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平台在医学院校的应用研究
2016-11-02马鸣华
马鸣华
摘要: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研究背景,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与研究,同时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医学院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3-0020-0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has been improved, and the role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 his paper i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wer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study,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further promote the schoo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medical college;informatization
1 网络教学平台
1.1 网络教学平台是什么
网络教学平台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网络教学媒介。现如今国内各大高校已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中之重,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支持教学的综合系统,它的功能包括通知发布、精品课程的学习、课程视频点播、移动教学等。在网络环境中,资源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资源丰富多样,信息的获取简单快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延伸了教学时间,拓展了教学空间,是学生学习知识、开拓视野的一个优秀的网络平台。
1.2 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
网络教学平台依托于快捷、开放的网络环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庞大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模块设置链接将教学资源分门别类,方便广大师生学习。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丰富老师的授课内容,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第二,教学的开放性。新时期新形势下,全国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教学资源种类数量众多,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时间相对分散、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网络的开放性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第三,全新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会受到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而网络教学依托于网络,可以构建虚拟课堂,教师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环境。
构建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 不论是对学生、教师、医务工作人员,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网络教学平台在医学院校的应用
2.1 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辽宁中医药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我校引进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支撑教与学的网络支撑环境的综合平台。我校网络平台的建设规范了教师的教学程序,减轻了教师的操作难度,便于老师和学生的使用。该平台将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网络辅助教学等融为一体,是我校现代化教学的理想平台。按照功能架构,平台包括几个子系统: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型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
通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课程的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多种师生互动模式,支持教学过程跟踪统计,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相结合。实现了师生跨时间、空间的广泛交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打破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相互独立的僵局,实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引用,避免了二次建设,为教师节省了时间、精力。将精品课等网络优秀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快了解前沿的医学知识与理论,获得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院校高材生。
研究型教学平台支持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等活动形式的案例教学、课程教学设计等研究性教学模式,突出师生互动与协作。
教学资源中心具有强大的资源管理和应用功能,资源中心预置资源包括OCW课程、全国精品课程、清华精品课程等数千门课程编目,支持按院系、年份、学科、教育层次等多种形式组织和展示,检索资源;同时学校可以进行专题库结构与资源建设。通过多种上传方式上传和管理本校自建资源,实现学校资源的自我积累。
2.2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1)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知识有限,而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反复学习老师的课程。网络课堂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校,教师在在教学期间正常授课,同时也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程视频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一睹老师的教学风采,在课下也可利用闲余时间学习老师的课程。我相信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我校一定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护工作者。
2)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为中心,教师依据教材授课,学生知识的获取仅限于书本,学习的空间相对狭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单纯从听觉获得信息, 只能记很少的一部分, 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在一起, 获取知识的比例将大大增加。如果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传递信息, 便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网络平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3)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直接影响到教师上课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时数有限,课堂时间珍贵,所以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课后又缺乏有效的反馈途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可以通过交流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也可以在课下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学习的课程,教师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提高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效能的策略
3.1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意识
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也走进了高校的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产物,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是教学上的一次改革,通过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主动积极的学习。现阶段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意识,是我校开展网络教学、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前提。
首先,加强学校管理层对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视。用网络教学平台是高校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在理解网络教学平台应用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设适应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教学环境,着力引导和鼓励教师和学生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加强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与探索。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教学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教学平台的各种功能,探寻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积极作用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提高学生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意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宣传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接受和习惯网络教学活动,掌握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方法。
3.2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研发
我校有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已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秉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进步的原则,可以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进行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和功能上的改进,例如优化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根据教学需要增加学习模块。相信通过技术的提高和功能上的改进,我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会开发的越来越好。
4 小结
网络教学平台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作为一所中医类院校,网络教学品台的应用提高了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必将我校医学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台阶,相信这种教育模式必将成为医学教育的主导。
参考文献:
[1] 崇阳.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J].电子测试,2016(6):69-70.
[2] 王峥嵘,刘南阳.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策略[J].信息与电脑,2015(2):160,162.
[3] 曹非,焦雨梅,付颖,等. 医学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初步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6(3):191-192.
[4] 焦青亮;苏丹. 基于慕课及微课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自主学习研究[J].科技展望,2016(12):230.
[5] 王瑾瑾,孙春阳,徐学琴. 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对于医学统计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