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子恺美学方法论

2016-11-03丁熠燚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丰子恺方法论漫画

丁熠燚

摘   要:丰子恺先生的美学研究始终面向宽阔的人生和广大的民众,将艺术和美学的启蒙,民众审美素养的提升,民众美的心境的拓宽作为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所以,因为秉持着这样的目标和目的,他的美学方法论上便显示出强烈的现实精神和主体关怀。

关键词:丰子恺;美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20-02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也是终其一生用行动和理论在追求“艺术的人生化”和“人生的艺术化”的现代美学家。与同时期的美学家相比,他作为集艺术创作主体、研究主体、实践主体为一身的美学家,其美学研究方法颇有自己的特色。丰子恺先生的美学研究始终面向宽阔的人生和广大的民众,将艺术和美学的启蒙,民众审美素养的提升,民众美的心境的拓宽作为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所以,因为秉持着这样的目标和目的,他的美学方法论上便显示出强烈的现实精神和主体关怀。可以说他的学术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共通,将其放置在当下的研究语境中,仍给予我们以深厚有力的启迪与借鉴。下面从他方法论的现实精神和主体关怀特色出发,从三个角度切入,具体论证丰子恺先生的美学研究方法。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的互证

丰子恺作为一个艺术家,涉猎广泛,除了在音乐、书法、书籍装帧设计、散文写作方面颇有建树外,最著名的当然是他独具特色的漫画创作。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在艺术创作上的体验给予了他在美学研究上独特的启发。可以说,既是美学家又是艺术家的丰子恺先生,在他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汲取着他的美学思想资源。

丰子恺先生在许多理论文章曾中对不同艺术类型进行过形式、功能、特征等各个层面的介绍,以及分析艺术类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在《绘画与文学》一文中,他对一类画特别情有独钟,这类画使人不能忘怀,“是为了它们给我的感动深切的原故。它们的所以能给我以深切的感动者,据我想来,是因为这种画兼有形象的美与意义的美的原故。换言之,便是兼有绘画的效果与文学的效果的原故。这种画不仅描写美的形象,又比在形象中表现出一种美的意义。也可说是用形象来代替了文字而作诗” ① 。丰子恺先生称这类画为“文学的绘画”。他又将这类画放置在中西美术史上考察,认为这类画在中国最为突出,与之相比,西洋画更多为“纯粹的绘画”。而“文学的绘画”也与丰子恺先生自己创作的漫画特征遥相呼应,其出版的漫画集大多属于他研究中所说的“文学的绘画”。而在他不同主题类型的漫画中,“古诗新画”一类漫画又尤具中国特色。他曾在《<画中有诗>自序》中说:“余读古人诗,常觉其中有佳句,似为现代人生写照,或竞为我代言。盖诗言情,人情千古不变;故为诗千古常新。此即所谓不朽之作也。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不问唐宋人句,概用现代表现。自以为恪尽鉴赏之责矣。”②丰子恺先生用自己具体的漫画创作,实践着文学样式和绘画样式的互通与转换,进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美学理论上阐发,他在《漫画艺术的欣赏》中指出:“我以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书少而精,含义深而长。”③由此可见,丰子恺先生对艺术类型的整体式批评和联系式批评的意识,其背后有他作为创作者的实践经验的支撑。可以说,他的其它几篇文章,如《艺术的创作与鉴赏》、《漫画艺术的欣赏》、《漫画创作二十年等》都是其艺术理论对其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与升华。 有评论家曾评价过丰子恺先生这一方法论的特色:“丰子恺不是以思辨见长的理论家,而是一位艺术家。他在进行互证和诠释时,常常以自己的审美体验为例。这种艺术家的灵光一闪,生动具体。歌德认为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让艺术家来阐述灰色的理论,往往能在灰色的底色上涂抹一些鲜活的生活之色。”④

二、艺术教育与艺术研究的互动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早期现代意义上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大量翻译文艺理论,整理编写教材,开办讲座,不仅是对青年学生,也对教师进行艺术教育,进而面向全社会。他一生都扮演着美与艺术的启蒙者与教育者。从艺术教师的教育实践开始,到以出版各类通俗艺术教育读物的形式启迪民众,丰子恺先生一直将束之高阁的美学理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试图使广大民众,保有一份艺术的心,并对自己日常生活进行审美的关照。有评论家说:“丰子恺那些关于艺术知识、美学知识的普及性读物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俗不伤雅,才能‘雅化俗人,进而提高全民的审美情趣。当下的中国大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要求美化生活,但由于审美情趣低俗,结果花钱买不到雅俗共赏的美。审美情趣不够高雅,意味附庸风雅,反而更加俗不可耐。社会呼喊丰子恺式的美学家,能写出雅俗共赏的美育读物,从而普及美学知识,用高雅的艺术精神来美化大众的日常生活。”⑤

