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萨特《禁闭》中“他人即地狱”的内涵及人际关系

2016-11-03于谦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萨特戏剧

于谦

摘   要:戏剧《禁闭》中提出“他人即地狱”的观点正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人际关系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萨特本人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他人关系的一个新颖而又独特的描述。关于对戏剧《禁闭》的研究,大多是将研究的方向着重放在了对“他人即地狱内涵的解释上,没有将其与萨特的人际关系观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 戏剧《禁闭》;萨特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71-01

一、戏剧《禁闭》

戏剧《禁闭》是萨特的一出哲理意味极浓的名剧,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场景被规定在地狱之中的“一间第二帝国时期的客厅”,剧中人是三个死后相聚在一起的的鬼魂。这三人都具有双重人格,既是施虐者又是受虐者,吵闹、争斗不休。萨特根据三个鬼魂之间的关系在戏剧中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人际关系观点。《禁闭》中提出的“他人即地狱”的观点正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人际关系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萨特本人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他人关系的一个新颖而又独特的描述。关于对戏剧《禁闭》的研究,大多是将研究的方向着重放在了对“他人即地狱内涵的解释上,没有将其与萨特的人际关系观结合在一起。

二、正确对待自己,远离地狱

“他人即地狱”这一层意思强调的是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对待自己,突出了个人主体的重要性。人们在遇到困难或是出现问题时,往往很容易去找社会原因、客观原因和他人原因,看不到自己的原因,学不会正确的对待自己,总是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他人身上。因此人们需要反思自己,这样才能避免陷入自己设置的精神地狱之中不能自拔,才不会造成自己的痛苦,也不会给他人带来痛苦。戏剧《禁闭》提出“他人即地狱”这一问题,就是期望人们学会自省。加尔森评价埃司泰乐“你这个浑身湿漉漉、软绵绵的东西!你是一条章鱼,一片烂泥塘!”①埃司泰乐不愿意动脑思考,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去改变自己,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落入了自己的地狱。伊奈司有思考能力,却被同性恋的倾向蒙蔽了双眼,虽然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却不肯做出改变,一步步走向了堕落。她不仅没能正确对待自己,也没有正确对待他人,毁灭了双方。加尔森不但没能事先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没能在事后勇敢的面对事实,没能勇敢承担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最后遭受自己营造的精神地狱之苦。与其说是他人给加尔森造成痛苦,不如说是他自己给自己造成的痛苦。

三、正确对待他人,远离地狱

正确对待他人,远离地狱即是指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假如,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自己是恶化与他人关系的原因,那么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戏剧《禁闭》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是罪人,都是败坏与他人关系的罪魁祸首,生前都给他人造成过痛苦。比如剧中的女同性恋伊奈司,厌弃表哥,引诱表嫂和自己在一起,致使表哥后来惨死。对此她却不以为然,十分高兴,常对表嫂说“哎呀,小宝贝儿!是咱们害死了他。我真坏透了。”②当加尔森承认自己坏时,伊奈司认为加尔森不坏,加尔森是另外一码事,她说“我,我才坏呢。我是说,我活着就得让别人受痛苦。”③由于极端自私的同性恋,她毁了一个家庭和两条性命,造成他人的灾难,当然要受地狱的惩罚。加尔森,埃司泰乐同样没能正确的对待他人,恶化了与他人的关系。这三个鬼魂,是人群中的败类。加尔森说“有人疼的下流胚”④,伊奈司的一些话概括准确,揭示了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咱们是彼此彼此。”⑤“都是杀人犯” ⑥“咱们有过欢天喜地的日子,是不是?有些人,直到死还在为我们受尽苦难,而咱们还因此而高兴。现在,该受报应了。”⑦正确的对待他人同时也包括正确的对待他人的判断。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重视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但只能将别人的评价作为参照,不能依赖,否则自己就极有可能陷入精神地狱之中,承受精神地狱之苦。萨特曾这样说过,“‘他认识到除非别人承认‘他如此(诸如说一个人高尚,或者说一个人欺诈或者妒忌),‘他是不可能成为什么的。除非通过另一个人的介入,‘我是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任何真情实况的。”⑧但同时萨特也强调他人的判断固然十分重要,可是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依赖,不能当作是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剧中的加尔森从不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他介意的总是别人会怎样给自己做结论:他的编辑同事们会谈论他是胆小鬼,后继者也永远会持这种看法。“他对我的全部看法统统收进他的脑袋里去了。”⑨“对我,他们也不肯说明白。”⑩为了改变这种境况,死后的加尔森仍然去争取埃司泰乐,相信他自己不是胆小鬼。他认为得到她一人的认可便可得救,但埃司泰乐对此并无兴趣。他失望后又去找肯动脑筋的伊奈司,伊奈司的回答正好相反,这使他更加痛苦。加尔森正是过于看重他人对自己的判断,没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因而遭受地狱之苦的折磨。“正因为有许多人因循守旧,拘于习俗,旁人对他们的评论,他们感到不能忍受,但是他们又不想方设法去改变这种情况,这种人虽生犹死。”11

萨特从“他人即地狱”的角度论述人际关系,但萨特绝不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恶劣的。萨特所指的人是那些完全依附与他人的人,这些人把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和对他们的判断作为认识自己的手段,以此来认识和判断自己,导致完全依附他人,并且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因而度日如年,遭受地狱之苦。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⑦⑨⑩沈志明,艾珉.萨特文集·第五卷·戏剧卷(I)[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2,125,125,124,114,115,115,112.

⑥⑧让-保尔·萨特.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1-22.

11 徐崇温,刘放桐,王克千,等.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1.

猜你喜欢

萨特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戏剧类
你自己选择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