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压抑·爆发·平静

2016-11-02潘慧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7期
关键词:福克纳弗洛伊德威廉

摘 要:《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发表于1930年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南方没落的贵族小姐艾米莉的爱情悲剧。本文基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对主人公艾米莉在两种本能控制下的行为及心理进行分析,指出其杀死爱人并孤独终老的悲剧是由于过分压抑的生的本能导致死的本能的爆而造成的。两种本能的抗争结束后,艾米莉小姐的内心也终于重归平静。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弗洛伊德;本能理论

作者简介:潘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2

引言:

威廉·福克纳出生于密西西比的新阿尔巴尼,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他善于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事、丰富的象征隐喻、神话模式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其小说的主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类心灵的自我冲突”。《给艾米莉小姐的玫瑰》是他发表于1930年的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出生于南方贵族家庭的艾米莉小姐从丧父到之后杀死情人并与其尸骨同床共枕达40年的悲剧故事。本文将从佛洛依德的本能理论出发,对主人公艾米莉的不同阶段的行为及心理进行分析。

佛洛依德在他晚年的著作《超越唯乐原则》中指出原先人们以为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唯乐原则,也就是寻求快乐的原则,但他通过移情现象的研究发现“在心理活动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强迫重复原则,它超越了快乐原则”。强迫重复原则要求回到以前的状态,要求回复到过去,于是作为有机体的人类便有了回到无机体的倾向,即追求死亡的倾向,这一倾向就是指的死亡本能。而与之相对的,弗洛伊德认为“有机体只愿以自己的方式去死亡” ,即有机体不愿死于非外部因素,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于是人类还有抗拒死亡,使生命得到保存和更新的倾向,这就是生的本能。

一、渴望爱情:苏醒的生的本能

弗洛伊德在其1922年发表的著作《自我与本我》中进一步阐释了生的本能,他认为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或叫做爱的本能(Eros)……它不仅包括不受约束的性本能本身和目标受约束的本能冲动或发源于性本能的带升华性质的冲动,而且还包括了自我保存本能。”即追逐性欲的本能或由之升华而来的爱的本能以及生存的本能。本文中艾米莉的生的本能即体现为爱的本能。艾米莉在她的父亲在世时一直保持着南方淑女形象,因为父亲的阻挠,从没有体验过恋爱的感觉。在她的父亲去世后,北方工头荷默·伯隆深深地吸引了她,于是她之前被压抑的生的本能开始渐渐苏醒。不幸的是,虽然没有了父亲的干扰,将艾米莉小姐视作“南方传统的纪念碑”的小镇居民对她的恋爱百般阻挠。一开始是闲言闲语,随后妇女们请牧师前去她家拜访,后来牧师夫人甚至还写信通知她亲属。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脱离父亲管制的艾米莉再也不用悉心维护自己淑女的形象,也不想再做小镇传统的化身。此时的她在爱的本能的驱使下,放下一切矜持,与周围的闲言闲语以及来自教会、亲戚的阻挠展开了斗争。

在她即将结婚的消息在小镇传出后,人们听说她“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默·伯隆……她买了全套男人服装”[2]291。对于一位出身贵族的小姐来说,结婚本应是隆重而盛大的,这些贵重物品更应由男方来准备,而对于现在的艾米莉而言,这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走下小镇人心目中的神坛后,她只是一个沉浸在爱情中的普通的小女人,为心爱的人挑选礼物,无条件地付出,享受爱情带来的美好。正是生的本能让她变得坚强到足以承受一切流言蜚语,也正是生的本能让她放下一切孤高、矜持,成为内心柔软的人。