正是在长年艺术教育实践中,正是在以艺术人生观的普适化追求为目标的行动中,他得出了对艺术本体范畴的划分,并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便关注大众文化。在《深入民间的艺术》一文他认为艺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严格意义上“是少数天才者之间的通用物,根本不能普及于万众”⑥。而从现实情况出发,艺术还有一种广义的解释,就是大众艺术,这种艺术偏于感官,并不纯粹。丰子恺先生从系统论的眼光出发,看出两种艺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并用辩证的思想着手调和两种艺术的冲突。他提出了“艺术精神的应用”。一方面他重视大量绘画、音乐等艺术科目的知识介绍,并用生动易懂的语言介绍相关艺术的学习方法理论,例如如何从基础开始入门音乐,如何学习绘画创作、如何鉴赏绘画等等。另一方面,他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特别重视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品的反映,以及对审美价值的能动外化与实现。而这种外化和实现需要结合主体的主观意向和态度、所以丰子恺先生结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对大众艺术进行考察和研究。如《工艺实用品与美感》、《美术的照相》、《商业艺术》等文章中是对当时文化现象的批评与研究。由此可以看出,丰子恺先生的“艺术精神运用”是有着强烈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的,他将艺术鉴赏态度同人生审美心态相融合,注重理论建构背后对人的生存之维进行哲学上的反思与关照。正如他在《图画与人生》中说:“人生不一定要画苹果、香蕉、花瓶、茶壶,原不过是要这种研究来训练人的眼睛,使眼睛正确而又敏感,真而又美,然后拿这真和美来应用在人的物质生活上,使衣食住行都美化起来;应用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使人生的趣味丰富起来。这就是所谓‘艺术的陶冶。”⑦掌握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广阔的融汇于人生,所以艺术作为一门学科不仅是艺术科的事情,还要融入一切学科,即让绘画、音乐的小艺术融入人生的大艺术中。

三、佛教思想与美学思想的互通

丰子恺先生于1927年同老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皈依佛教。他的艺术创作受到佛教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的《护生画集》。同样,他的美学思想也受到佛教的影响。丰子恺在具体美学方法上积极吸收了本土佛教的思想资源。这主要体现在“起源论”和“审美论”两方面,在两个这个层面上,他认为艺术和宗教是相通的。

就“起源论”来说,丰子恺先生在论证艺术的起源时,除了继承和阐发日本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苦闷说”外,还汲取了佛教教义的“苦谛”说。佛教用“四圣谛”中的“苦谛”专门昭示世间之苦。“苦谛”,“可以表述为关于人生是苦的真理。……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⑧而消除人生苦的方法是佛家讲求的弃绝妄相,净化身心。这在某种意义上与丰子恺心中无功利的纯粹艺术相似。他说:“我们在艺术的生活中,可以瞥见‘无限的姿态,可以认识‘永劫的面目,即可以体验人生的崇高、不朽,而发见生的意义与价值。”⑨而从“审美论”看,他认为“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作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故艺术的境界与宗教相通。”⑩所以从根本上说,丰子恺的思想和他的美学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是在佛家的理论语境中,替艺术找到了本体论上的生命意义。正是人生的“苦”才需要寻求艺术,而寻求艺术的方法和途径就需要心灵上的同情与悲悯,向万物敞开,“这就是美的心境,……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11 所以,丰子恺先生极力强调大众涵养一颗艺术之心。基于此,可见佛教思想对丰子恺先生美学思想的渗透。

通过对丰子恺先生美学方法论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得出,因其多重的主体身份,给予了丰子恺先生不同层面的经验和阅历,他善于积极利用这些不同的经验和阅历,进行美学方法论上的提炼与磨合,极具理论视野的发散性与开阔性。总而言之,他非常注重融会贯通不同的理论资源,并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用创作佐证理论;作为一个美育家,他以实践联系理论;作为一个佛教徒,他又积极汲取佛教思想。他的方法论紧承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指向,又超越时代,体现着普世的美学人生价值观。

注释:

①③⑨⑩11 丰子恺.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丰子恺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02,172,44,24,8.

②丰子恺.丰子恺文集(第4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258.

④⑤余连祥.丰子恺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19.。

⑥⑦丰子恺.艺术与人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85,7.

⑧高杨,荆三隆.印度哲学与中国佛学文集[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2006:192.

猜你喜欢

丰子恺方法论漫画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