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国明|格物进行时

2016-11-03马莎

陶瓷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达摩格物德化

文/马莎

郑国明|格物进行时

文/马莎

Zheng Guoming was born and lives in Dehua. He engages in the White Porcelain of Dehua which has been inherited by generations,starting from Song Dynasty, rising in Yuan and Ming Dynasty, falling in Qing Dynasty. “Dehua”,in Zheng Guoming's heart,is not only a name of place but also a kind of pious conviction.

郑国明,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德化精华陶瓷有限公司创始人,“古尊陶瓷”、“明尊佛瓷”和“老佰年”的品牌掌门人。福建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德化县工商联合会执行委员、福建省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任教。

慈眉善目,身材富态,声音低沉,举止憨厚是郑国明的显著表征,也许与各路佛家终日相守的因由。他奉行慢条斯理的生活方式,最好能与天地共话心声,再一杯清茶氤氲,便是极好的了。郑国明不喜张扬于人前,人多之处,要么静静地聆听,要么默默地酝酿大谋略,少见他侃侃而谈。在友人面前,用闽南语会时不时爆出些绝妙的想法,便真正是那种“一语惊人”的族群。可以从以下三件事去领略一下这位默默格物使者的魅力。

禅|禅悟入瓷

何为禅?郑国明言道:“禅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感悟”。

德化盛产精湛的瓷佛造像并不是偶然。也许你不知德化有座山,山中有九仙,名为九仙山,被誉为中土蓬莱第一山。德化地处戴云山区,在“仙人”的庇佑之下,境内分布有高岭土环形矿,拥有最优质的高岭土,是烧造白瓷最理想的配方比例,这是德化窑得天独厚的特殊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德化这方土地,就有一大批子民靠着那优质的高岭土,靠佛祖的慈悲开悟,靠着自身的勤劳,顺其自然地进入禅瓷的世界,郑国明并不抗拒这样的安排。

郑国明六十年代中期出生于瓷都-德化何朝宗故里隆泰村,八十年代后期就读于福建省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九十年代后专攻陶瓷艺术设计并致力于各种高温名贵药铀的研发和创制,其陶瓷艺术设计并致力于各种高温名贵药铀的研发成就备受国际、国内陶艺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虽生于白瓷的故乡,在艺术创作上却不拘泥于“白”的宿命,而是追求禅宗文化的多彩表达语言,钻研提炼禅宗文化的精髓,按照他的说法:“艺术家最后拼的不是技能,而是对文化的理解程度”,这样的心态使得他手下的达摩、白度母等披上了生动而高贵、严肃庄重而富有人情味的独特面纱,其造型并不拘于细枝末节,而是制造意境去表达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

《绿度母菩萨》

白色是德化瓷器的标志,德化白瓷更是陶瓷界的一张别致的名片。德化白瓷从宋至今,从何朝宗到郑国明,都痴迷于表达“白色”所营造的“计白当黑”的意境。而且白色在禅文化中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正如《华严经》所提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郑国明很认同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出的观点:文学艺术将宗教与哲学囊入怀中,用其理性而睿智的语言来分析“美之所以为美”。德化白瓷就是那理性而睿智的语言,是用瓷的语言诠释了美的更多层次的体现,当然包含禅宗之美的部分。

传统德化白瓷的魅力有着特殊的“玉质感”,洁白恬静、温润如玉、晶莹剔透,颜色有“白中带黄、白中带暖”的柔和色调。如此美丽生动的白瓷却阻挡不了郑国明格物的本性,“玉白釉瓷”就是格物之下的产物, 好似“一念智即般若生”,是与众不同的白瓷,改变了德化历史以来对中国白的“好土”说法,即有保留德化古瓷都 “中国白”之态,更具独树一帜的“玉白釉瓷”,颜色也是“白中带黄、白中带暖”的色调,符合“象牙白、建白、猪油白”的标准,又有汝窑“胎薄釉厚”特征,釉色“肥厚油润”,釉层通透洁白、温润如玉。

材料、施釉、烧成三项技术缺一不可,成品率很低,故“好瓷难烧”,和烧制汝窑同理,依然别具一格。“玉白釉瓷”中也呈“攒珠聚球”般的釉中微气泡,又称“鱼子纹”。犹如官、哥、钧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微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又称“鱼子纹”,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玉白釉瓷”,以它朴实的材质、简洁线条展示了自然地极致之美。以它朴实无华泰然自若、藏而不露的个性与现代人静思求远,也融合了郑国明净心守志的精神追求,奉行的大象无形终极美感。

《白度母》

白度母身色如雪山洁白,面目端庄祥和,双手和双足各生一眼,脸上有三眼,因而又称为七眼佛母。造像体态端庄坐莲,低头观望世间万物,面目端庄慈和,温静微笑,法相寂静; 造像是用“中国白”来做,应用薪火相传的“印、捏、塑、雕、刻、刮、削、接、贴”九种技法,以1330℃烧制而成,可保千年不朽。作品圣洁无暇,端庄祥和,温润细腻,如脂似玉,瓷塑人物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莹润的釉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中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其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大度气韵,给人以力量、信赖和希望的感受,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崇敬和信仰。

红|国尊红釉

国尊红釉是为了传承和创新中国故宫博物院明清以来七种红釉珍品中脱口红釉的工艺

《厚德载物》

中国红是太阳的颜色,火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它象征着不断进取,斗志昂扬的民族品格,自古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而存在,代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底色,对中国人意义非凡。郑国明尝试把老祖宗的智慧以瓷器的形式重新演绎,最后呈现出雍容华贵的国尊红釉。

