益紧密,规划布局初步完成,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形,地区合作机制持续增多,各国间人文交流也更加紧密,民间交往呈现勃勃生机。下面我讲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是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带一路”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各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不断升温,与此同时,交流合作也日益开展。2013年9月至今,国际主流媒体发表的“一带一路”英文报道就有上万篇,每年有数十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媒体对话会或者媒体论坛,此外,还有规模不等的“一带一路”媒体传播联盟。应该说,媒体的积极参与,推动了“一带一路”走进国际舆论中心,成为热门话题。现在,了解“一带一路”的人越来越多,沿线各国政府和民众信心也不断增强。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开展的国际民意调查显示,2014年,美、俄、英、印等8个国家的民众,对“一带一路”认可度打了77分(满分100分);2015年,不包括中国,G20中18个国家的民众,对“一带一路”给地区和平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持正面看法,给出了67.6分的评价。这两个数据,反映出世界各国民众对“一带一路”关注增加、评价较高。这主要得益于媒体近年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广泛、深入、持续和正确引导,形成了较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是媒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多种平台作用。对于“一带一路”的宣传解释推动,媒体不单是一个重要平台,而且是一个多功能平台。首先,它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媒体是大众传播工具,及时跟踪报道“一带一路”的最新进展,准确解读、深入评论“一带一路”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对于形成持续、正面的舆论影响力作用巨大。其次,它是对话交流的平台。在做好营造舆论工作的同时,媒体还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展开对话交流。我们今天这样的媒体间对话,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通过广泛交流研讨,凝聚各方共识,我们就能减少彼此分歧,减少彼此误判。这样做,还有利于我们在报道和传播过程中把握好利益共同点、情感共鸣点、战略融合点,不炒作个别矛盾,不扩大局部分歧。增信释疑,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第三,它是一个互动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政府的声音得到传播,普通民众的呼吁也能得到放大。这样,就能在民众和政府之间搭建一个桥梁。既让民众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具体实惠,又能把他们的诉求反馈给企业和政府。特别要说的是,教育、扶贫、卫生、健康等领域的问题,“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理念和目标等,应该得到更多的反映。因为这些问题与普通民众的利益最为相关,民众关注度最高。总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媒体要成为好的粘合剂,在政府、民间和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正能量。
三是中国外文局在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中国外文局长期致力于对外传播工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此,我愿与大家一起分享。首先,我们努力用对象国听得懂的语言,讲“一带一路”故事。今年1月15日,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推出了《中国东盟报道》期刊,它以英文版为主、辅以东盟各国本地语种的“1+N”多媒体终端,打造成为国家对外传播平台、双边交流平台、文化推广平台和政企沟通平台,受到了东盟国家的欢迎。第二,我们积极与对象国主要媒体加强合作,共同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独奏,一枝独秀。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各方八音谐和、万方乐奏、共同发声。今年5月24日,外文局人民画报社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办了《丝路望》杂志首发式。这本杂志由中国的媒体主办,同时由哈萨克斯坦最大的俄文报纸《共青团真理报》负责在中亚地区的印刷和发行。第三,我们重点挖掘好历史资源,讲好丝路传承的故事。今年6月20日,由外文局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录片《千年佛缘》举行了开机仪式。《千年佛缘》旨在以中国古代高僧法显西行开展佛教交流为背景,讲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吸引、相互交流的故事,探求这些国家文脉相连的根源,寻找民心相通的文化纽带。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充实这一内容,夯实这一基础,是我们责任所在、使命所在。“一带一路”持续不竭的活力来自民间。民心通了,交往的路就越走越宽。民心通了,政策沟通就有底气,设施联通就有支撑,贸易畅通就有动力,资金融通就有信心。促进民心相通,媒体大有可为。我们不但应该成为“丝路故事”的讲述者,“丝路建设”的报道者,也应成为“丝路精神”的弘扬者,“丝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既是鼓点和号角,也是桥梁和纽带。我们也期待同各国媒体继续加强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作者在2016“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