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尼尼戏剧化的创作

2016-11-03罗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戏剧化巴洛克

罗畅

摘   要:巴洛克艺术产生在一个动荡不宁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里宗教反动势力特别猖狂,作品中的不安情绪无疑是当时一些艺术家苦闷和矛后心情的反映。贝尼尼是罗马最虔诚的雕刻家、教堂的中流砥柱,他用艺术的力量做到了世界上很艰难、最被渴望的事,那就是具体呈现纯粹的喜乐。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代表作《圣德列萨祭坛》,发现贝尼尼的艺术热情和其作品创造的形象美及对空间环境的营造。

关键词:巴洛克;贝尼尼;圣德列萨祭坛;戏剧化

中图分类号:J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69-01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十七世纪是它的发展和繁荣时期。它影响了欧洲各国,特别是在一些天主教的国家里尤为流行。教会和贵族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支持者,所以为上层服务的巴洛克艺术有着豪华和注重装饰的特点。在这个时候,建筑、雕塑与绘画结合得更加紧密了。巴洛克艺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激情。在巴洛克艺术作品中人们常常可见激烈运动的人体,人物有着激动不安的情绪。

一、贝尼尼的热情

凡是到过罗马的人都为那里豪华的巴洛克建筑、雕刻和蔚为奇观的喷水池而赞叹。贝尼尼是意大利十七世纪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他是建筑家、雕塑家、画家,同时也是作家和戏剧家。

贝尼尼对热情了如指掌,因为这正是他艺术创作的精髓。这种极度强烈的肢体状态改变了雕刻艺术。贝尼尼让大理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肉欲感官,大理石在他的巧手之下摇曳、流动、颤抖、流汗。他的作品哭泣、咆哮,肢体扭曲、狂奔,因强烈的情绪而紧绷。他仿佛炼金术士般的改变物体的本质,把大理石变成树叶、树干、发丝、肉体。

二、圣德列萨祭坛的形象美与宗教意义

《圣德列萨祭坛》是一件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作品,是贝尼尼的代表作。贝尼尼最出色的的雕塑作品呈现的都是上升的扭曲人体。不管是试图逃离的普西芬尼,还是极力试图逃脱石化末日向上升起的达芙妮。他想让圣德列萨凌空飘起,这次不是为了逃离,而是渴望地迎向被穿刺的命运。此时贝尼尼不再拘泥于婉转隐喻,他想具体呈现她难以言喻的感官之乐。贝尼尼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是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他不仅为祭坛作雕像,同时还作了一个精美的祭坛外框。祭坛外框是用深颜色的大理石镶砌而成的,这样为的是能更加鲜明地衬托出用白色大理石雕成的人像。祭坛的外框呈现出巴洛克的豪华的风格:有曲折重叠的檐线、富有节奏感的三角媚以及两旁带有华丽柱头的柱子。祭坛雕刻由两个人物组成:一个是天使,另一个是圣德列萨。她沉浸在狂喜之中,头向后仰,双唇开放,双眼微睁,一双天使般的手臂掀起长袍,露出她的酥胸。

(一)流畅的形象美

这幅作品深深的吸引着你的目光,但你又不知该看什么地方。圣德列萨的惊人的美貌和她天使情人的俊美不相上下,他们也算是一对情侣。同时呈现他们的结合及圣德列萨心中强烈的感受,贝尼尼用了神来之笔——他让他们的身体向外翻转,她身上象征着贞洁,克制的长袍成为她内心情绪的表征。在道袍的推波助澜下,她无助的屈服变成流畅的喜乐。一波波起伏不定的感官刺激,坚硬的大理石仿佛被熔化一般,这一波波巨浪从微笑天使直接传到圣德列萨的长袍,它们在此汇入一片翻滚的巨浪。再如同在海岸上碎裂的浪花般,形成无数的深谷和裂缝。贝尼尼为这句剧码安排了一群观众,亦克罗纳洛家族的成员,有的看得目不转睛,有的窃窃私语讨论它的含义。打光也很戏剧化,他雕刻的阳光后方被挡住的光柱,礼拜堂的石柱都像在剧烈的摇晃。这是世界上最强烈最狂暴的肉体剧码,但它并不是呈现了情色化学作用达到巅峰时的痉挛,正因为他不只是如此,而是结合了肉体渴望和灵性或情感上的超脱。

(二)空间环境营造宗教氛围

实际上,天使和圣女的群雕只是作品的一部分。为了达到圣依纳爵强调基督徒真实体验的目的,贝尼尼在艺术的空间形式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他在教堂祭坛的三角墙后开了一个隐避的窗户,这样光线可以透进来。同时,贝尼尼在背景上的巧妙处理,给人造成的感觉就好像那光芒是金色的天国之光。光线照在白色的抛光大理石的雕塑上,那深色的云又把这一戏剧的场景衬托得更加突出。如此,绘画、雕塑、建筑和光等等因素被成功地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大胆的尝试使艺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它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幻觉,这种真实的幻觉也使观众被卷入其中。贝尼尼对这种“幻觉”肯定有很深刻的体会,加上他精到的技艺,所以表现出的圣女激动和炽热的情感是那么地生动。那动人的形式与内容大概真的能激起观众对上帝的爱而对他充满信心。

三、总结

贝尼尼充分调动雕塑、建筑、绘画乃至喜剧的诸般手段,有声有色地渲染着神圣场面,尽一切可能给人们一种亲临其境目睹圣迹的感觉。贝尼尼万年花了十多年时光,从事圣彼得堡大教堂前广场柱廊的创造。这气势宏大,富于动感,聚拢一切的佳构,与米开朗琪罗的大教堂圆顶相呼应,使这处景观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

参考文献:

[1]李晖.“从‘事实走向‘真实——浅析巴洛克艺术风格”[J].文艺研究,2008(01).

猜你喜欢

戏剧化巴洛克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小议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魅力
“没规矩”的巴洛克
顷刻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