2012年7月,国尊红釉得到了清华美院张守智教授的好评:“是目前国内最难烧、最均匀、最鲜红的红釉,其价值不可估量”。从红釉的研发中,我们解读到郑国明心中一些真实的想法,他内心最深刻的声音:“以善行,如同水,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而却不与万物之争,有多少人在做‘中国红’红釉,我却不与其争做之,默默地研发独特的红釉,深受‘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勉励。天意厚报勤劳、勤奋之人,国尊红釉是经历了数年和无数次烧成的研发而得,是自强不息的产物。”郑国明不善言语,却生来倔强,格物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他的血液里和骨子里,国尊红釉就是一个例证。

发明国尊红釉并不是为了彰显郑国明自身的能力和成就,其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国明清之前七种传统红釉珍品中,其中有三种红釉是“脱口”(即称之为“灯草边”或“灯草口”)的技艺延续和提升。国尊红釉具有鲜红浓艳的鸡血红斑,且器口边薄处呈“灯草边”脱口,比当时官窑认定“灯草边”的脱口必须是2毫米之干净的内脱,才为官窑中的极品更完美利落,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最大的差别在于:国尊红釉更加鲜红,经过高温煅烧而釉沸腾后所形成的肌理在放大镜下呈网格中沉有黑色斑点,如此之来使发色更加沉稳、更加庄重,有红釉中之帝王风范,气势威人,观后更加回味无穷。国尊红釉在明清传统红釉大家族中更是喜添新秀,实为国之尊宝。

作品国尊红釉《厚德载物》是在高温状态下由稀有金属锆包裹金属硒而发色的鲜红浓艳的鸡血红斑陶瓷工艺品。该红釉在高温下氧化分解出鲜红浓艳的鸡血红斑,呈流动性的点丝状釉体,富有灵动感,器口边薄处呈“灯草边”脱口,釉厚如脂,色调纯正,莹润鲜艳,红色艳而不媚,稳重大气。作品造型乃纯手拉坯,简约考究,质朴大气,色彩深沉厚重,耐人寻味,富有时尚气息和高贵非凡的气质,另人爱不释手。

乐|从独乐到众乐

艺术必须生活化,不然无法得到持续发展。

艺术随着时代的需求,开始融化其高耸云端的冷淡,参与到一场美的公共认知当中,也就是从独乐乐到众乐乐的位移偏转中,扛着艺术的旗帜开始广泛网罗信徒,只因高冷的偶像路线开始濒临崩溃边缘。针对现代人的理性消费观念,郑国明认为:“艺术必须生活化,不然无法得到持久发展。”艺术生活化已是目前创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艺术品价格高昂令人望而却步之时,禅宗文化已经开始提出“生活禅”、“人间禅”的概念,这无疑是禅学在本世纪发展创新的里程碑。它的基本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佛造像、香道文化、茶道文化则成为最佳的传媒,那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真谛。所以,郑国明认为现在做观音、弥勒佛、达摩已超越了纯粹供养的想法,把“生活禅”、“人间禅” 融入人物塑像中,这样就可以当摆设装饰,又可以供养,两全其美。

《悟禅》

造像表现达摩在壁观静修、参禅悟道,菩提达摩坐在菩提叶上,体态低头放松、沉思,线条遒劲稳健、匀称,生动有致。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 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正是坐禅之法。造像是用德化瓷都、闻名世界的“中国白”来表现,纯手工印坯,坯比较厚重,线条就可以深入刻画,立体感强,线条清晰,主次、虚实分明,瓷质油腻坚致,洁白中微见淡黄,纯净无暇,釉层莹厚与瓷胎密贴,浑然一体,温润细腻,如脂似玉。

《渡海达摩》

古亚金釉,造像表现达摩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传化。达摩祖师体态站立水波浪上,凝视前方、线条遒劲、稳健匀称,生动有致。造像是用高温陶与古亚金釉相结合,肤色自然陶本色,五官清晰自然,衣服的颜色用举世罕见且最新发明的“古亚金釉”,底座再用铁锈釉来衬托,典型的佛像造型与釉艺结合装饰的效果。

德化瓷器多靠外销拉动整个产业,而今国外市场的萎缩,生意越来越难做,看着国外市场不容乐观的现实,郑国明觉得是时候变换思路,其格物的能量泡泡又开始起作用了:从国外市场转战国内市场,把“艺术品”这个有点冰冷的词汇涂上一层暖色调,这就是人情味。把艺术品变得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生活化的艺术品”一定是大趋势。而距离人最近便是茶道、香道、花道,由佛像做为源头,把禅艺延伸到“三道”之中,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茶器、香器、花器,用独特个性的设计去征服消费者。试想一下,焚上一柱香,古筝音律悠然而起,火煮山泉,孟臣淋漓,玉液回壶,喜闻幽香,再伴着花香美器,静观茶禅一味,堪为“拿起”、“放下”的经典“生活观”,如此岂不趣味十足。

《细十番》

郑国明把佛像、茶道、香道、禅四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禅的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禅是一种受用,是一种体验,而世人皆需借助他物来感悟禅来接引大众的方法和手段,这似乎自然有了佛像、茶器、香器的市场。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郑国明打造了“明尊佛瓷”的品牌,把其推向休闲会所、文化创意园等大众所及之所,这也许是陶瓷艺术最好的归宿吧。

格物是一种态度,格物是一种追求,格物更是一个人生命辉煌的进行时,郑国明有着格物的精神,便有了被世人认知的资本。

Zheng Guoming:sticking to principles and creation

猜你喜欢

达摩格物德化
达摩祖师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人格物在民法上的保护探析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心学视阈下王阳明格物论探微
——兼与朱子之比较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