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7000万人脱贫是中国腾飞的机遇
2016-11-02李自良吉哲鹏石超
李自良 吉哲鹏 石超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短短的三十年内,让六亿六千万人摆脱贫困,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如今国家进一步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更体现出中央的勇气、担当和责任超乎寻常。
在他看来,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家,因此在中国的扶贫攻坚战中,企业家所担之责和应尽之义务非常之大。
“我很荣幸能够响应中央的号召,参与到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马云强调。
中央的勇气、担当和责任超乎寻常
问: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消灭贫困,这是一场艰巨的任务,必须有超常规的手段,对此您怎么看?
马云:近年来,中央对两件事情下了巨大的决心:第一是反腐,第二是全面脱贫。我最近去了很多国家,见了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都提到两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二是中国在2020年全面脱贫。大家好奇、钦佩,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敢提这样的口号,我自己也觉得中央的勇气、担当和责任超乎寻常。
同时这也让我为之振奋。作为企业家,我们响应当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受益于此,如果能参与到这个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将是我们巨大的荣幸。
人类经历了三次巨大的技术变革,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英国,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解放了人的体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能源革命,虽诞生了无数的就业,但产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类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人脑的解放,但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什么?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人们向贫困、疾病、环境发动战争。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就是中国希望在2020年以前让剩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群彻底摆脱贫困。
7000万人脱贫是中国腾飞的机遇
问:虽然当前各地扶贫攻坚如火如荼,但有一些人认为,脱贫成了地方发展的包袱,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马云:脱贫是一次巨大的机会,六亿六千万的脱贫人群让中国有了今天,诞生了无数的企业和企业家。如果把剩下的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我相信中国会诞生更多的企业、更多了不起的企业家。
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解决麻烦,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是机会。7000万人脱贫不是压力、责任、麻烦,而是巨大的机会。脱贫不是一个口号,我相信中国7000万人的脱贫就是7000万个机会。
重要的是如何找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六亿六千万人已经脱贫了,我们该怎么把握剩下的机会?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袁隆平很了不起,把亩产做到近千公斤,我们要把亩产做到1000美元,把土特产按筐卖、按车卖、按颗卖,这就有点意思了,实际上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产业。
从土地革命到全面建成小康,中国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农村的进步,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从农村开始。但今天的农村跟以前不一样,在PC时代农民根本没搞清楚什么叫PC,但现在农民人手一部手机,比当年PC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运用能力不知要强大多少倍。
超常规思考,走不同的路
问:贫困是一個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贫穷、扶贫、发展有怎样的内在逻辑?
马云:脱贫给我的启示相当大,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以前扶贫是给钱给物,但脱贫是要持续的发展,从扶贫到脱贫、到致富,这是三个不同的阶段。
我最害怕把脱贫做成扶贫——发点钱就可以了。实际上扶贫是过程,脱贫是结果,致富是愿景。从这个角度考虑,扶贫办可以叫作“脱贫办”。
扶贫、脱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7000万人脱贫必须超常规地思考,走不同的路。扶贫是给人以“鱼”,脱贫是授人以“渔”,我的理解是造“鱼塘”,让农民有“鱼”可养。
脱贫离不开经济发展模式。关键是思路和落实,从医疗健康、从基础设施入手,2020年前必须做的事情必须攻下来。政策的大方向确定了,观念还要改变,走以往的扶贫之路已经不靠谱了。精准扶贫首先要搞清楚到底穷在什么方面、有什么问题,是经济不发展还是人才或医疗、教育的问题,然后再精准提出解决办法。
脱掉观念之贫
问:以企业家的思维看,束缚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桎梏是什么?
马云:扶贫攻坚战要当作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机遇。脱贫要脱掉观念之贫,有些地方守着落后的观念、落后的产业,有些人没有半点商业知识,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生意,人人都能做商人。中国在建立营销渠道、帮助农民致富的方法上比较老套,没有效率,习惯于一哄而上。
扶贫是让中国政府官员懂得商业经营,创造造血功能。在扶贫中,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基础设施等企业做不了的事情。扶贫工作的造血本事在企业,政府和企业必须高度联合在一起,才能有造血功能。
很多贫困地区正在努力。现在已经有832个贫困县在阿里巴巴上卖东西了,去年的销售额是215亿元,其中网上销售超过亿元的有38个国家级贫困县。这在以前难以想象,由于出现了电商、互联网,农民迅速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市场发生了什么事情。
由此,扶贫有不同之路可走。我相信中央提出了扶贫攻坚战的口号、目标以及出台了相关倾斜政策之后,扶贫可以做到弯道超车。
公益心态与商业手法不能颠倒
问:开展东西协作、开辟扶贫新路径,不少企业家都加入到扶贫攻坚,如何做到事半功倍?
马云: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尝试和努力,这也是企业家比拼智慧、比拼能力、比拼资源的时机。如何能够在贫困地区找出一种独特的方式,既能利己也能利他,这是企业家面临的巨大考验。
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家。因为企业家或商人有三件事情做得好:第一,做企业必须有结果;第二,做企业必须有效率;第三,做企业必须公平。
在未来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企业家所担之责和应尽之义务非常之大。要真正让7000万人脱贫,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之路。
企业家参与扶贫,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件事情是教育。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3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红利之一就是教育。不可否认,中国的教育面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觉得教育是第一要素,因此仍有必要继续加大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方面的投入。要解决贫困人群的收入问题,必须解决贫困人群的教育问题。扶贫的根本是人,让人能够自立,让人充满理想。农村教育是改变现状的最大突破口。
所以做公益、慈善、扶贫,我们每个人未必都要做大项目。公益、慈善不是你给别人多少钱,而是你花了多少时间,唤醒了别人的良知,让你自己和孩子都发生了变化。
第二件事情是医疗基础设施的健康工作。30多年来中国在医疗基础设施上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企业家如果能资助农村偏远地区的卫生院、医疗设备、医生培训,也许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提供高效、低价、方便的农村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扶贫。
今天我们参与的大数据、所做的技术,能够解决扶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扶贫未必一定要直奔主题,如果把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做起来,把三年的规划、五年的规划、十年的规划分步进行,我相信解决贫困并不是多难,脱贫也不是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