二、寻求毁灭:爆发的死的本能

正当我们以为艾米莉可以从此获得幸福的时候,一切却戛然而止。艾米莉终究意识到爱人无意于成家,文中的描述“荷默自己说他喜欢和男人来往”也隐约暗示了荷默其实是同性恋,这也就注定了艾米莉无法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弗洛伊德指出“个体对死的本能的处理有不同的途径:它们的一部分因为与性成分相融合而变得无害了;它们的另一部分以攻击的形式转向外部世界。”艾米莉压抑许久的生的本能终于可以得以释放,却在这时得知所爱之人无法与自己结合,这时她的死的本能也终于爆发,即以攻击的形式转向外部世界,表现为艾米莉最终选择买来老鼠药毒死了荷默。这正是她的死的本能外化的结果。

在描述本能之间的关系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本能的满足能代替另一个本能的满足”。“如果这些本能后来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艰难然而成功地得到了某些直接的或替代的满足,那个在其他场合本来回事一个获得愉快机会的事件,在自我的感觉中,却是一种不愉快。”,也就是说死的本能能够代替生的本能使人获得满足,但这种代替却并不能带来生的本能所能带来的愉快。父亲在世时的太过压抑的生的本能终于得以觉醒,而不顾一切的艾米莉却终究没能得到爱人的爱,这种悲伤使得她不得不寻求死的本能的满足,于是艾米丽死的本能爆发,进而引发了悲剧——她放下了一切却换不来的爱情终于在爱人的长眠中获得永生。可毁灭终究没能给她带来幸福,恋人的尸骨的陪伴永远不及真正的爱情所能带来的快乐。

三、归于平静:两种本能抗争的平息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还指出“死的本能的愿望是平静,(在快乐原则的促进下)使爱的本能——惹是生非者——安歇下来”当爱人死去后,艾米莉终于获得了“永恒的爱”,于是她的心也平静了下来,之后的几十年时间,她与外界鲜有接触。小说中有两次描写人们在荷默失踪后在透过她家的窗户看到的她的身影“她那挺直的身躯一动不动,像是一尊偶像一样”“像神龛中的一个偶像的雕塑躯干”叙述者的两次描述中均用了“idol”一词,这里的idol有两重意思:一是同小说开头的描述一样,在小镇居民的眼中,艾米莉小姐曾是象征南方传统的纪念碑;另一方面,从词面的意思来看,idol还有“雕像”的意思,而雕像是静止不动的。此时的艾米莉小姐已经通过毒死荷默永远地得到了他,于是她的内心终于没有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侵扰,终于重归平静。

另外,小说的第四部分描写荷默失踪后的艾米莉小姐,“前门”一词出现了三次:“黑人拿着购货篮出出进进,可前门却总是关着”“打那时起她的前门就一直关着”“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后,前门关上了,而且永远关上了。” 这里的前门不仅是指艾米莉家的前门,同时也象征了艾米莉的心门。毒死爱人后的艾米莉几乎不与人接触,她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家中的黑人奴仆代办,甚至不曾和他说过一句话。此时的艾米莉已经紧锁心门,不再与人接触。经历过生死本能的抗争,她只愿与爱人的尸骨长相厮守,守得自己内心的一片宁静。

结语:

冲出重重压迫后,艾米莉久被压抑的生的本能终于苏醒,她渴望爱情也勇于逐爱,然而世事难料,即便放下一切尊严,爱人的心却始终不属于她,于是在极度的愤恨下,艾米莉的死的本能开始外化,她终究亲手毒死了爱人,最终通过与爱人的尸骨同眠来获得自己卑微的幸福。经历过生与死的本能的抗争,艾米莉失去了一切,终究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吴伟仁 张强.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

[3]陈立华 王娜 孔令达. 新编20世纪美国文学选读[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张卫霞.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07.

[5]陈泳华. 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01:30-34.

[6]黄桂平. 父权制下女性的疯狂与恐怖——心理解读福克纳笔下的爱米丽[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81-85.

[7]苗群鹰. 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22-25.

猜你喜欢

福克纳弗洛伊德威廉
破耳兔
没见到他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一粒沙子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威廉·福克纳的《熊》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福克纳非线性艺术叙事范式及其审美价值
不计成本等